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跟着诗词去旅行NO.154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54期节目 ▾

今天是9月18日,86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战争。短短4个多月,东北128万平方公里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那时的亿万中国人心里太多的愤怒和无奈。

86年过去了,9月18日作为国耻日被我们牢牢铭记。每到这一天,我国许多城市的上空都会响起尖锐的防空警报声。这声音是一种警告,它穿越历史,告诉我们,忧患意识不能丢,历史教训不可忘。

今天,夏萌姐姐将与大家共同分享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主义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南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南宋一代诗坛领袖。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宋朝国家分裂的时期。北方为金国所占,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陆游一辈子最大的夙愿,便是时刻准备着,赶赴战场,击杀金狗。他早年胸怀报国大志,中年又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即使晚年罢官退居山阴,仍然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者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他的诗作中滔滔不绝地倾吐出来。

公元1192年的一天夜里,陆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披衣而起,走出篱笆门,在拂晓的晨风中仰望长天,向中国北方沦陷区的父老发出慨然一叹,这一声叹息,就成为一首震铄千古的诗篇:“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作一开始就劈空而来,气象森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在这里指西岳华山。奔腾咆哮的黄河,挟雄豪之势东流入海。雄伟奇峻的华山,昂然挺立,直刺苍穹。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胜景,就这样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诗人将满腔激愤化为淋漓元气,磅礴语势,和雄浑流畅的思绪。如此大好河山却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风云突起,将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尽”字,千回万转,无限辛酸。此时北方已经被金人侵占了60多年,百姓们的眼泪也流了六十多年。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春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始终阻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诗人好象又嗅到了金兵入侵的硝烟。北方人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这个“望”字为全诗的诗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不绝望的心绪。直到陆游86岁高龄辞世的那一刻,他仍然谆谆嘱咐后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正是这种执着和守望,超越时空,凝聚为天地正气,千百年后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激励着世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陆游,真的无愧南宋“诗史”,中华良心。

好了,小朋友们,过去我们常常说“八年抗日”,那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而现在,我们认为中华儿女抵抗日本侵略应该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更为准确,因此,我们实际上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今天,我们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铭记历史,振兴中华。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南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154期


-诗词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重点字词解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2)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3)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4)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5)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