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高烧,美国新冠疫苗出事了。中国疫苗的秘密,也藏不住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国小甜瓜 Author 甜瓜瓜
来源:北国小甜瓜(ID:LoveChina16666)
熬至本月,魔幻的2020终于接近尾声。
世界各国的焦点都在新冠疫苗上:
11月18日,美国辉瑞官方公布Ⅲ临床试验结果:BNT162b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达95%,且无严重副作用。
消息一出,公司股价直线飚升,
英国、加拿大和巴林三国纷纷批准其上市。
川普马不停蹄地签署了行政令:
美国公民优先获得疫苗,保证大剂量供应,
并与辉瑞公司签署了1亿剂疫苗采购合同。
本月,辉瑞疫苗率先在英国轰轰烈烈开打,
但没帅过一天,便爆出了“严重过敏反应”。
面瘫、高烧……
不良反应接踵而至
最新分析数据显示:
已大面积“落地”的辉瑞疫苗,副作用明显。
16-55岁的接种人群中:
84.1%出现了注射部位反应,
55.1%出现了明显头痛,37%肌肉疼痛,
超1/3接种者出现了寒颤、发热等。
第二针注射后,许多人出现了“严重症状”,
甚至无法工作,必须请假一天。
本周,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文件披露:
在该疫苗试验后期,出现了6例死亡。
其中2人在注射后死亡,
1人在注射第二剂疫苗60天后,心脏骤停。
而在该疫苗的三期志愿者中,
4人出现了贝尔氏麻痹症(Bell'spalsy)。
Bell'spalsy
这种奇怪的“面瘫”症状表现为:
面部一侧肌肉暂时性无力、瘫痪,
下垂的一侧对声音的敏感度明显增加。
还有一些人丧失了味觉、高烧、头疼……
接下来,两名医护工作者注射疫苗后,
产生了严重的过敏症状。
昨天,英国监管机构发出了“迟到”的警示:
有严重过敏史者,不得接种辉瑞新冠疫苗。
随后,加拿大卫生部也表示:
未满16岁的加拿大人不得接种此疫苗。
眼下的美国,49州全红。
确诊已破1600万例,死亡超30万,
每30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确诊,
6天新增确诊超百万,
12月以来,每2分钟就有3人死于新冠。
冰冷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心碎。
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一个普通人家,
女儿成家后,与父亲相隔遥远,
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料感染了新冠。
入院前,她艰难地拨通了父亲电话。
电话那端,父亲气喘吁吁:“孩子,我不太好。”
她说:“爸爸,我也不太好。”
父亲好像明白了,哽咽道:“我想我要离开了。”
她压抑的泪水终于决堤:“爸爸,我也是。”
父女俩一起进入了ICU,
留下最后一张合影后,
56岁的女儿先走了,
几分钟后,老父亲也走了。
疫情之下,这样的悲剧时刻都在上演。
12月9日,世界见证了“铁娘子”默克尔的眼泪:
她双手合十,近乎哀求道:
“我很抱歉,我发自内心地抱歉,但目前我们每天有590人死亡,这是不可承受的……”
话未讲完,她已潸然泪下。
“恳求大家,请遵守防疫规定吧……
虽然圣诞节要来了,但现在真不是团聚的时刻……”
所有人心里都清楚,
疫苗不出,疫情不停。
全世界翘首期盼着疫苗现世。
现在,一些疫苗来了,
但接连爆出的副作用,却让人却步。
相比之下,中国新冠疫苗也传来了消息。
消息一
12月9日,阿联酋宣布:
中国国药集团开发的新冠疫苗抗病毒效果86%,
同意批准注册上市。
阿联酋总理阿勒马克图姆接种中国疫苗
此次Ⅲ期大规模国际临床,
来自125个国家和地区的3.1万名志愿者参加。
数据让所有人欣喜:
这款中国国药集团开发的新冠疫苗,
具有99%的中和抗体血清转化率,
100%预防中度和重度疾病的有效性,
且无明显副作用。
中国国药的新冠疫苗,
成为了全球首款获准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
世界第二款正式获批上市的新冠疫苗(首款辉瑞详见前文)。
阿联酋民众注射中国国药新冠疫苗
消息二
辉瑞和摩德纳的疫苗,对运输要求极高。
辉瑞疫苗必须在-70°C的低温下运输,
比南极冬季平均气温还低。
摩德纳疫苗也须保持-20°C的低温运输,
相当于家庭冰柜的温度。
运输费用之高,将很多发展中国家拒之门外。
勿论遥远的非洲,单单是邻国印尼已表示:
辉瑞疫苗的存储、分销疫苗的物流条件要求太高,根本无力购买。
△印尼一名员工在干冰工厂制造干冰颗粒
这意味着,全球约54%人口,接种无望。
此时,又是中国站了出来。
中国国药集团和科兴生物旗下三款候选疫苗,
实现了无冷链条件下的分销。
而且,国药集团已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分销系统,并顺利通过了压力测试,进一步为未来疫苗的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本已昏暗的天际,骤然有霞光射入,
数十国发来恳求:热盼中国“救命”疫苗。
这,是一场全球半数人口的生死保卫战,
早一天研发成功,就有数万人得救。
中国的答案是:人命关天,全力以赴。
白 发
9月8日,陈薇将军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陈薇步入人民大会堂
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她的英姿飒爽,
而久未见女儿的老母亲,看到电视却急了:
“我女儿的头发呢?”
短短半年,乌丝变白发。
从2020年农历大年初二,
逆行出征、进驻武汉,
至今,她没休息过一天。
实在没时间打理,头发只能一剪再剪。
重压之下,青丝尽褪,两鬓斑白。
无数个日夜,带队磨着石头过河,太难了。
采访中记者问: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想过退缩?
久经沙场的女将军说:
“有啊,有很多,这种退缩来自于方方面面……”
但她随即近乎哽咽道:
“但既然国家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了,
也带出这个团队了,
你这个旗帜不能倒,
你这个精神不能退!”
说完,她落泪了。
甜瓜也落泪了,我想很多年后仍会有人记得,她铿锵有力的话语:
“专利是我们的、 原创是我们的,
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
都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54岁的女将军率队,
熬战300多个日夜,
一支小小的疫苗,成为了祖国最硬的王牌!
“我不知道埃博拉的危险吗?
我不知道新冠危险吗?
我没有家庭吗?
不是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军人,
来自于人民,反哺于人民。
这一路霜雪,除了光,还有影。
很抱歉,时隔2个多月,
才带您认识了这个男人——赵振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专家。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疫苗研发工作组找到了他。
当时,国家急需一位疫苗研发技术支持组长,
但工作特殊:只能帮五条技术路线的12个研发单位出主意,却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自己的研究要无偿分享,以解决研发中的各种难题……
这意味着:
要舍生忘死“参战”,却永远无法走到台前。
赵振东,毫不犹豫地领命开拔。
此后200多日夜,他连续奋战在研发一线,
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复制子体系构建、抗毒药物筛选……
小小的7人实验室,灯火不息,一日未休。
赵振东(中)和实验室组员
一名组员写道:“好几次累得想哭。而50多岁的赵老师,除了实验室工作,还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工作,白天晚上连轴转,从没喊过一句累。他总说,进度可以再快点。”
作为“疫苗守护者”,他深知:
时间就是生命,
疫苗早一天问世,便可拯救万千生灵。
然而,他竟没能等到那一天,
9月17日,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
赵振东牺牲在研发一线,年仅53岁。
生命的最后36小时,他的行程令人泪目:
“武汉参与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任务;赴长沙参加学术会议;因担心实验进展,又急着返回北京……”
9月16日17点36分,
他在办公群中分享了一篇文献,
这成了他对学生们最后的“嘱托”。
3小时后,他突然发病,倒在了首都机场……
甘居幕后的影,燃尽了自己。
生前9个月,他总结了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参与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为新冠疫苗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争名利,甘于奉献。
他的温暖一路呵护着12支中国疫苗研发团队,
在一片黑暗中,他曾说:
“不要急着说别无选择,
也许,下个路口就会遇见希望。”
而今,春光乍现,
他却永远长眠在了料峭的寒冬。
人 间
全国科技周闭幕式上,
有一个男人作为科学家代表第一个走过了红毯,
他叫段凯,来自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支新冠灭活疫苗。
今年1月,他们接到疫苗研发任务时,
武汉的疫情正“深不见底”。
交通封锁,无法出行。
“谁愿报名参战?看不见的敌人,风险很大……”
话音未落,工作群里炸了锅,
“我报名!”
“我请战!”
“马上回所,请命参战!”
……
科研尖兵来自各地,原本过年刚回到家乡,
年夜饭没吃完,便急急逆行回汉。
350张通行证被紧急批复,
数百名中国科研人逆向疾驰、生死竞速。
1月25日,大年初一。
病毒性疫苗研究一室的卢佳接令后,
连夜从安徽老家自驾赶回武汉。
一路风尘,她只匆忙喝了口水,
便“全副武装”,扎入了P4病毒实验室。
卢佳博士
安徽老家,2岁的女儿哭着留言:
“妈妈,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她哽咽,却不能哭,防护服中不容泪水。
全负压空间下不吃不喝,
连轴活体病毒检测16小时后,
走出实验室,已是第二天凌晨,
她终于拿出手机,给孩子回话:
“妈妈现在睡在世界最高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里,
这可比五星级酒店高级多了……”
天真的孩子回到:
“妈妈,好玩吗?那你也要早点回来啊,
要不我都快忘记你的样子了……”
“卢姐,你活检艰险,我质控护航。”
王文辉,大年夜放下筷子,
从河南老家,穿越重重关卡,归队!
右一王文辉
“活检、质控,怎么能少了中试?!”
万鑫,大年夜告别妻儿,
从新洲逆行返汉,归队!
万鑫
“还有我们制剂配方,一个不能少!”
女博士郭靖,独自驾车从黄冈急返武汉,
效力评估、免疫原研究……全部归队!
郭靖
那晚的武汉,城空了,
黑戚戚的夜色下,街道空空荡荡,
一批批逆行者,却星夜直奔武汉生物所而来。
无一人退缩,无一句多言,
全部一头扎进实验室,与病毒“零距离”肉搏。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少食少水,降低如厕频次。
厚重的防护服中,挥汗如雨,
防护镜在脸上压出了一道道红痕。
实验室、生产车间、采浆站……
从1月20日至今,300多个日夜,无1人休息,
三班倒连轴转,人均日工作16小时,
疫苗研发,从启动到获批临床试验,仅用时98天,
整整提速了8倍。
与死神竞速,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甜瓜说
历史上,研发速度最快的腮腺炎疫苗,用了4年。
新冠疫苗,是全人类的又一次极限突破。
这场百分竞技中,中国得了110分。
非典,从分解基因到1期临床,用时20个月,
而新冠,仅仅用了2个月。10倍提速的背后,
是最顶尖的科学家在舍生忘死
是最有效的制度在保驾护航
中国首批以身试“毒”志愿者,鲜为人知:
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党委书记朱京津,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段凯,
武汉血液制品公司党总支书记李策生
……
“我的工资最高,当然我先来。”
是最敬业的工人在拼命托举
是最克己的百姓坚守不添乱
回顾人类疫苗的发展史,
每一次波折,都是为了新生,
从无英雄从天而降,只有你我曾挺身而出。
愿雪消融时疫消散,
2021不远,春天不远!
—THE END—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