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包拯遇上王安石,到底谁会占上风?|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2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22期节目 ▾


今天,我们将跟随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脚步,来到浙江绍兴飞来峰浏览一番。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绍兴城南端,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飞来,历史上又名飞来山、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奇秀兼有,揽登临之胜。越王句践曾在此修建“游台”,是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天文台。


《登飞来峰》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他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回江西故里时,途经绍兴,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快眼底,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首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接下来,王安石又巧妙地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他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最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仔细品读,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其中,“浮云”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其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立刻跃然纸上。


同时,这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手法也极为相似,王安石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从否定方面而言,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最后,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读一遍这首诗吧。 


今天的问题是,小朋友们,文中提到了北宋司马光,这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有一个经典故事,你们知道吗?快来留言给夏萌姐姐讲一讲吧。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第122期


-诗词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重点字词解释-


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