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040”:一个被编织成“国家秘密政策”的谎言

反传360 利箭在行动 2022-01-20

利箭在线提醒:投资有风险!入坑需谨慎!天上不掉馅饼!好事永远轮不上你!谁告诉你稳赚不亏只是赢,你告诉他:我不参与!你多投资点可不可以!互联网传销诈骗项目不要参与,否则维权讨债的都是你!一旦受到刑事处罚,害了自己不要紧,耽误子女前程的罪人就是你!

我曾经的噩梦:“1040工程”,一个被编织成“国家秘密政策”的谎言

 “1040工程”,一个被编织成“国家秘密政策”的谎言,在北部湾的上空幽魂般盘旋多年。



“1040”工程几何倍增示意图。目前采用的一次性投资69800元的模式被称为“跑”的。

北海市最大的在建房地产项目“北部湾1号”,外观依据桂林象鼻山设计而成,也被解读为暗藏“1040”几个数字。

“1040工程”,一个被编织成“国家秘密政策”的谎言,在北部湾的上空幽魂般盘旋多年。

谎言并非高明,然而说得多了,很多玄而又玄的故事,就再也不是传说——— 至少在北海,从各方涌向这里从事“资本运作”者已成千上万——— 官方说法是6000多人,而民间流传的数字却达二三十万。

打开北海“资本运作”的潘多拉魔盒,其实质是一群“三高”人员共同谋布的新式传销。相较于以往传销,云聚北海的传销者,明显具有“高收入、高学历、高情商”的特征,而他们的掳获目标,也多是全国各地“成功人士”“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离退休的政企干部。传销正在这里变异,走向高端。

像一颗迅速膨大的毒瘤,北海的“1040工程”已侵害到北部湾的经济和社会肌体。“一年之内消灭传销”,今年以来,在当地政府更明确的打击之下,记者在实地看到“溃烂之时”的毒瘤依旧“艳若桃花”。

投资客老陈的血色记忆

2010年7月,广西北海。

夹杂咸味的空气从海边吹向城市。正午,烈日下的闹市区人潮如鲫。红灯闪过,绿灯亮起,蝗虫般的摩托车、三轮车将街心淹没,各种汽笛声和拉客仔的吆喝声响成一片。

40多岁的贵州客老陈骑一辆电动车穿行其中。老陈要去的地方,是位于市中心的北部湾广场。走进广场,老陈指着树荫一角,告诉记者,两年前的一个上午,就是在这里,他的两个贵州籍老乡持刀对砍。两人是兄弟。结果弟弟被当场砍死,哥哥被砍中脖子,用衣服包着伤口逃走。

和老陈一样,两兄弟都是从贵州过来搞“资本运作”的。弟弟姓徐,哥哥姓林,两人是分随父母姓氏的同胞手足。“小弟把大哥忽悠来,钱投进去了,大哥想把钱要回去没拿到,差不多7万-10万元的样子,两个人互相埋怨,小弟就约了大哥到广场决斗。”

亲历这场兄弟“决斗”的老陈还拉过架,但“两个人已丧失理智,场面残忍而血腥”。

老陈所述看似离奇的这场兄弟“决斗”,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得到证实。据记者查阅,在2008年10月31日和2009年6月22日的《南国早报》上,分别对此事作了连续性报道。其中2009年的后续报道称:一对贵州亲兄弟在北海市北部湾广场因传销钱财分配产生矛盾,持尖刀斗殴,弟弟被哥哥刺死。6月19日上午,北海市中级法院对这起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宣判,哥哥林凌被判有期徒刑12年。

“这几年,很多外地人被忽悠到北海来,搞‘资本运作’,像这样的悲剧还多得很。”老陈站在两年前的凶杀地,充满忿恨。2008年上半年,还在贵州水城县经营一家汽车用品店的他,被一个战友叫来北海旅游,随后加入战友的“组织”搞“资本运作”,两年先后投入了30多万,却收效寥寥。去年就想把钱要回来,却一直抽身不得。老陈的怨恨,夹杂着自己的懊悔。

神秘的“1040工程”

和老陈一样,绝大多数从外地来北海来的“淘金客”,都是被这里一种叫“资本运作”的项目吸引而来。在当地,这个项目还有另外一种颇显气魄的称谓:1040工程。

何谓“1040工程”?老陈向记者解释,简单说,就是入伙时先交69800元,购买21份、每份3800元的份额,入伙次月,“组织”会退19000元,实际出资额即为50800元。然后你的任务就是发展3个下线,3个下线再分别发展3个下线,当发展到29人的时候,即可晋升为老总,开始每月拿“工资”,直到拿满1040万元,就从“组织”里出局,完成“资本运作”。

但如何通过69800元的投资,实现1040万元的收益,这其间的计算过程,老陈说,他虽然做了两年,但连自己都没真正搞清楚,“很复杂,只有到了老总这一级,才会真正搞明白。”

2008年受战友鼓动,真正加入“资本运作”这个“行业”后,老陈才发现,拉下线并不像想象般容易。一年过后,老陈从自己身边的战友、朋友、亲友中好不容易拉来2个下线,连本钱都没收回。2009年他曾返回贵州,打算放弃这个“行业”,然而“我回去又考虑、分析了很久,觉得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做,就又到北海来了”。

这回激励老陈“重返旧业”的,是对“1040工程”背后“宏观政策”的重新考量。“说实话,第一次来北海,总觉得还是传销,做起来没底气,回去看了一些材料,又把这件事反复琢磨了一下,最后虽然还是很困惑,但觉得他们说得也有道理,没准这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暗地支持的一项‘国家政策’,要不然,在北海做这个的都是非常精明的人,能力、水平在我之上,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从事一项看似陷阱的事情?而且这么多年政府说是打击,他们依然在那干?”

老陈所说的“国家政策”,是北海传销“行业”内部对“资本运作”、“1040工程”的一种自我解读。大意为,由外来人口在北海操作近4年的这个项目,实际是由中央操盘,在北部湾布局,暗中实施的一个“国家秘密政策”,目的是利用该项目为北部湾吸聚资金,带动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这种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氛围,即便不是从事“资本运作”的人,在北海的街头也能随意地感受到。每到黄昏和夜幕降临,许多街区的夜市书摊上,便能看到数量繁多、用以介绍“资本运作”的各种期刊、书籍和小册子,虽然有的印刷装帧精美,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非法出版物。

7月10日夜,记者花15元钱在书摊上买了两本《中国特色北部湾资本运作》和《法制下的资本运作》,里面提到,国家某领导人在一次“传销商座谈上表示,对正当经营的传销企业,提出‘允许存在,限制发展,严格管理,低调宣传’的方针”,“……五级三阶制的销售模式,不是传销,但要低调发展,地方政府要保护”。

老陈说,在“组织”里,为了说明地方政府对北海“资本运作”是暗地保护的,对媒体每次报道打击传销的行动,说成“这是国家在调控,假装打击,吓跑那些胆小的,也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团队”。

另一个给了老陈信心的是,他在北海生活亲眼所见,在北海,到处是操着各种方言的外地人,而这些人“大多数都跟我一样做这个行业”。在北海的许多住宅小区、宾馆酒楼,也随处可见挂着外地牌照的小轿车。“如果政府真的打击,把传销人员都赶走了,北海就会变成一座空城,当地的商品房、出租屋、餐饮等行业就会一落千丈。”

于是,2009年的夏天,老陈再次从贵州南下北海。这次他换了一个“组织”,倒是没被打击过,但业绩却仍然上不去,半年后的他又熬不住了。



北海街头大量售卖关于“资本运作”的书籍

记者初探“资本运作”

“1040”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组织”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运作模式?为解开这些谜团,7月9日,记者联系到一位当地线人,以到北海考察投资为由,被介绍给北海一个“组织”里的人。

当天下午3点,在北海市区一家餐厅,一位妆扮时髦、举止优雅的中年妇女如约出现在记者面前。一落座,她首先热情地自我介绍,她姓蒋,是湖北人,在深圳开有一家包装印刷公司,去年10月到北海来考察后,发现北海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把深圳公司交给家人打理,自己只身来到北海。

开始的聊天显得漫无边际,但记者明显感觉到,蒋某对记者所从事的行业、投资能力以及投资意向等,在有意无意间试探和摸底。记者谎称以前开了一家文化公司,因为生意不好做,听朋友讲北海有个“资本运作”的项目,特来实地考察一下。

主动提到“资本运作”,让蒋某眼睛一亮,热情倍增。她说自己在北海做的就是这个“行业”,“您能到北海来,您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您来对了,我告诉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蒋某随即将声音压低,略作神秘道,“您知道吗?这个可是国家政策,外面的人都不知道,只有您到北海来亲自感受,才能领悟这其中的玄机。”

“国家政策?这个我怎么没有听说?”记者作惊诧状。“是的,而且是一个秘密的政策,不能说出来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蒋某进一步说,“只要你在北海多呆几天,至少考察一个星期,你才能慢慢领会。”

蒋某显然是一个沟通的高手,很注意拿捏讲话的节奏和分寸,“现在我就给你介绍一下,北海的发展和北海的定位。”此时蒋才切入正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第一极在哪里?”蒋某俨然是讲师风范,“对,深圳嘛,邓小平讲了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深圳改革开放30年,原来只有20万的本地人口,现在发展到1000多万,怎么发展起来的?中央给了政策嘛,可以走私,率先搞股票,第一拨到深圳的人,都率先富了起来。”

“第二极在哪里?上海,新浦东。第三极是渤海湾,滨海新区,现在非常漂亮。那么第四极呢?”蒋继续自问自答,“对,下一个就是北部湾。我们现在从事的,就是国家政策性的项目。”

蒋解释:“我告诉你,国家给了北部湾有四大政策,一是外交权,广西的领导可以直接跟东盟十国交流洽谈业务;二是土地改革权;三是行政体制改革权;第四,也是跟我们这个项目有关的,就是金融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权。而玄机就在这里。”

蒋又略带神秘地说:“所谓金融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权,指的就是虚拟经济,我们叫资本运作,是1992年国家花了29亿从美国引进来的,国内的经济学家又花了三年时间研究,怎么把它放在我国。1995年国家开始在广西的玉林做试点,到1996年下半年才正式移到北海。”

“那到底什么是资本运作呢?”蒋说,“简单说就是短平快,带一小桶水,可以提走一满桶水。日本战后就是靠这种模式经济迅速腾飞,它们叫起搏器,拿到中国来了,我们就叫资本运作。至于它到底是怎样一个模式?只要你在这里呆五到七天就什么都明白了。”

第一次的交流似乎是点到为止,临告别时,蒋不断叮嘱,要记者第二天一定要安排时间,她会引荐一位非常优秀的“行业人才”,向记者详细讲解什么是“资本运作”。而且蒋不忘说明,“您不要以为我有什么企图,我只是作为朋友,想向您推荐一项非常好的事业。”


文章来源:,特此鸣谢!

转载声明:遵守CC协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