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姓氏文化的禁忌问题

☞ 关注 卍 国易华人联盟 2019-09-06
国易华人联盟国学|易经|哲学关注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中国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契入口。沿着姓氏起源、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姓氏和姓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有了姓氏就有了姓氏文化,也就有了姓氏文化禁忌。一个研究姓氏文化的学者如果不了解或者不愿了解或者故意冲犯这些禁忌,就必然留下千夫所指的骂名,南宋郑櫵,当代钱某、朱某就是典型例证,虽然名噪一时,又岂无自责之心?又岂无自欺之嫌?


于姓氏文化的禁忌,归纳起来大概有四个方面。


01冲犯姓氏尊严



姓氏尊严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越是古老的姓氏越是具有强烈的姓氏尊严感。因为得姓历史的久远本身是一种存在价值的证明,一个姓氏一旦产生就烙下了永恒的历史徵记,由一人而一家而一族而一方,莫不冠此徵记,扬此旗号,休戚荣辱趋于一同。你可以骂×人“怂包饭桶”,也可以夸×姓“英才辈出”,但如果连姓带人通骂就犯下大忌,就算×姓出了贼窝淫窟,也必须顾其颜面,全其尊严。明代施耐庵一气骂了几个潘氏女子,却连累后人吃了几场无名官司,清河武植祠堂如今还留下施家后人的致歉文墨。姓氏尊严这个东西其实是儒家名节观念的派衍,有点虚伪然能教化淳风。


在门阀等级森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成为划分士族与庶民的重要标准,仕途之门只向尊贵的士族敞开,而对卑微的庶民关闭,因此庶民想成为士族首先要通过姓氏的士族化认同,姓氏尊严在那个时候达到历史的巅峰。进入现代社会后,姓氏尊严被新政和新法逐渐淡化,个别特殊历史阶段曾普遍出现过数典忘祖、六亲不认的社会怪像,甚至有人倡导名字只是符号的观点。殊不知你的姓中留下了祖宗的DNA影子,你的名中还包含世派昭穆的伦常,你姓钱改姓贱行不行?你姓朱改姓猪行不行?你父叫钱奴你也叫钱奴行不行?如果说行你就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欺师灭祖,离经叛道又何妨哉?


所幸的是,姓氏尊严问题经过历史上多次极端反复后终于回归正道。但是冲犯姓氏尊严的现象在一些姓氏学者的言论中仍然频繁出现,五花八门,这到底是在研究弘扬姓氏文化还是在糟践姓氏文化呢?


02制造姓氏分裂



姓氏以血缘纽带形成远古的姓氏部落,秦汉的姓氏郡望,魏晋的姓氏巨宗。“九世同居”的大一统观念自唐以来成为齐家治族的经典,一直受到各姓宗族的追捧,统治集团为了社会安定也要旌表五世同堂、敦宗睦族等氏族楷模,历史上形成的广大客家族群至今仍保留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其中一些偏远山区还在恪守“男不充丁,女不外嫁”的祖训族规。此外,各姓谱帙在世系记载上莫不坚持“不知则已,知而必载”的聚族原则,不少族群由于天灾战乱分离达数百年之久,最后还是千里寻亲,破镜重圆,不少家谱文献中还常见异地同宗往来共祀的记载,还有无数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动人故事,甚至还出现“天下无二萧”等庄严的姓氏宣言……


所有这些姓氏文化现象都在表明,中华姓氏文化是一种追求团结统一与共融发展的文化,其文化倾向与统治者意识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同一姓氏,同一祖源,同气连枝,血浓于水。因此,凡是制造姓氏分裂的言行就是犯禁,就是悖道,完全没有容忍商榷的余地!南宋学者郑櫵搞了个《姓氏通则》,考论张氏巨族的主要源流为“解张”,当代学者钱某又承其衣钵,说张良一脉与始祖张挥没什么关系。这就叫制造姓氏分裂。


03妄断他姓争议



姓氏文化上升到学术层面的争议主要是源流争议,包括祖源和重大世系脉络。由于多数姓氏的产生都在秦汉以前,其中古老姓氏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造成许多代远难稽的源流疑点,也成为姓氏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但是基于姓氏本身具有的血缘属性,就自然形成本姓与他姓的严格分界,本姓学者对于本姓源流的探索和研究从来无可厚非,一切争议都可以视为族内争议被包容,能否达成共识都不会改变探索研究的愿望与初衷,更不会出现血缘情感的破裂。而他姓学者则不然,你可以提共确凿证据,但不能妄加推论,你可以表明观点,但不能越俎代庖,你只能扮演客人的角色而不能以主人自居,因为只有本姓自已达成的共识才具有实质意义。这就是姓氏文化的特色,亲疏有别,内外有分。中华姓氏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共性特点就是“私密性极强”,家谱作为主要载体形式通常不示外人,管理非常严格,主观上是出于敬天法祖的孝道,客观上又致使大量历史疑点不能及时澄清,造成以讹传讹,争议不断的后患。


由于中华姓氏文化具有以上明确的血缘属性和极强的私密性,所以在对待一些概念性和敏感性问题上存在着强烈的排他性。因此,当代朱某教授在发表对他姓祖根的论断文章后,获得的最强烈反响是:你认为你是谁?


04罔视姓氏伦常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圣人的造化泽被苍生,流芳万古。因此对于尧、舜、禹、汤、文王、周公等先哲圣贤由感激而崇拜而讳其过,反映在姓氏伦常上就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功者讳的言行规范,不记先祖之过,不污先祖之名,怀敬畏虔诚之心。这虽然有悖于实事求是的信史原则,但并不侵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同时利于人伦情感的充分释放,完全符合《中庸》“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的主张,因此姓氏伦常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得到广泛认同并世代承袭。而事实上,中国人在颂扬先祖功德的言行中也并非肆意妄为,而是谨小慎微,务求公允,丝毫不敢僭越圣贤,唯有隐过讳污的伦常缺陷普遍存在。


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隐过讳污不是抹杀事实,而是情感使然,况且尊者、贤者和功者的名头又难道可以凭空取得?所以不能因为这种伦常缺陷的存在而罔视姓氏伦常,否则就是犯禁。某姓氏文化学者为了炫耀自已的研究成果和公信笔直的史家风范,热衷于对他姓先祖中的历史名人揭短曝光,某电视台一个文化节目主持居然面对无数张氏观众侮辱其始祖,说“那个发明弓箭的家伙叫张挥”。此类犯禁言行会造成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研究姓氏文化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姓氏文化的固有特征,方能规避禁忌,维持良好的学术氛围,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中华姓氏文化长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轴心地位,大能影响治国安邦,小则引导社会风尚,因此不同于琴棋书画等一般文化技能。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大戏中,姓氏文化经久不衰,始终占据各类传统文化舞台,载体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如祖训族规、家乘谱牒、宗祠祖墓、祭祀礼制、丧葬习俗、姓氏观念等等,虽然在个别特殊历史阶段也被强行驱赶下台(如文革文化舞台),但很快又能粉墨登场,继续其表演。


姓氏文化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答案就是儒道两家都一致认同的天道观念,天为本,代表姓氏文化的自然属性,道为末,代表姓氏文化的社会属性,所谓“本立而道生”,“天不变,道亦不变”。由于姓氏文化兼备血脉传承的天性和人际社会的道性,因此也是应天而生,顺道而昌的正统文化种类,当然不会轻易被干掉。从另一角度讲,因为姓氏文化的存在,中华传统文明才有了坚实的依托,才具备弘扬的条件。


(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木子编辑整理)





天道承负 乐生好善

国学|易经|哲学

职场|婚姻|家庭



阅读更多


语言是心的乘载工具,覆水难收,这几句话断不能讲!

易经的智慧,三个字就能讲明白

鬼谷子谋略之成事之道

房子为什么要讲究坐北朝南?

正缘究竟存在吗?



嗨,你还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