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跟着诗词去旅行NO.103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03期节目 ▾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今天是7月7日,时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11个节气小暑。北方到处热浪翻腾,平均气温已超越30度,夏风扇动热浪,夏阳倾注奔放,肆无忌惮地冲进了我们的生活。于是,小暑的模样逐渐清晰,入伏的倩影芬芳了火热的盛夏,暑天真的来了……
暑,为温热之气。仲夏过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此时天空如烧炽一般,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是炎热的开始。谚语说:“小暑过,每日热三分。”意指天气将会越来越热。老人们说:“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是指在小暑前后,南方将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而大雨过后,艳阳一照,地面热气升腾,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蒸笼,“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便是如此。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一股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居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古人关于小暑写了不少诗歌,其中传唱最为广泛的当属唐代大诗人元稹的《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yǒu)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首句“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告诉我们,小暑到来的时候,突然间暖风如期而至。
次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山林间,竹子以自己发出的喧哗声以示大雨将要来临,山色灰暗,雷声也随之而来。尽管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但是最近,对这种天气并不陌生。看看窗外,十分钟前还是蓝天白云,瞬间就乌云密布,雷声隆隆,一副《西游记》里妖怪要来的前奏。
“户牖(yǒu)深青霭,阶庭长绿苔。”炎热与大雨夹杂的季节,门窗潮湿,时有云气,庭院、台阶处长青苔。刚刚抬头看了天空,再而让我们蹲下身子瞧瞧大地,到人迹罕至的石缝间找找小青苔的身影吧。
末句“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最是有趣的。是告诉我们,同在一片天地间的其他生灵,小暑对它们有什么影响呢?苍穹间,小鹰等猛禽开始学习搏击,鹯是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别名“晨风”(太酷了)。蟋蟀呢,则躲起来避暑了。《礼记·月令》中这样描述:“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鹰不畏酷暑,在这样的天气中锤炼自己,放飞理想,翱翔天际注定了鹰之所以成为鹰,而不是蟋蟀。哈哈,当然也有人解释说,鹰是因为觉得地面太热,所以飞到清凉的天空上。但是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解释。
最后,今天的问题是,小朋友们,7月7日不仅仅是小暑节气,在这一天,我国历史上曾发生一个重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暑六月节》
作者=元稹(唐)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yǒu)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第103期-诗词译文-
“暖热的夏风到了,
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竹子摇曳地喧哗声表明大雨即将来临,
山色灰暗仿佛听到了远处隆隆的雷声。
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
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
鹰感受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蟋蟀至七月则远飞到野外了。
”-重点字词解释-
(1)牗:you三声,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
(2)青霭: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青霭。
(3)鹯:zhan一声。一种鹞类猛禽,亦称“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