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跟着诗词去旅行NO.174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74期节目 ▾

每一处为后世所思慕的文化景观,都带着一位文化名人的代号和缩影,就像我们一想到庐山瀑布就想起了李白,一想到鹳雀楼就想起了王之涣,一想到西湖就想起了苏轼……当我们走近秦淮河,就谁也不能绕过晚唐大诗人杜牧。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是我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就在秦淮河畔长干桥头建起了“越城”,这是南京建城将近2500年历史的开始。后来,秦始皇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异常,贵族世家聚居,文人墨客荟萃。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故自号樊川居士,后世又称“杜樊川”。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他还专门研究过《孙子兵法》,写过十三篇注解,有一次还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可惜杜牧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宦官专权,党争延续,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风雨飘摇。他虽然熟读史书,看透时局,却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灯红酒绿之中。

公元848年深秋,杜牧夜游秦淮。据史书记载,是夜秋雨初停,冷风缓抚,雨水混合着轻雾,沿着秦淮河两岸,冉冉散漫。 杜牧站立在游舫之上,但见雨雾里灯光朦胧,笑声不断,隐隐约约传来一阵歌声。他侧耳细听,竟是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个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任贤纳谏,整饬军备,并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陈,这个江南小王朝已经面临着灭顶之灾,可是陈后主却不思进取,整日与后宫美人饮酒嬉戏,作诗唱和。“后庭花”本是生长在江南的一种花卉,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陈叔宝最喜爱以《玉树后庭花》为题写诗配曲,命宫女演唱,其中竟有一首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没想到一语成谶(chèn),陈后主的好日子就象这后庭花一样短暂,登基仅七年,就城破被俘,最终病死于洛阳。从此以后,《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此时此刻,这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响起,响起在大唐帝国宦官专权、朝政混乱的时候,响起在藩镇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的时候,响起在边关吃紧、兵患频繁的时候,杜牧非常感慨,不由得提笔写下这首咏史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小朋友们,杜牧去世后不过数年,唐末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便江山易帜,大唐帝国便烟消云散了。杜牧也许早就估摸到了,亡国之恨很快就会由后来人书写,而他将自己对于时局的预言,都藏在《泊秦淮》这些话中有话的咏史诗里了。小朋友们,你还知道杜牧其它的咏史诗吗?快来留言与大家分享吧。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诗吧。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174期


-诗词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

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重点字词解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