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山月下,一个含蓄深沉的李白|跟着诗词去旅行NO.102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02期节目 ▾

小时候的天真烂漫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长大后的豪情满怀,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知己难求时的孤独,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半生漂泊的思乡,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豪迈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感慨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连给儿子起名字都叫“明月奴”,所以当李白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被说成是“江中捉月,骑鲸上天”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天,我们来到祁连山,一起欣赏李白的咏月佳作《关山月》。

《关山月》

李白(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被后人誉为“诗仙”。

关山月本来是乐府旧题呀,属于汉乐府的横吹曲,《乐府古题要解》解释是说,“关山月,伤离别也”。但诗仙李白的“伤离别”却出众不同,伤得气魄宏大、伤得雄壮沉痛。

前四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天山是指今天祁连山。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玉门关,就在今天甘肃的敦煌西北面,正当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人们心目中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线。开篇,诗人就抓住“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诗人引用典故,在边塞自然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今山西大同附近白登山展开了殊死搏斗,被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战争是何等残酷,从汉到唐,戍守玉门关的一代代将士,又有多少人能够活着回来?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将士们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想到家中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站立楼头,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此情此景,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们一声声惆怅的叹息,此时的明月跨越了万里,长风跨越了万里,思念跨越了万里,叹息也跨越了万里,伤离别的情绪就是在这样跨越万里的宏大背景之下,显得格外深沉了。

这就是李白《关山月》,由明月高悬映照千年岁月,跨越广袤的河山,写到一个人的心里,然后再从一个人的心中,写到千千万万人的心中,这远非一般的诗人所能企及,故而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最后,今天的问题是,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句,小朋友们,你们觉得“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与哪一句古诗极为相似呢?赶快开动脑筋想一想吧。

《关山月》


作者=李白(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第102期

-诗词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重点字词解释-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⑺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⑻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上期节目答案-

问: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引用了《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这种情况,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答:“高处不胜寒”有两重含义:一是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或是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在生活中,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据测量,海拔每超过1000米,气温就会下降6摄氏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