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鑫宇自杀后,他们开学了

好文拾遗
2024-08-2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闲时花开 Author 刘娜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这两天,全国多地陆续开学

历经漫长的疫情和网课,度过欢快的春节和假期,很多孩子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

但有一些孩子,再也不能返校了。

比如胡鑫宇。

胡鑫宇在“谜一样失踪100多天后,神一样突然被找到”,最后被确认:

是陷入心理困苦而不得救赎的自杀。

他也曾满面笑容@网络

从2月2日,胡鑫宇被确认自杀,到2月13日,全国多地新春开学,11天倏然而过。

昨日,在“胡鑫宇事件”中,涉嫌造谣违法的1894个自媒体账号,被网信部门依法处置。


违规账号被处罚@网络
怪诞惊悚又群情激愤的胡鑫宇事件,就此画上句点。
但事件本身留下来的追问、反思、教训和警醒,远远没有结束。
心理学上有句话: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和他周边的关系,尤其是和父母的关系。”
过往的开学季,我们都爱寄语孩子,要如何自律,当如何奋进。
今年的开学季,我愿意从自身养娃的教训出发,反其道而行之,和更多父母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父母,我们当如何自省,怎样思辨,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家庭关系——

内心不安,

是诸多悲剧之源。


认识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曾是高考状元,后又考进世界百强企业,与青梅竹马的爱人结婚,活得柔韧又舒展。
她出身普通,相依为命的母亲开家小店,没有给过她优渥的物质,只是从从容容地陪她长大,她却一次次爆发出惊人的内驱力,绽放自我的璀璨。
她母亲一句话,道出了养育的本质:
“我开好自己的店,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娘俩好好相爱。”
在妈妈摊铺下读书的女孩@网络
多少平凡父母,没有家财万贯,却养出优秀孩子,是他们做对了一件事:
承认自己的普通,并给孩子一个相对健康稳定的成长环境。
所谓健康就是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习得平和宽厚的心境,放手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拥有独立的人格。
所谓稳定,就是不管孩子是父母其中一方抚养,还是双方共同抚养,都给孩子真正的安宁与安全,而不是虚假的宁静和圆满。
反之:
伤害孩子最深的,不是出身平凡,咱家没钱,父母离婚,而是:
父母以受害者自居,牢骚满腹,争吵不断,孩子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内心惊恐,内耗严重,痛苦不堪。
贫穷不会毁掉一个孩子,但恐惧可以。

过度期待,

是堪比家暴的施虐。


我曾见过一个孩子,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高中之后开始抑郁,不得不休学治疗。
抑郁的本质,是患者内心住着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进而陷入激烈的自我攻击和自我惩罚。
那么,这个原本优秀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答案是,父母的过度期待。
他考年级前十,父母希望他能进前五;
他考进了前五,父母又希望他进前三;
他考进了前三,父母又用看似温和实则苛责的语气说:“明明可以考第一的。”
直至这个孩子在巨大压力中,陷入极度崩溃,成绩一落千丈,精神出现紊乱。
跌落抑郁的孩子@网络
过度的期待,是一种残暴的施虐,比家暴还要隐秘恐怖。
它通常穿着“为你好”的温情外衣,带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情感绑架,扼杀掉一个生机勃勃的孩子。
合理的期待,是人之常情。
过度的期待,是亲子原罪。
孩子不是我们的许愿树,许下愿望马上就能得到“皆如所愿”的回馈。
孩子是一株花树,需要默默施肥,常常浇水,日日见太阳,才能在不经意间,抽出独有的花枝。

焦虑的子弹,

射中孩子的心脏。


我曾是一个焦虑的妈妈,也曾和很多焦虑妈妈进行沟通,由此发现了“焦虑的蝴蝶效应”
妈妈在单位(公司)被领导批评,被同事排挤,回到家看见葛优躺的丈夫,忍不住怒火冲天。
被妈妈指责的爸爸,抬眼看见正在写作业的孩子,正抓耳挠腮、心不在焉,上前就是一阵臭骂,一个耳光。
无辜被吼被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妈妈焦虑的受害者。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引起德州的一场龙卷风。
妈妈(爸爸)公司领导的一句批评,也会引起一个孩子内心的一场海啸。
焦虑妈妈让人窒息@电视剧《小舍得》
“焦虑的蝴蝶效应”,最深刻的教训是:
活在焦虑情绪里的父母,会一次次扣动情绪的扳机,把子弹射中孩子的心脏。
在父母的长久焦虑中,孩子要么成为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者,要么成为分裂出虚假人格的卑微讨好者。
人生无处不焦虑。
足够好的父母,不是不焦虑,而是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焦虑,而不是孩子的错”。
为人父母,让焦虑的子弹安放于自己的枪膛中,不胡乱射向孩子,是自我负责,也是课题分离:
“我做好自己的课题,也不影响到孩子专注于他的课题。”

所谓叛逆,

都是压迫所致。


有个教师朋友曾和我说,她教书20年,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
每个在学校天天搞事儿的学生背后,都有至少一个特别控制的养育者。
因为,受控制越多的孩子,越要在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找回自主权:
敌对老师,欺负同学,在教室搞破坏,吸引大家注意力,都是熊孩子找回自主权的表现。
伟大领袖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逃离的孩子@电视剧《小欢喜》
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的合谋,离开任何一方的配合,关系就无法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说:
特别叛逆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故意养育而成的。
父母用打压控制的手段,试图得到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
而不知道,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在于,没有生命的纸,可以任人涂画,而拥有生命的蝴蝶,要飞向花香的地方。
不想要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那就要忍受孩子长大给父母带来的被抛弃感。
不在控制中,把孩子变成巨婴。
要在放手中,守望孩子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在自我的疆土上耕耘播种。

担心的问题,

都是成长的礼物。


不控制孩子,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会让很多父母陷入害怕的恐惧中。
我儿子有个同学的家长,见我家孩子不管是学习上的事儿,还是生活上的事儿,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做主,就在微信上问我:
“你不担心孩子偷懒吗?不害怕孩子出问题吗?”
我理解她的心情。
但我更想说的是,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纠错、不断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历程。
总是担心孩子出错,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还对孩子能力的扼杀。
看见问题,愿意陪孩子一起想办法,支持孩子去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是对孩子的信赖,也让孩子在经历中锤炼出强大自我。
孩子的成长,不来自家长的过度保护,也不来自家长的过分说教,而来自亲历中的实战,实战中的感受,感受中的修正,修正下的改变。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把一切问题都当作成长的礼物,在适度放手和适时守望中,陪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找到他自己热爱的事情。
最后,分享一句今日读书得来的话,送给开学季的老父老母们: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理问题的天然治疗师。
为人父母,愿你养育孩子,治愈自己。
感谢你读到最后,点个“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

-END-

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文章首发于闲时花开(ID:xsha369)。好文拾遗经授权发布,开白请联系原作者。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好文拾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