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辛弃疾:风起,叶落,天凉好个秋|跟着诗词去旅行NO.186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86期节目 ▾

大家好。说起辛弃疾,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放眼整个大宋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武功高的没他文采好,文采好的没他武功高。作为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他的多情细腻之处去也不亚于柳永、李清照等婉约词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他的名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是词牌《采桑子》的别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上片描绘出一个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辛弃疾少年之时就“爱上层楼,爱上层楼”。那时,他的爱国祖父辛赞就经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河山。为此,他苦练技艺、努力修身,认定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实现光复中原、恢复大好河山的理想,所以他“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20岁出头便高举义军大旗,开展轰轰烈烈地反金斗争;后又作为义军特使,渡江与南宋朝廷建立联系;当叛徒张安国卖主求荣,尽毁抗金大好局面的危机之下,他“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带50人杀入5万金兵大营,擒叛徒,立威名,又全身而退,这是何等的壮志豪情。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雄才将略,征战沙场,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所以连上“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阐述了强兵富国的具体规划。那个年纪,真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想想可笑,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可惜懦弱的南宋朝廷出乎辛弃疾的想象,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他屡次被排挤、被打压,甚至他在敌占区成长起来的身份也成为一种被怀疑的标签,尽管如此,豪情万丈的辛弃疾仍不肯放弃少年时的梦想,虽然《美芹十论》和《九议》纷纷石沉大海,他却秉持着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梦想,在湖南等地自练飞虎军,让金军谈之色变、闻之丧胆。正在他要大干快上的时候,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和保守派却以聚众滋扰的罪名将其罢官。这时,辛弃疾才刚刚四十出头。无奈,他只好隐居在江西上饶带湖,并将自己所住的带湖庄园命名为“稼秆”,并以此自号“稼秆居士”,一代抗金名将、一位沙场勇士,如今不得已以耕田的老农自居。

带湖附近有一座博山,风景优美,不输当年清江边上的造口壁、郁孤台。闲来无事,辛弃疾看青山绿水,访乡贤故旧。出门走动,有时是夜行黄沙道中,有时是昼行博山道中。

一个深秋季节,辛弃疾经过博山隘口,只见关隘狭窄仅容一人一马,两岸峭壁仿佛扑面而来。他忍不住叫一声:好所在!心想,如果在此地埋伏兵马,真是出奇制胜,定会将敌兵杀个片甲不留……可回过神来,身边哪有什么兵马,不过一个小童仆跟在马屁股后面。

辛弃疾不由得苦笑一声,少年的他,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试弹幽愤泪空垂”的失落英雄。被迫隐退以后,他更是变为了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他好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说点什么,那就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好了。这一句“天凉好个秋”,道出了多少难以倾诉、难以吐露的人生况味与悲凉。

朋友们,辛弃疾一生仕途三起三落,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公元1207年秋,已经昏睡了很久的辛弃疾忽然睁开眼睛,大喊几声“杀贼!杀贼!”,然后,一切归于沉寂。历史中的辛弃疾就这样带着无尽悲愤远去了,而文学中的辛弃疾却像一座不老的青山,永远豪迈,永远妩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186期


-诗词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重点字词解释-


⑴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奴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⑵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⑶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⑷“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⑸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⑹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休,停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