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仲淹:谁说文人不建功|跟着诗词去旅行NO.166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66期节目 ▾

有宋一代,才兼文武,上马能杀敌,下马能写诗的,在我看来,绝对不能少了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一提起范仲淹,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经深深印入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首范仲淹的词作《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原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史称“西夏”。为了提高国威,李元昊集中兵力十万,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当时的边塞军事重镇“延州”。朝廷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关乎江山社稷安危的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于公元1040年8月,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府的身份,坐镇此军事要塞。

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他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多年仕途的艰辛,使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他已经老了,但是,报国的赤胆忠心一被点燃,依然如火一样不减当年。他一上任,立即积极召募士兵,精心训练;同时以身作则,奖罚分明,很快就练出了一支强悍敢战的军队,并扭转了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的局面。连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天深夜,范仲淹辗转反侧,不能入睡,遂起身挑灯填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四面八方,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悲凉凄婉;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紧接着,范仲淹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斟上一杯浊酒,遥记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能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戍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入睡,辗转反侧,将军和士兵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引用了《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燕然勒石”的典故。在我国北方,自秦代以来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胁。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屡破匈奴,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分裂为五部,不敢南下牧马,但是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到了东汉(公元89年夏天),车骑将军窦宪再次北伐匈奴,在稽洛山与之展开战斗,大胜敌军。他带领三路大军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到达和渠北醍海,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授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这就是著名的《封燕然山铭》。从此,“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就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最高军功,成为中国历代英雄豪杰或者诗人骚客所梦想或吟诵的对象。

班固,是东汉史学家、辞赋家。他出身儒学世家,父亲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弟弟班超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班固撰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

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铭》记载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但是千百年来,虽然史书上对《燕然山铭》有记载,但石刻具体地点在哪里一直没人知道。直到今年的7.8月份,才在蒙古境内找到了石刻文字。千年前的刀光剑影早已在时间淘洗中湮灭,但石刻能讲述的故事,依然清晰可辨。

在这首词中,范仲淹通过“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将士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燕然勒石的目的,却没有办法回去。同时也流露出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

最后,全词以“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戍边将士们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平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之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好了,小朋友们,“勒石燕然”是比肩“封狼居胥”的汉民族最高军功,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引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你知道哪一位词人在哪一首词中引用了“封狼居胥”的典故吗?最后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品读一次这首词吧。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第166期


-诗词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

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

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

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

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

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

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

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重点字词解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