查看原文
其他

李绅因祸得福,只因《悯农》诗三首|跟着诗词去旅行NO.108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08期节目


俗话说:春华秋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们在春天落谷、插秧,夏季拔草、施肥,除虫,浇灌。在一个个忙碌里,在一次次期盼中,终于等来秋季的金黄一片。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天应该是丰收的、喜悦的,可是,在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却不这样认为。


悯农(二)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二十七岁,高中进士,成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并称“三俊”。这个李德裕就是后来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领袖,因为李绅和他是铁哥们,所以李绅的仕途曾因李党得势而平步青云,也因牛党反扑而被朝廷削除一切任命、甚至子孙也世代不得为官。李绅终其一生,最闪光的部分还是在于诗歌,他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曾作有《乐府新题》20首,并以《悯农》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说起悯农诗,亳州当地还流传有一个小故事。话说当年李绅高中进士之后,有一年回乡探亲,恰逢浙东节度使李逢吉。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就一起登上亳州城东的观稼台赏景。李逢吉遥望远方,心潮起伏,当即作诗一首希望自己升官能像登高台一样顺利,而李绅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长叹一声,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世《悯农》就澎湃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了,赞道:“好诗,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谁知李绅才思还没完,《悯农》第二首又顺利产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又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意思是说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到了秋天处处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照理说农民伯伯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啊!

李逢吉听后心中一惊,这不是在讽刺朝廷吗?他本来就嫉妒李绅才高八斗受皇上赏识,这次可抓住李绅的把柄,准备好好告他一状。谁知李绅傻乎乎,觉得刚才的两首诗不过瘾,又作出一首填数:“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李逢吉偷偷将三首诗抄下来,一回到长安,马上向皇帝告状。谁知皇帝也不是昏君,他被李绅的文学功底深深折服,认为自己久居高堂、忘却了民情,随即大手一挥反而升了李绅的官。而李逢吉则郁闷非常,本来想陷害却帮别人升了官,不久之后自己的浙东节度使的位置也不保,被降为云南观察使,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的典型。

亲爱的朋友们, 李绅的《悯农》传诵至今,脍灸人口,妇孺皆知。而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被传到皇宫,就不知了去向。庆幸的是,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了它的身影,看来,文化宝藏是谁也休想灭掉的。

好了,小朋友们,李绅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五谷丰登的美好时光。那么,你知道“五谷”指的是哪五种农作物吗?快动手查查资料,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朗朗上口的《悯农》诗。

悯农(二)


作者=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108期


-诗词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

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

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重点字词解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