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当年,老杜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光|跟着诗词去旅行NO.89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89期节目 ▾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脚步,一起去雄伟壮观的泰山看一看吧。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古称岱山或岱岳、岱宗,为五岳之首,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派遣官员祭祀72次。
天下名山无数,为什么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独尊泰山呢?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盘古开天辟地,他的气息化作了风,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头、躯干和四肢变成了五岳,毛发变成了草木,眼睛变成了日月,汗水变成了江河。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而正是因为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杜甫,字子美,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一生迭经大唐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故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出生于赫赫有名的京兆杜氏,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年少时的杜甫家境富裕,求学名师,也是个顽皮健壮的孩童,据他自己说:“8月瓜果梨枣成熟时,我一日上树能千回。”
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来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这一次不幸落榜了。为了安慰自己一颗受伤的心灵,杜甫开始东游“齐、赵”,也就是今天山东、河北这一带,过得很是惬意。他还洋洋自得地作诗为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望岳》就是写于此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围绕“望”字而写。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所以比较明亮;山北日光照射不到,即使在白天也象在黄昏一样暗淡。“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吧
《望岳》
作者=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89期-诗词译文-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挺拔苍翠,又横跨山东大地。
大自然给你的偏爱,使你集中了魄力和神奇,
你挺拔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
-重点字词解释-
⑴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如何:怎么样。
⑵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⑶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⑷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⑸荡胸:心胸摇荡。曾:同“层”,重叠。
⑹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⑺会当:终当,定要。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⑻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