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叫“苏东坡和刘景文惺惺相惜”|跟着诗词去旅行NO.161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61期节目 ▾
在古诗词中,人们写秋景,大都弥漫着悲秋的气息,但是今天,夏萌姐姐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在荷花已然凋零、荷叶已然落尽的深秋时节,显露出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
苏轼(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另一说,最为正)
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俱佳,词开豪放一风,是中国文学史影响最著的巨匠。
这首诗是苏轼赠给刘景文的。那,刘景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刘景文原名刘季礼,字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他是一个美髯公,长着一副漂亮的长胡子,这点和苏东坡很像。刘景文喜欢藏书,上班所得的工资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简直是个书痴,这点又与苏东坡趣味相投。最难得的是,刘景文是将门虎子,为人粗旷豪放,诗文襟袍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称他为“慷慨奇士”。
宋神宗主政时期,作为旧党人士,苏轼与新党领袖王安石政见不合,亲自向皇帝提建议,请求废除一些不好的政策,罢免一些投机取巧的政客,因此受王安石变法派的排挤,苏轼多次自求外放,甚至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陷害(乌台诗案)。后来,宋哲宗上台,废除了王安石的变法,苏轼被召还朝。但当苏轼看到重新执掌大权的旧党人士、司马光集团在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于是又向皇帝提出谏议。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得再度自求外调。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来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这一年,他在杭州疏浚西湖,并用挖出的泥修建了著名的“苏堤”。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苏轼得到了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的大力支持,从此,二人相知相交,成为好友。
刘景文才华出众,深有抱负,可惜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苏轼多次赞许刘景文为“无双国士”,对他很是尊敬,并且曾向朝廷大力保举。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有一次,苏轼病了,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人来报,刘景文到访,苏轼立刻从床上一跃而起,病态全无。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喜刘景文至》。
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初冬时节,荷花、荷叶已经枯萎凋落,早已失去“何处烟霞云共雨,梦里相蓬花不语”的诗情画意。菊花已经开过,只剩下傲霜而立的菊枝。橘果采收完毕,橙林绿意一片,黄澄澄的橙子还挂在枝头。苏轼想起刘景文已58岁,仍不得重用,而自己也经过数次起落,即将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写下了这首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的大意是说:那曾经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的花之君子“荷花”如今翠减红衰,早已凋谢了。如同大伞一样荷叶也已枯败了,不能再遮蔽风雨。而独立疏篱的残菊仍留着一丝清香,叶儿几乎落尽,唯有那挺拔的枝干,仍在显示着“花之隐者”傲霜斗雪的风骨。荷落尽了,菊凋零了,还有什么呢?诗人说,还有橙和桔。还有“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的初冬时节!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然而我们不必忧虑荷之谢、菊之凋,秋末冬初虽然凄冷,却也有着橙黄橘绿,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苏轼这首诗既是对刘景文的赞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力,希望彼此都能够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即便是在环境凄冷时,在被贬不得志时,也不能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这就是苏东坡,他总是透过惯常的景象翻出无限的生机和诗意,显出不落流俗的兴情与襟怀。
好了,小朋友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两条著名的长堤,一条是苏轼修建的苏堤,那,另外一条是何人所建,又叫什么,你知道吗?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另一说,最为正)
第161期
-诗词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
-重点字词解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