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科幻春晚”小说选评 | 山茶花

山茶花 星云科幻评论 2019-06-24

“2019科幻春晚”小说选评

茶花



科幻春晚是未来事务管理局每年都会主办的一项活动。旨在通过根据特定的与春节有关的主题,集中发表一批专业作者的相关科幻作品,从而达到亲近读者推广中国科幻文化的目的。从2016年至今,已经开展过四届。今年的主题是“故乡奥德赛”,围绕这个主题一共先后有二十多位作者参加了活动。各位作者,个自从其故乡为起点,用科幻想象为轴,缠绕出了一个又一个,或高潮迭起,或发人深思,或令人振奋,或惹人垂怜的美妙故事。

现在,我从其中摘选出几篇我个人甚为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极富特色,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各位读者能够产生兴趣,愿意一观。


洞中寻路


作者:万象峰年


被称为“石海洞乡”的四川省兴文县,溶洞遍布,深不见底。当从这里走出的科学家重新回到故乡的时候,因为那些洞穴的存在,而同自己的父亲,同自己族人的历史,同这个世界本源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矛盾与关联。而那些深藏于洞穴之中的故事,又将把人类引向何处……

从情节上来说,《洞中寻路》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足够有冲击的故事。情节平稳,剧情流畅,老实说,那个所谓的扣子或者说转折点,我在此告诉读者也无妨,就是主角通过技术证明了父亲多年来的自责其实没有意义。可是,即便了解了这些内容也并不妨碍整篇故事的阅读体验。因为思想性和前瞻性才是这个故事的关键点。作者设想了一种利用复杂的溶洞结构在黏菌的帮助下构建的生物超级计算机。而这种计算机的生物属性成为了某种隐喻,作为对故事中主角家庭和族群乃至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某种比拟,其实才是这个故事在阅读中的最大趣味。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跟随着主角对新技术的解密,跟随着新技术的成长变化,不断地思考着它背后作者所呈现的想象与前瞻,思考我们的世界能否被彻底量化,这种量化又是否有边界……因为这种独特的趣味使得作品在情节描写、人物塑造上的些许平淡被有效地遮盖。




匣中祠堂


作者:陈楸帆


在广东潮汕地区,有一种独特的木头装饰技法,叫做金漆木雕工艺。这是一种已经流传多年的手工技艺,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工艺的市场空间正在被机械工艺一点一点地挤占。主人公因为父亲离世的缘故,并不情愿地回乡继承家业。在如何传承这一传统技法的问题上,他与父亲,与亲人产生了怎样的纠葛,亲情和技术又怎样化作两条线引领着主角走向未来……

《匣中祠堂》在故事情节,情感传递,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我心中的的一流水准。从情感上讲,这是一个关于叛逆孩子在技术的帮助下最终与父辈和亲人达成和解的故事。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是容易产生共鸣的。而故事情节又和其所展现的思想深度相得益彰。在最一开始,你也许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单纯讨论传统工艺在技术进步面前如何被轻易摧毁的伤感故事。但实际上随着情节的推动,你会意外地发现原来技术和传统之间也许有着某种调和,就像原本势如水火的父辈与我们一般。而至于作者,如何完成这些的,就留待读者亲自判断吧。总之这是一个在故事情节,思想深度,情感传递上都近乎完美的故事。





雪地里的灯火


作者:郝赫


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赛博朋克风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作为一个在宇宙中漂泊多年的孤客,借助脑机交互系统与机械躯体,回到故乡,却发现故乡不断地破败。但在这破败之中,却仍然有人在坚守着故土。这片早已无人居住的故乡,到底还有什么,在吸引着那些已经是“异乡人”的访客们呢……

《雪中的火种》这个故事,并不胜在故事情节。事实上,这个故事在情节上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讲完,“一个将死之人通过远程连接义体回到故乡,意外见到了故乡的最后一个活人,对饮之后悄然别过。”但是,这并不妨碍本作在情感传递和思想深度上展现的优异表现。

这个故事很好地调动了那些远离故土的游子们怀乡之时内心的变化。正如作品中描绘的,“不是有什么特殊的事情,仅仅是为了某种念想。到处走走转转,仿佛在寻找曾经遗失的瑰宝,可偏偏又说不分明。而在故事结尾时透出的淡淡忧伤,同样也足够引起读者们的共鸣。但倘若仅仅如此,这也不过就是一个相对温情的小作品。真正让我给出高分的原因,就在于它借用赛博朋克的某种特质展现了对东北现实的某些思考。

其实我自己始终有一种个人的看法(没什么自信它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有一些道理):赛博朋克的诞生以及读者对它的观赏预期都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有关。主角本身就是这一观点的诠释之一。但是更深层的,是作者对于东北传统城市正在死亡的某种描写。也正是这份相对严肃的思考让我愿意给这个作品以好评。任何的小说作品,不同于故事,最大的特质就在于常读常新,情节的曲折会创造好的故事。但只有情感和思想却是能永恒打动读者的。




奶奶的年画


作者:吕默默


主角林寒,是一名研究脑机交互的技术人员。当他将最新的技术带给自己拿手工绘制年画技术精湛的奶奶时,老太太所表现出来的迷惑,熟悉,乃至从中获益的过程,成为了某种象征,象征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碰撞的时候到底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整体来说,这篇故事的情节上是有些零散的,不断破碎的叙事结构带来在阅读上的断裂感。但从情感上说,这种爷孙之间因为必然到来的死亡而形成的某种伤感情怀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匣中祠堂》的科幻现实主义作品,具备一定的思考深度。




回自贡


作者:韩松


自贡高铁站设置了一台人生识别器,它可以鉴别被试者是否真的在这里有“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而是判断,你是否能够在这里找到归属感。甚至倘若你仅仅在物理上拥有一个家的话,它还能帮你重新在心理上找回来。只是,这样我们对于故乡的态度还能有十足的把握吗?……

韩松老师的作品通常都是以黑暗,晦涩,复杂而著称。这个故事同样也是如此。它太怪异了,怪异到很难用某种简单的标准来评价它。任何将它试图放进某种评级体系中的努力可能都有些格格不入。

在故事情节上,你很难将它归类为哪个种类,如果非要说的话,它更像是某种有着独特趣味的奥德赛故事。韩松老师笔下的故乡并不能简单地用温馨或者冷漠来概括。它有着韩老师一贯的冷峻与复杂,而这却也正是其作品的重要趣味。

作为一个专业记者,韩松老师用犀利的视角瞄准了一个多数人可能很少意识到的角落,一个我们常常误会的故乡。他引导我们重新思考了故乡之于我们的意义,重新逼迫我们反思,我们对怀乡之情到底情归何处。

就我个人而言,我被这个故事打动,甚至说深深地震撼到了。这种无法名状的高峰体验让我没办法违心的按照我自己所谓的标准来评判作品的好坏。我诚心诚意的给这个故事以强烈的推荐。





***


说起来写的是故乡,但实际上,所有的故事都在讨论人。这并不矛盾,因为终究,人们对于故土的留恋,是要归结在那些美好的往事上的,是和那些旧时亲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组成了我们对于故乡最美好的想象。不了解的人们,常常会有一种错觉,就是觉得科幻故事天生就带着技术的冰冷。但是显然,这几个故事已经从容地否定了这样的结论。

每一个故事,也许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或是偏重现实主义讨论传统在技术面前的困局,或是侧重亲人间的纽带讨论技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引人思考,或催人泪下。但无不意外的,都能从中感受到生命的些许温度。而这温度,恰恰就是科幻故事真正的样子。

正是因为人这个因素,故乡这个主题,才有了意义。倘若拿掉了这一点,不管是否是科幻小说或者所谓的“科幻春晚”,故乡,都不过是这物理世界中那些毫无意义的粒子碰撞所创造的一团物质罢了。

我想,如何评价人的因素,在这个系列中,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地方吧。所以,请放心畅快的阅读这个系列。尽情地笑,尽情地哭,感受这些作者的想象,感受他们用心传递给你的,只属于人那特有的温度吧。


作者简介


山茶花,环境专业培养的,在广告圈混过的,自以为创业很简单就下海的,最后还是回来码字的“小学生”。


(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2019年6月号(总第1期)⑧

主 编:三丰

编 辑:阿贤 李雷

校   对:罗夏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