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轼:“出人头地”的始祖|跟着诗词去旅行NO.169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69期节目 ▾

“一阵秋雨一阵凉”,这话一点儿不假。最近一段时间,天气骤然降温,秋雨绵绵,大家可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温。说起雨,四季不同,各有特色。春雨温柔,如丝如缕。夏雨热烈,瓢泼滂沱。秋雨萧瑟,阴冷入骨。冬雨肃杀,使人凄凉。今天,我们要跟随大文学家苏轼的脚步,来到西子湖畔的望湖楼观赏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不仅是一代文坛盟主,还是一位少年英雄。话说在21岁那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苏轼参加了会试考试。在数不胜数的试卷中,主考官欧阳修发现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这篇文章理论精辟,工整美观,笔法不落俗套,独特到位,让人读罢不忍释手,久久回味不已。“能拿第一吧?”当时的副主考官梅圣俞问。“非他莫属。”欧阳修拿起笔,饱蘸浓墨正欲批下去,忽然,笔在空中停下来了。俗话说得好,姜,还是老的辣。老成稳重的他,想到这份卷子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做的,要是取了第一名的话,恐怕会招来别人的闲话。于是,出于这份担忧,这份试卷最终排在了第二。不久,卷子被打开了,答案也被揭晓,欧阳修这才知道这位才华出众,本该得第一的考生并非曾巩,而是从四川眉山来的苏轼。他很是后悔,便对梅圣俞说:“这样出众的人才,真是难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欧阳修的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谦虚、爱才的心情,也形象地表现出年轻的苏轼那不同凡响的才华。成语“出人头地”由此而来。现用来比喻高人一等,超出一般人。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官任通判。他一到杭州,就被美丽的西湖所吸引。公事之余,经常与家人、好友环湖游览。1072年的6月27日,苏轼与友人来到西湖岸边的望湖楼,这里绿树掩映、飞檐凌空,是凭眺湖山胜处的极好位置。他们登楼凭栏,一边喝酒,一边观景,只见蓝天白云、碧波如镜,湖中画舟点点,堤岸游人如织,西湖的万种风情皆呈现眼前。忽然天气骤变,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千万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正在大家感受暴雨倾盆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又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仍然水面平静,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看到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苏轼不由得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组诗。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苏轼自己也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他50岁第二次再到杭州时,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朋友们,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苏轼另有一首小诗描写的也是西湖之雨,你可还记得?快来留言与大家一同分享吧。

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诵一遍这首诗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作者=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第169期


-诗词译文-

 

乌云翻滚,像打翻的墨汁,

还未遮住不远处的青山,便大雨倾盆。

白亮亮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乱窜入船。

地面上忽然吹起一阵狂风,

一下子把乌云全都吹散,

望湖楼下顿时波平如镜,

好似一碧如洗的青天。


-重点字词解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