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跟着诗词去旅行NO.190

好文拾遗 2021-02-12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90期节目 ▾

从今年2月14日开始,我们在美好的诗词之旅中相遇、相熟、相知,并携手走过了190期散发馨香的美好日子。今天,许多朋友发来留言,依依不舍的话语,让我们编辑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感动不已。其实,这档节目受到大家关注,并不仅仅在于我们的节目形式好,更在于背后有我们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支撑。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一行行千古绝句,经常会让我们感动、沉醉、喜悦、振奋,这就是诗词中所绽放出来的文化光芒。所以,我们更应该感谢大家,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对诗词的热爱和支持,才让我们如此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已基本播讲完毕,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从下周开始,我们不得不暂停脚步,休整一下。并将之前的所有的录音和手稿进行整理,相信不久会有更大的惊喜呈现给大家。同时,原有的音频和文稿在公众号内仍然可能分享。再次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即将告别,夏萌姐姐心里充满了伤感之情,今天就与大家一同分享南宋词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一辈子转徙江湖。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对后世影响较大。说起来,北宋优秀的词人实在太多了,相比之下,南宋要显得黯淡一些,而姜夔正是南宋词坛上那抹令人无法忽略的亮色,他的清空之风与同时代辛弃疾的豪放之气共同撑起了宋词最后的绚烂。

扬州,位于长江北岸,大运河入长江处。自隋唐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商业发达,市肆繁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了宋代,更是人烟稠密,商业繁盛。

公元1161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率大军60万南侵,并很快占领了淮河以南的地区。在他幻想着灭掉南宋指日可待之时,却遭到了虞允文带领的南宋军民顽强抵抗,并在采石江边(今安徽马鞍山市)两次被痛击打败。但他不思悔改,继续沿长江东下,进而侵占了扬州,想在扬州附近的瓜州镇渡过长江,却又没有得逞。于是这伙溃败的金兵将怒气全部发泄在扬州,大肆抢掠烧杀。撤退时,更是将城内所有可以携带的财物席卷一空,使扬州成为一片废墟,此后,长期不能恢复元气。

转眼一晃十六年过去了,宋孝宗淳熙三年的农历冬至,词人姜夔路到此地,看到被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冷落,几乎看不到人们活动的迹象,只有一泓池水还是那么碧绿。傍晚时,城中响起了驻军的号角,那悲凉的声音和眼前的景色,使他不禁抚今追昔,悲从中来,于是自创了一个乐曲《扬州慢》并填词。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朋友们,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萧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这个典故出自《诗经王风黍离》。黍离,本意是指谷子(小米)长得很整齐繁茂。据说周朝在周平王东迁后,有一位官员经过故都,见宗庙宫室已变成田地,种满了谷子,在忧伤故国的情思下,他写了《黍离》这首诗。后来,人们就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以及国破家亡之痛称为“黍离之悲”。

词的前两句写道:尽管战争已经过去了16年,但扬州始终没有从创伤中缓过气来,词人在旅途中经过这里,解下马鞍,稍作休息,他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没想到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个“窥”字,用得非常精简,金兵只不过到长江边上偷看了一眼,就使扬州残破不堪,以致这废池(应该是指瘦西湖)和残剩的大树,在寒风中冷嗦嗦喘息着,至今还怕人提起战争。这几句说得犹为沉痛,其感人之处在于不是直言战争的残酷性,而是将废池乔木拟人化,用夸张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战争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凄厉的号角声吹落了黄昏,吹浓了寒气,使这座空荡荡的荒城愈发显得寂静萧条,更加使人无法忍受。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想当年,凌云壮志的杜牧在扬州度过他人生最风华时光,并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可是如今即使他重游故地,看到古城的沧桑变化,也必定大吃一惊。纵然有非凡的才华,面对这样凄惨孤寂的场面,恐怕也很难吟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啦。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物尚如此,人何以堪,悲痛的心情又达到一个高潮。

在这首词中,姜夔先后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赠别》、《遣怀》和《寄扬州韩绰判词》三首七言绝句的诗意,写出扬州过去的繁华兴盛,而今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好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一遍这首词吧。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第190期


-诗词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重点字词解释-


(1)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3)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4)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5)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6)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7)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8)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9)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10)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11)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12)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13)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14)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5)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6)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17)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