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中国的北斗”如何成为“世界的北斗”?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31日在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时强调
这一刻,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无比欢欣鼓舞。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二十六载风雨兼程、九千日夜集智攻关,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高度肯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大意义和辉煌成就,勉励工程全线大力弘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是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既血脉赓续、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同北斗指路,新时代北斗精神将持续伴随着中国航天人奔赴星辰大海、勇攀科技高峰。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等,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1994年,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这一年做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了全球组网。
给别人指路,自己先要走出一条路。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始终坚持从现实国情出发,遵循“自主、开放、兼容、渐进”原则,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先解决有无、满足急需,切实做到“把每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早在1983年,陈芳允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双星定位”构想。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从无到有”。此后,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进一步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定先建试验系统,再建区域系统,最后建成全球系统。
2000年,北斗一号又省又快地构建起兼具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双星定位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但许多人仍未料到,有朝一日中国能独立建成与美俄欧卫星导航系统比肩的世界一流系统。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建设航天强国伟大事业的感召下,在异常艰辛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北斗人在世界尖端科技挑战中牢牢握住了北斗导航的“勺柄”,北斗星座在太空的组网更是加快了脚步。
2012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系统成为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2017年11月,北斗三号系统首组双星发射;2018年12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完成,向全球提供服务;2019年12月,北斗三号核心组网星座部署完成;2020年6月,仅仅不到3年时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人民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中国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兑现了承诺,还比原定计划提前了半年,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圆梦全球,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院士感慨万千:“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认为,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展示,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中国精神极其鲜活、极其真切、极具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全体北斗人执着坚守的核心价值。
图像显示在大屏幕上:卫星徐徐展开太阳翼,翱翔在距地面200多公里的太空中,飞向距地面3.6万公里的太空。
这一幕,北斗三号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记忆深刻。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给北斗三号星座组网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从“灯塔”卫星导航的未竟梦想,到北斗全球圆梦,“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照亮着几代北斗人一路的跋涉和跨越。
“自主创新”是北斗工程的核心价值。北斗系统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坚决实践“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这是北斗人应对各种挑战的主动选择。
“国外成熟的导航系统做得很好,也很成功,但北斗决不能照搬照抄。”北斗三号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实现追赶和超越。”
北斗系统独创“三步走”发展路径、“混合式”星座构型和“一体化”功能设计,首创全星座星间链路支持自主运行,为全世界发展卫星导航系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并创造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的世界导航卫星组网奇迹。北斗人先后攻克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开放融合”是北斗工程的世界胸襟。北斗人登高望远,多系统融合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北斗系统自建设之初,就坚持“开放、兼容”的发展原则。
北斗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持续深化:与GPS在达成频率兼容共识基础上正式建立合作机制;与伽利略完成卫星导航频率协调工作;与格洛纳斯成功进行两大系统的兼容试验……如今,镶嵌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标识上的4颗卫星中,有一颗就代表着中国北斗。
“万众一心”是北斗工程的制胜基因。北斗系统按期成功建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也是全体北斗人协作奉献的具体体现。
“我们常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杨长风院士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运控、星间链路、应用验证等七大系统组成,为了同一个梦想,30余万名科研人员聚力攻关,超过50万人从事系统应用推广,共同谱写“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篇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研制队伍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如果按照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来计算,几乎每个“北斗人”都相当于一年工作了400多天。这个团队里有老院士、老专家,更多的则是“80后”。
“追求卓越”是北斗工程的目标追求。北斗人对“一流的北斗”始终不懈追求。
北斗三号第九颗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总体主任设计师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超差小于1纳秒。1纳秒,短到难以想象,比十亿分之一秒还短,用“刹那”“瞬间”都难以形容。尽管排查会平添很多工作量,但这1纳秒背后可能存在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隐患。有问题就绝不忽视,1纳秒再短也不放过,北斗团队的精益求精、严慎细实,为北斗三号任务的全面成功又加了一道保险。
仰望星空,北斗璀璨。围绕地球飞翔的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见证着北斗事业星空筑梦的历史,也闪耀着熠熠生辉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在城市,它记录着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区,它守护着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北斗系统已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如同水和电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港珠澳大桥采用北斗高精度形变监测系统,保障安全运行;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大部分支持北斗;“北斗+”让生活变得更便利、更精彩……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随着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开通服务,属于北斗的“全球时代”进一步到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享受北斗系统开放、免费、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每一项功能服务都饱含北斗的特色和中国的情怀。全球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中国的北斗”已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
北斗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方面作出巨大贡献,得到联合国外空司赞赏。
“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这句广为流传的话语,生动勾勒出北斗应用发展的无限可能和广阔前景。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走向全球的中国北斗,大有可为。
“北斗前进的脚步没有停止,创新发展的精神也不会停歇。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传承好、弘扬好新时代北斗精神,北斗将永远走在‘为全人类提供导航服务’的路上。”杨长风院士说。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
责编:叶爱华
(总第3391期)
往 期 回 顾
【学工动态】齐抓共管严落实,多措并举守平安——我院开展期末“学生安全教育月”专项教育活动
汲取奋进力量,强化使命担当——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明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