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达人辛弃疾,惹得朱熹都羡慕!|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8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28期节目 ▾
辛弃疾,能文能武能打仗,单枪匹马就敢踹敌人大营,勇力冲天,胆魄绝伦。而且一个使惯大刀的手,偏偏还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今天,夏萌姐姐要和大家一同分享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主义诗人、将领。他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辛弃疾出生在北宋灭亡后的金国,“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二十出头就带着一支抗金队伍浩浩荡荡投奔大宋国。他武艺高强,谋略过人,却一直不受朝廷重用。但是辛弃疾给点阳光就灿烂,无论南宋皇帝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他都是上马能治军,下马能治民,兵马钱粮、农田水利、刑讼断狱,简直无师自通。即使让他回家歇着,他也立刻能整治出一个大庄园,盖房子、种稻子,一切井井有条。
不仅如此,辛弃疾还在附近开垦稻田,所谓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还真不是吹的。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描写农村闲居生活的佳作,其中,《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辛弃疾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饶有情趣,栩栩如生。
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接下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对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悠闲自得,他们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描写了家中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是爱称,指顽皮,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美好的农家生活画面,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表现出作者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全词构思巧妙,色彩鲜明,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令人难忘。
好了,小朋友们,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词吧。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诗词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重点字词解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名。《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