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咏喇叭,看尽宦官丑态横生|跟着诗词去旅行NO.83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83期节目 ▾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明)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明代高邮人,生于富室,自幼才智出众,酷爱古典文章辞赋,一生从未出仕做官。他善绘画,精词曲,《朝天子·咏喇叭》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高邮
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贪图玩乐,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放鹰猎兔,深受宠信,人们称之为“八虎”。他们恃宠而骄,胡作非为。尤其是为首的宦官刘瑾,他引诱武宗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当时大臣的奏章要写两份,必须先送刘瑾,然后才送通政司转给皇帝。所以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北京城里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
王磬的家乡高邮是当时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驿站。高邮便成为大运河上公文邮驿、粮运、盐运的重要枢纽。当时宦官在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就居住在离盂城驿接官亭不远的一处三层楼上,亲眼目睹了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广为流传的《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吹出的曲调短小,可是声音很大。宦官们坐的官船来来往往,多得像乱麻,全都倚仗着你来抬高名声身价。士兵听了士兵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哪里去分辨什么是真和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这首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唢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好了,小朋友们,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支《朝天子咏喇叭》,透过历史回味高邮的百年沧桑!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明)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第83期-诗词译文-
“喇叭,唢呐,吹出的曲调短小,
可是声音很大。
宦官们坐的官船来来往往,多得像乱麻,
全都倚仗着你来抬高名声身价。
士兵听了士兵发愁,老百姓听了老百姓害怕,
哪里去分辨什么是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
-重点字词解释-
(1)朝天子:曲牌名。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2)锁呐:今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3)曲儿小:曲子很短。腔儿大: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4)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
(5)仗:倚仗,凭借。你:指喇叭、唢呐。抬:抬高。声价:指名誉地位。
(6)军:指军队。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
(7)那里:同“哪里”。辨:分辨、分别。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和。
(8)眼见的:眼看着。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9)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10)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