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住故园,记住乡愁|跟着诗词去旅行NO.131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31期节目 ▾

你们知道乡愁是什么吗?乡愁就是涌动在我们血脉里的、对故乡生生不息的惦念。这是一种无法抛却的,如同落叶归根的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鬲千年,历久弥坚。今天,夏萌姐姐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以“真”取胜,风格清丽,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时所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查。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长相思》这首词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阙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咏中,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榆关就是山海关。“身”向榆关,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联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夜深千帐灯”是指入夜了,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看似壮伟景观,实乃词人心情苦痛之写。为什么呢?词人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说明难入梦乡,是因思乡而失眠啊。这一句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下阙开头“风一更,雪一更”,突出了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与“山一程,水一程”两相映照。“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更”字的反复出现,描绘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也从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词人辗转难眠的状态。这怎不使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故乡是没有这样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的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愁的重重裹挟,“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小朋友们,思乡,自古以来就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人们,遇到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是表达思乡的吗?快来留言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长相思·山一程》


作者=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第131期


-诗词译文-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

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

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

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

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重点字词解释-


⑴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