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曲《敕勒歌》背后不得不说的战争|跟着诗词去旅行NO.134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34期节目 ▾

哈喽,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夏萌姐姐要与大家分享一首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民歌《敕勒歌》。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那什么是北朝呢?小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三国两晋,下接隋朝,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有朝代更迭,长期维持对峙,称为南北朝。在这个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它的语言和风俗与匈奴大体相同。由于他们的造车业很出名,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米左右,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也被称为高车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一读到这首诗歌,首先想到的是天野相接,是阴山巍峨,是草原辽阔,是牛羊成群,是古代北方牧民浪漫祥和的悠哉生活,是一幅幅令人神怡、催人遐想的壮美画卷。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支《敕勒歌》的背后却有着一场极其惨烈、极其悲壮的战争。

东魏武定四年(546)九月,丞相高欢力图向西扩张,于是集结全国之兵,亲率十万余众围攻西魏玉壁城。玉壁就在今天山西省稷山,北临汾河,西界黄河,到处是高山和沟壑,地势险要,守将是西魏大都督韦孝宽。

高欢苦战了近六十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玉壁城,急得旧病复发。这时,韦孝宽又制造了高欢中箭身亡的谣言。为了稳定军心,高欢不顾病重之身,在露天大营召集诸将宴饮,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并亲自和唱,在歌声中,他想到了美丽的故乡,不禁哀感流泪,这就是《敕勒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个多月后,一代枭雄高欢在窝火和重病中与世长辞。

后来,这首《敕勒歌》被收录于北宋文学家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千百年来,《敕勒歌》以豪迈而纯真的情感,凝练而朴素的语言,雄浑而刚劲的风格和鲜明而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了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人将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才会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因此“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可谓全诗点睛之笔。全诗在此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从而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好了,小朋友们,《敕勒歌》中的阴山,是我国北方东西走向的一条著名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天然的军事屏障。关于阴山,北方少数民族和汉人各有一首称得上是压卷之作的诗词。北方的当然就是这首北朝民歌《敕勒歌》,那么另外一首是什么呢?快快开动脑筋,留言告诉大家吧。

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民歌吧。


《敕勒歌》


作者=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134期


-诗词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

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

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重点字词解释-


(1)《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3)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4)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5)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7)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8)见(xiàn):同“现”,显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