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谈网大:商业的成功不代表行业的成功 | 专访
以下文章来源于猫影文娱 ,作者猫影文娱编辑部
作者 | 朱婷
导演陈嘉上昨天一共更新了25条微博,这说明他正在忙碌的工作中。
为什么这么说?
一个多月前,网络电影《秋寒江南》在横店紧锣密鼓地拍摄,监制正是陈嘉上。拍摄间隙,他接受了猫影文娱(ID:maoyingtv)的独家专访。在采访末,陈嘉上特意交代想跟微博网友澄清一个事:频繁上微博,不是因为太闲,而是太忙,他需要在微博上放空、醒脑以及跟上年轻人的步伐。
出道35年,以编剧、导演、监制身份前后参与了上百部电影,陈嘉上是圈内公认的电影前辈。而近两年,除了忙着研发剧本,他还热衷于互联网和青年电影人的扶持,先后担任了网剧《疯人院》、网大《秋寒江南》的监制。不免令人好奇一个深耕传统电影几十载的电影人的触网感受,好奇陈嘉上进入网大的动机和目的,好奇他的加入究竟会给网大带来什么。
和年轻人一起拍戏,我很快乐
去年9月,陈嘉上加入了企鹅影视发起的青梦导演扶持计划,并成为新人罗仪威执导的网络电影《秋寒江南》的监制。这是陈嘉上首次参与网络电影项目,但并不是第一次和年轻导演合作。
年近60的陈嘉上表示:跟年轻人一起拍戏是快乐的,“这是我乐意做的事”。
谈及加入青梦计划的契机,他把关键字眼放在了“人才”二字,“我们需要人才,尤其是商业电影人才”。陈嘉上认为,网大的出现,特别像过去香港电影的发展。不同的是,网大有着浓烈的互联网基因,一方面,娱乐性比较强;另一方面,更加To C,直面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行为,直接让观众和创作人建立互动。
在这样的一个土壤里,确实很容易培养出一群为观众服务的导演。但在这个过程中,这群年轻的电影人,学好学坏有很多的可能性。陈嘉上希望自己能通过以往的电影经验,能带给他们帮助。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帮助他们在找观众时,别掉了自己、别掉了初心、别掉了可以往前走的可能性。
(陈嘉上和罗仪威在片场)
为什么选中《秋寒江南》?为什么是罗仪威?
一般而言,大部分年轻导演在刚开始,会倾向于好做的电影类型,但罗仪威在成本仅有400万的前提下,选择了武侠片《秋寒江南》,这让陈嘉上觉得很有魄力。接着,在看过他关于项目的陈述后,又多了一层有惊喜。“我是一个爱武侠片的人,内心有很多想突破的地方,我就觉得是他了,可以把自己所学所想都给他,让他尽情发挥。”说这话时,陈嘉上脸上露出了慈父般的笑容。
他鼓励导演要站起来。而作为监制,陈嘉上更多是在一旁观望,陪着导演跑,给罗仪威分享自己的拍戏经验。比如演员如何调动、戏剧张力的把握力度等。
陈嘉上强调:“不是教,是分享”。他认为必须尊重导演的想法,并坦言:“我不是来把他变成陈嘉上的,而是通过交流、分享,帮助他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定位,找到值得跟观众分享的东西。”
目前,《秋寒江南》已经杀青,进入后期。年底有望跟观众见面。和陈嘉上一样,我们也很期待成片。
喊话网大从业者:这是一个创作,咱们要全力以赴
在深度参与《秋寒江南》之前,陈嘉上是一个网大的行业观察者。
他认为网大这几年的发展态势处于,数量多,但普遍水平不够;观众期待多,失望也多;影片更多追求商业维度的成功,而忽略口碑。“我希望的我的加入,能给网大带来一些口碑之作”。陈嘉上继续说道,在观众们的这份热情还未完全消失殆尽时,和从业者一起,努力做出优质的作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用户,填满网大的观众池子。
当然,他知道,网大成本很低。这就意味着,相对于院线来说,网大要做好,更难。陈嘉上建议,必须很聪明的去做,有时候也要接受一些粗糙,但粗糙中要带有创新,让观众尽可能忽略掉所谓粗糙的部分。200万跟2000万的东西,心态肯定不一样。“如何用200万,做得更好?抱着这种心态去做电影的人,我才会和他一起。”陈嘉上喊话网大从业者,这是一个创作,请你们拼命,请你们全力以赴。
从大屏到小屏,陈嘉上坦言他也在学。
平台不一样,戏剧语言表达和呈现自然不能一样。比如:网大、网剧、电视剧跟电影的语言就有明显分别。观众阶层不一样,看的点也不一样。比如:网大的受众跟院线不一样。但陈嘉上认为,可以慢慢培养影片的精准度。
他期待带着导演,找到他们自己的路。有些导演会一步步走进电影之路、或者走进电视剧、留在网大也是最出彩的那一列。商业、艺术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这个选择建立在,找到自己之后做出的有效选择。陈嘉上拿自己举例:我很爱王家卫的电影,但我知道我并拍不出他那样的电影。我也是在一次次选择和打磨中,才形成现在的电影风格。
此外,在他看来,中国电影还处于一个年轻化的工业状态,需要不断地丰富多元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几年院线电影,不论春节档还是其他档期,大部分票房高、口别好的影片都是之前不被资本和市场看好的。“有检讨吗?”陈嘉上自问自答,“可想而知,压榨了很多的好作品。但也没办法,院线追求利润,资本的压力更大。”
反过来,网上相对公平。他提到了去年由他监制、老算执导的网剧《疯人院》,虽然不是爆款,但还是跑出来了。在我们看来,爆款不易,但出现一个新的创作人同样很难。成本决定了天花板,培养人这层意义对于陈嘉上来说,更重要。在他的观点里,哪怕不是最赚钱的,只要不赔钱,市场和资本应该多给机会,培养人。他自己就乐在其中。
但有时候也不容易,年龄差产生的代沟问题。“我也在琢磨,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陈嘉上总结了最近几次的合作经验:“别小看年轻人,他们有一大堆东西是我没有的。当然,我也有很多东西分享给他们。”
“我不停地提醒所有投资人,一定要保护好导演,信任导演。”他否认了伯乐的说法,认为自己担任的是一个保护者的角色,保护着导演,让他发挥自己。陈嘉上坦言,其实大部分投资人最不懂的就是保护创作人(导演)。任何人、行业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要有敢于试错的精神。“不是说我这次帮了他,他马上就成了陈嘉上。”
或许,这才是一个监制和导演应该有的关系。而这样的一个模式,也源于陈嘉上年轻时,他的监制给予的信任和支持。回忆起那段日子,他感慨道:“永远不会忘,因为这份信任,我会拼命做好电影,不让他丢脸。”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中国电影人的一种传承。这份传承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给机会给信任。当然,前提是要评估好这个人是否适合做这件事。用陈嘉上的话来说,如果导演本身没有才华,也是跑不出来的。
“我不是谁的保护伞,但当我带的人,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回来。”他很享受看到这些年轻的电影人们,一个个跑出去,跑出条还不错的路。
“就像徐克培养我一样”。陈嘉上说。
你们的影视寒冬,恰恰是我们的黄金期
观众的培养和进步是一个电影人的责任,并非一味迎合。这是陈嘉上的商业电影逻辑。他自诩自己是地摊派,但是有良心的地摊,他相信地摊派也可以做好。
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属于“陈嘉上作品”的观众群体,并且一直在做件事。但在此之前,他必须问自己:“我有什么值得分享的,观众为什么要来看我的电影?”这也是他想和每一个青年电影人想说的。
2007年拍摄电影《画皮》,是陈嘉上第一次来横店。今年拍《秋寒江南》,已经数不清是他第多少次来横店了。
采访中,陈嘉上坦言,这些年,横店变化很大,生活条件,拍戏配备越来越齐全。“星巴克都开了”。
而针对这两年横店的快速衰落,抛开政策收紧,陈嘉上认为是一个长时间问题积累,产生的量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度投资造成了后来的很多不利局面。很多不懂内容的投资人,疯狂涌入,他们进来之后,各种制作价格上扬,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可以生产好电影好内容。结果就是,投资人们撤了,留下了一大堆卖不出去的作品。紧接着,就迎来了所谓的影视寒冬。
但在陈嘉上看来,所谓影视寒冬、黄金时代是反过来的。“你们的黄金时期,是我们的寒冬。”资本抢走了好的演员,弄高了各种价格,提高了投资风险,想要做的事情越来越难。反之,现在大家都觉得是寒冬,但在他那里,恰恰是做内容最好的时机。观众必然是跟内容走,但钱太多的时候,把内容淹死了。
毫无疑问,行业的成败,从来不在于有多少作品,而在于产生精品。
“现在,没有低潮吗?”
“有,但不怕。好好做出来内容,观众就会回流。”
采访接近尾声,陈嘉上呼吁:按照数字去评估创作,自己没有写过剧本、拍过电影的人,要少谈一些剧本。
·END·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