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暑,打败我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跟着诗词去旅行NO.164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64期节目 ▾

自进入三伏天以来,高温就没有消停过。昨天,夏萌姐姐外出一逛,发现在烈日的炙烤之下,我和烤肉之间就差了一撮孜然粉啦,让人不得不感慨“打败我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啊”!


明天就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大暑。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萤火虫飞出芳草,溜进山中玩耍去了;二候土润溽暑,闷热的天气,就连脚下的泥土都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三候大雨时行,因为极度炎热,所以时常有大的雷雨出现,这是向立秋的过渡。”

虽说大暑极热,可万物生长也极为繁茂:稻田里的麦子开始微微低垂,棉花在风中安心等待着人们采收,夏日里的苹果正泛起红晕,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丰收的日子快要盼来了!

在大暑那天,在我国福建莆田有吃荔枝、送荔枝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而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首咏荔枝的,很值得大家一诵。

《惠州一绝/ 食荔枝》

苏轼(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他可是我们的老朋友啦,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人。不仅是文学家、书画家,更是鼎鼎有名的美食家,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他著有《老饕赋》,自比为上古最能吃的神兽“饕餮”。有一次生了眼病,医生告诉他不能吃肉肉了。谁知他说:你这个医生不行。眼睛生病了关嘴巴什么事,告诉你,什么都不能阻碍我要吃、吃、吃!而且苏轼吃东西属于往死里塞的那种,比方说有一天他忽然喜欢上了一种叫荔枝的东西……那就每天最少吃300颗吧。

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实施变法新政,结果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双方都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苏轼属旧党一派。此后几十年间,新旧两党政权频繁更迭,只要新党执政,苏轼不是被抓就是被贬。公元1094年,新党东山再起,苏轼就又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宋代,这里属岭南两广一带的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但是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苏轼,毫不在意惠州的偏远贫瘠,反而闲时流连山水,体察风物,对这里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一口气写下了数首咏荔枝诗,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就是这首《惠州一绝 / 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卢橘,是橘的一种。但在这里指枇杷。整首诗翻译一下就是,罗浮山这个地方真是好,橘子杨梅轮着翻的熟,啥时候都有好吃的!每天吃上300个荔枝真是爽爆了,被贬到岭南,我这辈子值了!

小朋友们,荔枝性热,多食容易上火,谁要是一天连吃三百颗,后果很难想象。这句诗有可能源于当地客家山歌:“一颗荔枝三把火”,本意是提醒众人每次吃荔枝要适量,上了年纪的外地人苏东坡没准是把“三把火”听成“三百颗”了。当然以苏东坡的智慧和见多识广,他更有可能是有意而为之。

好了,小朋友们,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经历坎坷,但是始终豁达自如,究其原因除了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以外,热爱美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爱吃,所以爱生命、爱生活,这就是一种境界。

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一起体会苏轼喜爱荔枝的吃货情怀吧。

今天的问题是,小朋友们,苏轼作为吃货中的楷模,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甚至成就了不少令人垂涎的菜肴,你能列举一、二吗?


《惠州一绝/ 食荔枝》


作者=苏轼(宋)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164期


-诗词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

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

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重点字词解释-


(1)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1. (2)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色)。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

  2. (3)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