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共情他人,别让愤怒吞噬
我们身处在一个“易怒”的时代,怒气很容易一触即发。当你发怒时,你是否会有意识的控制怒气,还是任由它发泄在人或事物上呢?
愤怒是一种潜在的负面情绪,若不能有效处理,那一定会滋生出更强烈愤怒情绪,直到愤怒占据我们头脑,冲掉我们的理智……那时可能会做出很多过激的行为……这样,对自己,对别人都会造成伤害。
愤怒并不只是「我很生气」,有时候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是在关系里面跟对方过不去。愤怒会以非常多种方式、面貌呈现。
有的人愤怒时,就是不想让自己好过;有的人跟另一半吵架,就是用耍赖的招数;有的人因为一直压抑愤怒,所以呈现出来的是自己很委屈。
不论什么方式,探讨到最后其实都是愤怒。
如果我们无法看见自己的障碍,就会一直陷在这个障碍里面。
愤怒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讲出来,有时候可能压抑在心里,不论有讲出来或没讲出来,内在那股力量都会让愤怒延续,长期累积下来,就形成怨恨。怨恨就是这些愤怒的累积。
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愤怒的模式:我们为什么生气?如何表现生气?我们一定要去觉知,看见这个特定模式背后的念头。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但是,愤怒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绝对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要求,绝对不敢挑战强势一方的意志,在强势方的强大攻击下,他们唯唯诺诺,乖得不得了。
这种关系场出现父母和孩子中,以及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家暴由此而来。父母也最容易以爱之名攻击孩子,然而,不管父母的爱有多伟大,被攻击的孩子都有愤怒产生,他们都得找到宣泄愤怒和还击的方式。迫于处于劣势方往往会选择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非常普遍,并不是只有严重失衡的关系才会产生被动攻击,实际上一般失衡的关系一样也会如此。在一般的亲密关系中,被动攻击也是常见的调节机制。瑞士女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著作《怒气与攻击》中描绘说:
(关系的)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优势的一方对劣势的一方心存顾忌,从而不得不作出某种程度的妥协,而劣势的一方对优势的一方则感到某种畏惧,必须表现出反抗才能使对方作出让步……(双方)进而形成一种脆弱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便会发生冲突。此时,若强势的一方采取攻击行动,弱势一方大多会以被动攻击,如沉默不语、躲避、哭泣、离家出走等等,来进行自卫。这时,强势的一方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与此同时,他也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作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因此,在配偶关系中,被动攻击有时会起到调节机制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省一下,我是不是喜欢使用被动攻击。正如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中所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你是否通过语言、态度、姿势等等伤害过别人,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和颜悦色?如果你经常这样做而自己并未意识到,那么,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现了偏差,你同别人的关系有哪些不正常。
处理情绪,不是隐忍、压抑、爆发愤怒,而是,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个情绪,内心真实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接纳自己的情绪,共情他人的情绪——对于关系,至关重要。
其实产生愤怒时什么都不要做,只要观察它就好了,释放愤怒念头,借此认识自己。尝试非常仔细的观察每一个念头。如果可以看到愤怒背后的念头,愤怒就会自然而然消融。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木子编辑整理)
天道承负 乐生好善
国学|易经|哲学
职场|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