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故事:“深二代”如何走上艺术之路
谭荔洁在振华路麦当劳(已拆除)过生日
从上周的发布中,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育媒体,《打边鼓》意不在于告知读者艺术家的成功学范例,我们更关注的是,大家在学习艺术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问题。我们只提供可能启发大家的素材,至于如何去使用这些素材,如何去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这是每个人行动的自由所在。
本周我们聚焦的是那些因为各种机缘走上艺术道路的“深二代”群体,他(她)们的艺术故事中的挣扎与坚持、行动和思考,或许会对大家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启发性。
兴趣
谭荔洁
艺术家,出生于深圳,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2017年 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当代中国电影与录像艺术研究方向
2015年 交换生于英国伦敦金士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
2014年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实验影像工作室
2010年 毕业于深圳中学
2007年 毕业于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
小时候,在我画着玩的时候,奶奶逗着问我:长大了想做什么?我回答:想做画家。我很幸运,现在做着的几乎是小时候最想做的事。小学三年级前,我在学校美术节里做的折纸手工比较好,并且在美术课上也画得好,老师发现了以后,就让我妈妈多往艺术方面培养我。我特别喜欢上美术课,而且可以画很久。老师会把她自己画的书签用塑料纸包好,送给画得好的学生,我经常收到书签,而且拿到特别珍惜。
深圳学艺术的人不少,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未来方向,父母也很尊重我的选择。如果想在国内读本科,美术应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素描、水粉和速写的基本功必须扎实,我上的画班也是为了打下扎实基础,不只是应付考试,那种太速成了。其实无论毕业于国内还是国外,如果打算找工作,有一门扎实的技艺傍身,都没有太多阻碍,在深圳还是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如果是想做艺术家,可能还得有坚持的信念、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执行力。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杭州读的,呆了7年,但我还是很爱深圳。深圳生猛的气质很吸引我,创作背景设在这里会特别有意思。去上海是很好,会有更多的资源,可是如果去了上海,我不知道该做什么作品,我创作的母题似乎离不开深圳或其精神气质。
在深圳做艺术是一个不断自我协调的过程,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我还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作品做完,反馈可能会很慢,我就主动和别人联系。之前拍片做导演,每天在片场都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必须一个个解决。所以也告诉自己,慢慢地一个个解决掉在深圳做艺术的不适之处吧。
合适
林山
艺术家,出生于深圳,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2015年 硕士毕业于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油画系Atelier F
2012年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太记得是如何开始的,我想应该是一种儿时自发性的涂画吧。后来在高中报考学校的时候,很自然地就选择了读艺术学校而不是普通高中。
我高中读的是艺术学校,以半天文化课、半天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学校主要是基础课的学习,大概会在考前一、两个月上美术培训班,这更多是一种考试技巧的学习。至于值不值得上这样的培训班,得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美术培训班的教学质量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需要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学习艺术,不要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退而求其次来学习艺术。另外,还需要多看展览,多看书(不要局限在艺术领域),多了解不同院校的师资和学院历史,有时候一个适合你的好教授比一个名气大的院校更重要。
我是在威尼斯美术学院读的硕士,意大利近几年的经济都比较差,美术学院也相对保守(和整个欧洲比的话),年轻艺术家的机会比较少。另外,我父母的家人都在深圳,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想多陪陪爸妈,所以还是选择回国。
深圳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工作效率极高的城市,年轻人非常多。虽然相比上海、北京,深圳在艺术配置等各个方面都不太成熟,但是我认为这也代表了这座城市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一个城市是否适合艺术家工作和生活,要看艺术家自己,不同的艺术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城市,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和这座城市的气质发生关系。我很喜欢深圳,这是一座移民城市,能遇到来自全球各地的人,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包容性以及多元化的城市。我记得在刚搬到现在的工作室的时候,小区的保安告诉我,在别的城市不会有公司聘用像他这样岁数的员工,所以他来到了深圳。
执念
李汭璇
撰稿人,艺术教育机构导师。出生于韶关,2004年移居深圳,现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州
2016年 硕士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策展实践专业
2012年 双学士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与武汉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2007年 毕业于深圳中学
我有过三次“学艺术”的挣扎时刻,第一次是在中学,父亲一直反对我学艺术,而我母亲因畏惧脏乱的画室与他达成共识。每见到我偏爱绘画时,他们都试图通过别的科目将我“拉回正轨”。中学时我待过几间画室,目睹了美院毕业生的艰辛,就听从家人劝阻读了商科。然而,我无法压抑对艺术的热爱,还是选择了辅修艺术。虽然毕业后习惯性地认为从商实在而继续做了供应链管理,且后来也回到深圳工作,但是抱着对“入读艺术学院”的浪漫执念,我还是申请了艺术硕士。我很难忘记父亲听说我要读艺术且又要出国时的反应,不过那次他很快接受了。
五年前,深圳的艺术氛围远没有现在浓,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画廊和机构,看展都往香港跑,但是这两年深圳在艺术方面的变化很大。有人把深圳比作硅谷,我却觉得深圳的艺术生态优于硅谷:它不受限于传统学院派,也不会在面对新技术时选择保守与抗拒。由于要做研究,在大陆仍苦于文献的匮乏和网络的限制,因此我目前还住在美国,但不排除未来回去的可能性。毕竟国内科技发展快速,这对我来说太有魅力了。
有很多艺术史和策展学的知识是值得被大众化的,就像书画等美育对孩子很重要,是锻炼审美、心智和耐性的过程。但艺术这条专业路有许多难处,比如普遍低薪、大多艺术岗以freelance的形式存在,这些是极不正常但被习以为常的现象。艺术圈里有很多优秀的人在画廊身兼数职,能快速切换写作者、设计师、摄影师、布展工、主持人、销售等不同的身份,刚顶着满脸爆痘从仓库出来,下一秒就能够施好粉黛游刃于酒会中。理想本身是一个不小的回报,但是有意愿修读艺术的学生们也需要知晓上述的一些客观事实。
视野
钱泓霖
艺术家,出生于湖南长沙,7岁来到深圳,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2019年 与艺术家徐振邦创立SPIRAL艺术与科技事务所
2017年 回深圳生活工作
2016年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任教
2013-2014年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换
2013年 保送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
2008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本科
2006年 深大附中毕业
我很早就接触绘画,从6岁开始一直到初中,断断续续地参加少年宫的绘画培训。最初是和姑姑的女儿一起跟着一位艺术家朋友学画画,当时特别喜欢《葫芦娃》和《舒克贝塔》的动画形象,老师就让我先从动画开始临摹学习,那个时候对我影响还是蛮大的。后来回到深圳生活,周末也会去培训班学画画,高中分科时本来想学物理,但又觉得学画画这么多年不能半途而废,于是选择了艺考,现在想来也是由于艺术伴随成长而生发出来的执念。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认为要学艺术就要去全国最好的艺术院校,中央美术学院自然就是我的目标。千军万马挤进央美后,接触到很多有趣的朋友和老师,了解到很多新的知识和思想,颠覆了我对艺术的认知。因此,我对于准备艺考的学生的建议是,努力考上国内外一线的知名艺术院校,借此开拓你对艺术的认知,再重新定位你想从事哪种艺术类型的相关工作,因为只有进入顶尖的院校,你才有可能接触到顶尖的视野和思维。对于已经工作、半路出家想从事艺术的“深二代”,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生存状态——到底要把艺术当成爱好还是作为主业,毕竟艺术不是刚需,当它不能成为你生活的经济来源,通过艺术来拓展思维方式、提升个人修养,也一件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北京十年,没有落地感,总是像过客一样存在,考虑到社会环境、空气质量、饮食、家庭、自己的创作等综合性因素,我选择回到深圳。深圳对我而言,还是一个艺术的“荒漠”,需要我们“深二代”慢慢耕耘,最重要是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深圳的科技产业是一个契机,我现在所从事的艺术与科技的创作都非常适合在深圳进行,和创新科技企业交流合作便利,也有很多供应商能够满足我的创作需求,这在中国还有哪里能够企及的呢?毕竟珠三角是制造业的“宇宙中心”。
深圳毕竟是个以科技金融为主导的年轻城市,生活成本非常高昂,所以大部分在地艺术家不可能以全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深圳的艺术产业,虽然这两年开始有起色,但是还不足以支撑艺术家群体安心地生活与工作,在地艺术家群落的形成也还需要时间。未来,也许会有一种全新的艺术家工作和生活模式在深圳产生。
批判思维
王竞仪
艺术工作者,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2017 硕士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艺术管理专业
2015 本科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会计与艺术史双专业
会去学艺术,是命运的呼唤么(笑)?从小想学艺术,但是父母坚持让我去读商。后来到美国读书时,在选修的平面课上,零功底的我被教授和同学所组成“夸夸群”般的鼓励所感动,加上一直以来的热爱,本科就double了艺术专业,之后的道路基本就是“弃商从艺”了。
我的美术培训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的周末美术兴趣班了。当时所谓的“美术班”,不过是老师给样图,大家照本宣科地临摹下来,对我来说意义不大,“字帖式”的教学并没有开发小朋友的“美商”,甚至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儿童对绘画创作的想象,误导他们认为“画得和模板一样”才是好的。反倒是最近看了深圳外国语学校“海洋之殇”学生作品展的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已经跳出架上,开始做装置艺术了,成品还很不错,既涵盖深圳文化也有环保概念的加成,赞赏并羡慕。
我非常欣赏美国教育里不断被重申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艺术生在求学道路上或许可以尝试去推翻一些固有的模式,跳出圈层去尝试新的方法和场景。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策展课,老师直接带我们去MFA Boston的美国风景画展厅,转头问学生们的看法。对当时的我来说,MFA——馆藏可以作为艺术史样本的美术馆,是无法撼动的权威,每次看展的我都带着几乎朝圣般虔诚的态度。谁知刚提问完,同学们就噼里啪啦评价出十来处不足。虽然不一定都是非常正确的看法,但使我意识到,不管是对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展览,应当先撇开主观臆想而尝试理解其中的逻辑,然后在综合分析后得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多看,多想,总没错。
回国的因素太复杂了,我现在官方宣称是因为“五分钟路程就能买到三十元一杯的喜茶和十元的沙县”。回来后很开心,经常处于打鸡血的工作状态,这是在美国所没有的。
城市只是一个壳,我们是里面大大小小的寄生生物。城市看似重要,和艺术家们同呼吸共命运,但在这个年代,大家随时可脱胎换骨到另一个壳里,适应性都比想象中强。再者,艺术家群体太广了,没有一个城市是适合整个群体的。有些人需要不断汲取外界能量创作,有些人则喜欢自我生产能量的工作方式。如果我是后者,我不会留在深圳。
借口
黄晓琼
品牌运营,出生于深圳,现工作生活于深圳
2018年 美术教师转岗品牌运营
2017年 回深圳工作生活
2017年 毕业于意大利米兰新美院绘画与视觉艺术系
2011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幼儿园的时候只有钢琴和绘画两个兴趣班,妈妈问我想学钢琴还是画画,四岁的我想了想,想不到家里哪里能放下一台大大的三角钢琴,画画却只要一支笔和一张纸,便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决定,踏上了绘画这条道路。在那遇见了我的启蒙老师,直至接触专业基础课之前我都在跟这位老师学习了很多很多有趣的儿童画技法,直至现在。
小时候不断地考级、出作品集、参加比赛,在这种虚荣感的包围下,我的童年确实很快乐,家长也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培养出一个学画画的孩子。再后来,因专业课需要而上的培训班,更多的是需要我不断努力地临摹,他们按照一系列的“规则”去培养出一个画匠。至于值不值得上培训班,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孩子痛苦并快乐着,家长痛苦并快乐着,机构快乐并痛苦着。另外,我想对那些有意愿学艺术的“深二代”说,艺术不是拿来逃避生活的借口,不要为了“学习艺术而学习艺术”。
我不在家人身边的时间很长,我想,在拥有自己的人生之前,我需要先回归到家庭,给家人更多的陪伴,所以选择了回国。深圳并不适合艺术家工作和生活,艺术家朋友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护士问他“从事什么职业”,他回答“艺术家”,结果单子上被填写的是“其他技术从业人员”。艺术家在这不是一个职业,但生活在这的每一个人都是艺术家。
选择
刘佳欣
深圳一树Arbre艺术空间负责人
2016年 硕士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大学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专业
2015年 本科毕业于萨塞克斯大学媒体实践专业
我从小学习书法,但一直是从比较单一的角度来接触艺术,之所以走上艺术从业这条路,其实是在我经历了许多尝试后所做出的选择。高中我通过艺考,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国内的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后,我发现海外的艺术学习氛围更适合我,于是选择到英国重新开始本科学习。在英国,我接触到电影理论、纪录片电影、摄影等方向,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我未来的专业方向,也催使我最终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纪实摄影。
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学习经历,使我接触到传统艺术及其学习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的艺术吸收能力及实践能力;进入高中及本科学习后,我开始阅读与艺术相关的书籍(除了传统艺术理论书籍,我更喜欢一些基于艺术去思考与写作的书籍,如阿兰德波顿的《艺术的慰藉》),我个人认为这是自我层面上真正的艺术启蒙。
我上过书法培训班及艺考培训班,如果学习艺术的功利心不是太强的话,培训班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关键看动机是什么。对于那些想学艺术的“深二代”,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以后回来深圳吧,我们的家需要你们的想法和实践。我已经做了小白鼠,希望能有更多的小白鼠一起,争取属于我们深圳的话语权。
回来深圳也是机缘巧合,说实话我之前也是倾向于留在海外,但做出回家的选择后就再也没有纠结过这件事。虽然深圳的艺术市场还不是很大,但恰好说明了这是一个可以让我试错的好地方。深圳很年轻,也总是被讽刺为“文化沙漠”,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这里的艺术土壤浅薄,才可以让艺术家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我刚开始运营一个小型的独立艺术空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已经接触了不少青年艺术从业者,也由此发现,深圳并非不适合艺术家工作和生活,而是缺乏一种凝聚力,如果有更多的艺术从业者愿意聚集一起,那深圳的艺术生态一定会越来越好。
改变
徐振邦
艺术家,SPIRAL艺术与科技事务所创始人,1990年出生于深圳
2016年 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3年 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学艺术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件很后置的事情。婴幼儿阶段我就已经表现出对绘画这个行为的兴趣,家里人回忆我刚学会走路去公园的时候,我的“玩闹”就是下意识地去找一根小树枝,在沙地上画画,也许绘画于我更多是天性使然。而谈到要真正开始学艺术,应该是中学以后,我开始接触绘画教育相关的学习。
我在不同的阶段都接触过美术培训班。小学是兴趣班的培训,初中开始在校外跟一些老师学画静物,高中就去参加专业的高考美术培训。这些培训对我来说都是值得的,虽然学习的可能是一种固化的套路技法,并且对我们这些还在继续做艺术的人来讲,它是一种要被摒弃、遗忘的坏习惯,但至少在那一个阶段,这是一种系统培训我们双手和双眼的技法,也是我们艺术先验学习的一个方法论。如要讨论值不值得上培训班,那么我会更倾向于探讨是否合适,合适于哪一个当下。
我们学习艺术,是由内而外的观看方式的改变,尤其对我们观看这个社会、观看身边日常事物方式的改变,它会是一种比较性和结构性的观看方式,可以规避我们单一地观看“好看”的东西,从而引领我们更多去看“有意思”的东西,看到事物内在的一个本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也大可不必把艺术当作是一个多么神圣的领域,它并不是所有人的归宿,艺术更多是我目前寻求自身内在平衡的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我能够更好地剖析自己并与自己对话。
深圳是我的家,回来是一件让我感到安定的事情。回来也是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深圳非常适合艺术家工作,无论是购买材料还是制作成品,都非常便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主张发展科技,我现在开始介入到科技性的创作里面去,这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学习,也是一个开拓思维和创作方式的机会。科技的运用和创新意识正是深圳的特质,这里的环境督促我们加强对自身与周边的思考,鼓励我们用更加先进和快速的思维去考虑事情。再者,深圳在文化发展方面有其自身的新的切入点和观看方式,而且靠近香港,也有利于接触更多来自于不同地域的艺术表达方式,我能更加主动去选择而非被动地接受。
但是,艺术家在深圳生活相对会困难一些,深圳的生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作为从小在这个城市长大的人来说,家在这边已经可以帮我解决很多事情,然而就艺术家的身份来讲,这个城市对于艺术的关注度还可以再进一步加强,不然我们的生活依旧是边缘的。
策划:钟刚
编辑:黄紫枫,劳秀汶(实习生)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dabinlou.com;微信:dabinlou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