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同意王安石在自家墙壁上乱写乱画!|跟着诗词去旅行NO.17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72期节目 ▾
什么是宁静的诗意,放下俗物、凡尘,与一位清静脱俗的朋友倘佯山水之间,写一首好诗,题在青瓦白墙之上,抬头见青山绿水,回首见诗情画意,这就是王安石的诗作《书湖阴先生壁》所创作的人生的诗意。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游学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舒州通判、常州知府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宋神宗即位,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逐渐受到重用,后来官拜宰相,开始实施变法。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加强了北宋军事力量,但是,也遭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1074年,变法受到阻碍,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二次罢相。几番起落的王安石从此退出政坛,归隐于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
王安石是个胸怀大志、敢做敢为的政治家,但是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当他官拜宰相之日,门庭若市,他却躲在书斋里写下了“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的诗句,表达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如今隐居钟山,正是实现了往日的夙愿。杨德逢是王安石的邻居,别号湖阴先生,也是一位世居钟山的隐士,终身未入仕途,当然就成了王安石的好友。《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就是王安石题写在杨家的墙壁上的。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家真是一片远离红尘的净土!虽是竹篱茅舍,但打扫得一尘不染,连最容易生长在幽僻之处的青苔都不见痕迹。第一句中的“静”字,后人或以为应作“净”。但是王安石作诗用字,本就喜欢独出心裁,安知他不是有意用“静”来代替“净”?“静”本指地方幽僻,人迹罕至,此处本来就很容易滋生青苔。如今湖阴先生的茅檐之下居然不见苔痕,可见主人是如何的勤于打扫。言下之意就是杨德逢这位隐士性喜洁净,性格淡泊,是一位志行高洁之人。然而湖阴先生又很勤劳,亲手栽种了成畦的花木,使他的山居生气勃勃,春意盎然。难怪王安石要常到此地盘桓逗留。
接下来,诗作由清新脱俗的眼前景,自然延伸到幽远多情的山水,一联名句油然而生“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湾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仿佛在呵护着那片庄稼。而两座近在咫尺的青山则推门而入,给庭院里的人们送来了苍翠欲滴的山色!在这里,王安石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描写得生动灵活、有情有义。你们看,“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伸出双手呵护孩子的情景吗?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的深翠欲滴,又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满目青色。这种描写极其生动活泼,又奇崛自然。而诗中的“护田”和“排闼”两词,皆典出《汉书》,严整工细又浑然天成,让人感觉到并不是在用典故。整首诗清新脱俗,意蕴幽远,不仅创造了千古传诵的诗句,也创造了千古传诵的境界。
好了,小朋友们,最后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宋)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第172期
-诗词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
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重点字词解释-
⑴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⑵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⑶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⑷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语出《汉书·西域传序》:“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⑸排闼(tà):开门。语出《汉书· 樊哙传》:“高帝尝病,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哙乃排闼直入。”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