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游的老师如此厉害,你知道吗?|跟着诗词去旅行NO.160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60期节目 ▾

今天,夏萌姐姐将带领大家,跟随宋代文学家曾几的脚步,一起浏览三衢山。


三衢(qú)道中

曾几(南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山,位于浙江衢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鄂国公尉迟恭负责修建信安城(今衢州城),工程完成之际,要向朝廷上报新城城名。尉迟恭是一介武夫,带兵打仗内行,为新城取名就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这时有人告诉他,信安境内有座三衢山,风光绮丽,尉迟恭游玩后心情大悦,就以三衢山中的“衢”字命名“信安”为“衢州”。

三衢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经过千万年日晒雨淋的剥蚀,到处是奇岩、怪石、峭壁、溶洞、石林,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变化无穷,堪称“江南一绝”。

曾几,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江西赣州人,是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宋朝南渡后诗坛开路人,曾是爱国大诗人陆游的老师。曾几在政治上属于主战派,因反对秦桧而被罢官,秦桧死后复出,累官至礼部侍郎,死后谥文清。他一生刚直不阿,大公无私。曾三次在岭外任职,还做过广南西路转运副使,掌管一路财政大权。但其临终时,家中没有一件南方的物品。他任职台州一年多,竟连当地最著名的土特产——蚶茶(即蚶子)都没吃过。因此,史学家常常拿他和北宋名臣、也曾长期担任转运使官的包拯相提并论。

话说,江浙大地,梅子熟时,多有绵绵阴雨,而且连日不开,天气阴沉,令人倍感压抑、沉闷,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有云“黄梅时节家家雨,清草池塘处处蛙”,以连绵不断的阴雨和聩噪乱耳的蛙声来烘托诗人久候客人的闷烦无聊心绪。可是,曾几笔下的梅子成熟时节却一反常态,迥然不同,不是雨雾蒙蒙,阴风惨惨,而是丽日晴空,阳光灿烂。所以满心欣喜的诗人要趁着难得的晴天,畅游三衢山。

曾几在三衢山中驾着一叶轻舟,沿溪漫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小溪轻盈灵动,在点点阳光下闪闪烁烁。两岸的花草树木倒映溪中,描画出一幅精美隽永的山水画。船行镜中,人游画廊,无限风光扑面而来,闯入眼帘,撞开心扉。诗人陶醉在这山水相融的优美风光之中,不知走了多远,玩了多久,直至水流尽头,才弃舟上岸,转入山路,继续一路行去。山里景致不用说也是缤纷迷人,让人大饱眼福。诗人没有具体描绘山行的细致风光,但是,我们却从他的美好心情当中不难窥见那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色。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是从总体上记录行踪,描绘心情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着重从典型景物的发现和感受的层面上来抒写诗人的勃勃兴致。但是历代文人学者,却对这“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产生不少争议。有人说这是诗人在游玩返回时的感受,他发现,先前上山的时候草木葱茏,绿阴匝地,现在回来,还是绿阴不改,风光依旧,更增添了黄鹂婉转悠扬的歌唱,实在是太美好!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诗人结束水路旅程,继续前行,走上蜿蜒曲折、绿树阴翳的山路时的欣喜发现:原来,沿途的绿树美景和刚才在乘船时所见一样美丽,更有韵味的是,由于山路幽静,林中不时传出的几声黄鹂脆鸣显得更加悦耳动听。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解释呢?

好了,朋友们,三衢山除了曾几做诗纪念之外,还与唐代大将军尉迟恭有点不可磨灭的渊源。尉迟恭武艺高超,多次冒险救助唐王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后来还保护他免受龙王鬼魂之犯,成为我国道教传统门神。但是门神有两位,你知道另一位是谁吗?

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三衢(qú)道中


作者=曾几(南宋)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第160期


-诗词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

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

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重点字词解释-


(1)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2)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3)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4)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5)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6)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7)黄鹂(lí):黄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