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仙李白曾预见安禄山的谋反之心!|跟着诗词去旅行NO.143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43期节目 ▾

这几日天气凉爽,秋意渐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描述秋天,往往是带着一丝悲意。即便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是满目金黄的季节,是饱满喷香的季节,仍然不能扭转人们心中难以遮掩的那丝悠凉。今天,夏萌姐姐带领大家来到一个以“秋”字冠名的地方,体味一下诗仙李白的秋日忧愁。


秋浦歌

李白(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一个古老而又熟悉的名字,它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这里有一条秋浦河,浩荡百里,风光秀丽。一年四季,河水澄碧如镜,宛如飘荡在群山中的一条玉带;两岸千峰竞秀,掩映如画。

据考证,李白从唐天宝八年至上元二年(749—761年)前后12年中,也就是李白从49岁至61岁,曾5次到过秋浦,留下了以《秋浦歌十七首》为代表的45首千古名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之后,秋浦神奇幽幻的美丽景色,更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倾情赞颂。唐代诗人杜牧、刘长卿、杜荀鹤、罗隐,宋代诗人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曾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佳作,因而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

《秋浦歌》组诗十七首,大概写于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再游秋浦之时,这时他已经50多岁,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也已经快十年了。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其中第十五首。

其实,在这次来到秋浦之前,李白刚刚去过范阳(也就是幽州),打算弃笔投戎,投身军队。没想到意外发现安禄山正在范阳厉兵秣马,一派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他很是奇怪,虽然幽州为军事重地,但是没有听说要和谁打仗呀。于是李白在城内逛了一圈,敏感地察觉到安禄山心怀不轨,有反叛迹象。他心中很是纠结,要不要告发安禄山呢?但是转念一想,当时安禄山正红得发紫,昏聩的唐玄宗对他百般信任和恩宠,连御史大夫和当朝宰相都扳不倒他,他一个被放逐的文人,所说的话又有多少分量呢?说不定还会被砍头的!所以李白打消了告发的念头,无可奈何地离开了范阳,又向南方游历去了。来到秋浦后,昔日里意气风发的“谪仙人”变得感时伤世起来。他感伤自己才高八斗而不得任用,感伤朝廷腐败眼看大祸将及,感伤自己于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抱负,都束手无策、无可奈何!一日,李白对镜,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只觉触目惊心,不禁惊呼:“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唉,白头发长到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揽镜自照,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

那,白发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自二十多岁出蜀漫游,李白奔波劳顿,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忧愁愤激,以致华发早生!这一头“秋霜”,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诗人自己亲历亲感,又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只是把无限的愁闷和悲凉留了下来。

从今以往,年华老去,昔日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哪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我们仿佛看到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地低下了白头。

好了,小朋友们,安史之乱是造成大唐衰败的重要原因,不止李白一人察觉到安禄山的反叛之心,还有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诗人也曾向皇帝谏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应即刻斩杀。这个人是谁呢?有什么重要诗作呢?快留言告诉大家吧,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可以再听一下我们的第58期哟!



秋浦歌


作者=李白(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第143期


-诗词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

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

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重点字词解释-


(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

(2)缘:因为。

(3)个:这样。

(4)秋霜:指白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