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作家阿来:酷到骨子里

文道阅读 2021-02-25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https://Www.ZuoWEn8.Com/的书评家,自我的鉴赏能力却开始具备。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做笔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它就像一颗种子,在幽深的地里埋藏许多年,终于破土而出,绽开新花。名人名家的语录、哲理深刻的句子、定义精准的评论……你通通都想要记下来,用大脑记、用笔写、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在书上圈圈点点。什么完美主义,全都抛之脑后。然后,不知不觉地,你开始对这个世界抱有疑问,那就把笔记本翻开,看一看,哎呀,恰有某句话道出了心中渴望已久的答案。这是因为你日常积累的句子,是被你认可的,它正间接地在表达着你的人生观。做笔记不只是摘抄,也可以写自我的看法。当你在做这些事时,你在思考,思考就意味着进步。很有那么一点华罗庚的“把书读薄再读厚”的意思。——你看,庄子“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深不深刻?——你看,冰心“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皆含妙理”灵不灵动?——你看,陈与义“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超不超脱……这些睿智的思想,凝练地化为文字,被你写了下来,它们就是你的了。你看,你是多么富有!愉悦感从头顶蔓延到脚尖,早就超出了写作技能得到提升的方面,而是建立起一个精神收获的世界。因为阅历和眼界限制,目前我的阅读技能还很拙劣,真正晦涩难懂的文字大都无法体会。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我对阅读的热爱不会消逝,我手中的笔也不会停息。枯黄叶背上的了了脉络,再也无法洋溢绿的喜悦与生机。真不明白,既然赠予它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还充当刽子手的角色,一点点褪了它的颜色,散了它的芬芳。想想昔日的它们,全然隐士,不食人间烟火,俯仰之间,却是……悲秋之意涌上心头。但,我彻底错了。当我的手触及那刻满沧桑的嶙峋树干时,生命的质感沿着指尖传递,令我汗颜。微风过处,无数精灵的翩翩起舞,使我的伤感不合时宜。落叶在脚下飘滚,涌动,我相信那是无言的壮美。我喜欢窗。窗连接着内外,带来了光明。透过窗,让我看见外面的精彩世界。我家有许多窗,美丽的落地窗、可爱的天窗,但我最爱的,还是书桌前那扇普普通通的小窗。那窗,像一具精致的画框,镶嵌着一幅流动的画,情趣盎然,带给我无限的快乐与遐思。我爱透过这扇窗,看外面的四季之景。春天屋前杨柳绿了眉梢,枝头鸟雀嬉笑逐闹;夏天院里枝繁叶茂,风过叶响沙沙,蝉鸣又蛙叫;秋风乍起,窗边偶有黄叶飘飘,残花零落,恰似蜂蝶翩飞戏暖阳;寒冬时节,漫漫雪花满天飘舞,窗似镀上一层银屑,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月光……窗外总有欣赏不完的画,窗外总有领略不尽的美。每当累了时,我就趴在书桌上,静静地望着窗外,透过没有一丝杂质的它,我看到一丝明媚,看到一缕美好,看到一个纯净的世界,让我浮躁的心灵渐渐沉静……窗,似一扇通透的心门,贯通了我的心与世界,驱走了一片黑暗,承载着一片光明。透过窗,我能看见世界;透过窗,世界也望见我。烈日炎炎的午后,透过被烘烤得灼热的窗玻璃作文https://Www.ZuoWEn8.Com/,我望见了在田间埋头苦干的爷爷奶奶,欣慰与辛酸涌上心头,五味杂陈;透过干净明亮的窗玻璃,爷爷奶奶也望见了刻苦攻读的我,擦擦豆大的汗,捶捶弯了的腰,继续播种着希望。外面赶回的母亲,加入耕耘的行列,在亲人的身后,留下一片郁郁葱葱。欣喜之中,推开窗子,一抹光华顿时涌了进来,我知道,那是阳光……窗,是我的第三只眼睛,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让我有了对自己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对世界的深层认识。坐在窗前,我趁着春光明媚,读书赏诗作画;伴着夏夜微风,听听音乐散散心;秋日的沙沙风声,是我学习时最好的伴侣;冬日的一抹阳光,带给我丝丝温暖。情绪低落时,俯在窗边,眺望远方,望见了天际无比纯净的光彩,眼前渐渐明朗;心情起潮时,推开窗户,温润的阳光透进来,春天住满我的心房。这扇小小的窗,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带给了我美好的时光。透过窗,我懂得了生命应该绚烂,应该珍惜。窗,给了我人生一道别样的风景,我爱我书桌前的小窗,更爱这窗前点滴,这窗后万物!路灯像明月似的,照亮了大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人生,就像开放在郊外的野花,万紫千红,芳香四滥。人生的掌声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叶花瓣。恩赐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而掌声比恩赐更为重要,精神的鼓励激动着每一个孤独无助的行人。人生,就像颠簸在海上的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人生的掌声犹如远方的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发现自从小学学了《端午的鸭蛋》,我就一直追寻着汪曾祺先生的步伐。我甚至要吃高邮的鸭蛋,想看看是不是真的如书中写的那样流红油。是的,我如愿以偿,“青壳白中流红油”,我相信了汪老先生的话,青白红的搭配让人口水直流,这样的东西称得上艺术品,这是高邮人民的智慧结晶。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他总是能带动我去寻找可爱的事。在《读生活是很好玩的》后,我去找了书中的莼菜,是在田野小垄中找到的,我不知道是不是,但它的确很像。我像个追星女孩,跟随汪先生的步伐。的确,我是被他折服的,那样风趣幽默的老人谁会不被吸引呢?我想起他在《人间草木》中对栀子花的描述,真是令人想笑。“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认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她妈管得着吗!”语言或许不是文雅的,但在我印象中汪先生是位文雅人,这足见他对栀子花的喜爱。这位可爱的小老头总是对喜爱之物吐露出许多情感,热情洋溢,让人忍不住与他一起大笑。我相信这是文字、文学的魅力,但我更相信汪先生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会有许多人像我一样看过他的文章就记住了他,成为了他的书迷。因为可爱的汪老头有太多的记忆点。就如这段“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夸张的手法,视觉的盛宴,都太容易让人感受先生的顽童心性,是位萌老头。在《独酌》中,我细细看了汪先生长女汪明所作的序,了解先生是个老酒鬼,他好酒而贪杯。对于父亲的酒鬼脾性,汪明在文中袒露不遗,说实话或许是因为我父亲也好酒,我能从中看出汪明的咬牙切齿。阅读经历会给人一种偏好,而我自小兴趣于草木花卉,我感受到先生对植物也很有见解。他说:“我建议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呢?”这一不小心又透露吃货本性。但我也同意,虽然我不喜甜食,但愿嗅甜蜜,桂树的花也的确让我心动。想象碧绿的叶中金黄的小花逸出的香味,是会带领记忆走向最美的时候。文学意义上的通感确有其事。都说见字如见人,所以见文也可知人,在《醺·游》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泰山的见解。泰山很大,先生认为写泰山的诗中《鲁颂》最好。“我从泰山归,携归一片云,开匣忽相视,化作雨霖霖”。语言很淡,但会被他吸引:临走时,却下起了雨,笼在雨雾中的泰山更显神秘,那一片云儿飘飘也竟有了孩子心性,可爱地追逐嬉戏。《鲁颂》中“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我去过的地方很少,更多是从很多书上了解。所以我常感幸运,心灵与脚步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停留在泰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的我在书中有了更多的向往,美如画,妆如诗的泰山不会使我失望的。一个人常常会因诗词文章而影响其行迹的,我突然想起了初中一位来自黑龙江的科学老师。曾问老师,为什么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这里教书。老师与我说:“年轻时,读了太多江南美景的诗词文章,就给骗到这了。现在发现冬天的江南真是痛苦,湿冷湿冷的。”她笑得温柔但又极有韧性,身上的书卷气使她很有气质。说来奇怪,这位老师长得不像所见北方人那样高大,反而瘦小的个子如江南水乡的女子。而且她是位儒生,心中总有份宏大的胸怀,境界很高,那时我知晓了阅读给人的指引。钟爱一个人的作品,跟随自己的心走。阅读如此美好。看汪老先生的文字也可知他的博学,读他的书就像与长者对话,一位长者在给你许多耐心的建议。汲取文中的知识,在浓缩的精华上有自己的主见,这是阅读的超越。是被文字吸引,还是被他的那种淡淡的感觉吸引?我不知道。阅读的理性让你想要摸清情况,但阅读的感性一般占据上头。如果要我推荐书作,我一定首推汪先生的书。这些都是很有味道的书。但是我是极羞愧的,我至今还没有拥有先生的实体书。虽然我自认为形式不重要,但我喜欢那种轻捻纸张的感觉,这更多的是一种阅读的满足。阅读感受告诉我:读文字品人,想象书中场景,当然我相信好的文章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各种积累在叙述自己的故事中展现。有章法的文章很好,有感情的文章动人心弦,最为佳作。如同“清香”――“即食时如坐河边闻到的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好想尝尝”虽然淡,却也是十分有趣的。阅读“清香”,思索含义。饮一杯书酒,做一个像先生一样的人,斟酌人生,漫漫书叙。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理解;当你精神穷困时,你希望给你热烈的掌声。是的,我们在不断地等待着,祈求着爱心的降临,但我们更在时时刻刻寻找着知音,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绝望,也会像那位卖艺人一样流出感激的泪水。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泪、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我以为她是厌倦了,又或者是因为有事不能及时回。我是偏向于后一种可能的,我相信她说的“不离不弃”,期待她的来信。人的相信总会在时间的打磨中慢慢转化为失望。我等了两个多月,从最初的期待到半月后的惶恐,再到一月后的失望,最后所有的情绪彻底转化为绝望。都说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少个日夜,我抱着这几个月来往的书信痛哭,无人知晓。正如那句顾西爵在小说中提到过的,甜蜜过后的辛酸比硫酸更能腐蚀人的心脏。不记得过了多久,我又收到了一封信,没有署名。上面只有几行字:上天不给我继续欣赏这个世界的机会,我也要让远方的一个人知道我曾来过这世上、我有我的故事。能交到宵宵这般好的笔友,我的一生已不留遗憾了。我知道,这是她。我也知道,她大概是走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她的文字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我想哭,但是又释然了。她没有负我、弃我,她没有违背首信的诺言,只是躲不过命运。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是我陪她走过,她很棒,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也给了我永久的追忆,那种写信收信的情感只有她与我有,那份悸动再无。美丽的不是信封,而是信封里的故事,而是写故事的那个人。这世上再没有她,再没有那份收到第一份信的悸动,再没有等待远方的一封信的期待心情。此情,终成追忆。也许我是学生,从小接触了不少老师,对老师有一些了解;也许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作为一名未来的老师,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荣誉感;也许……总之我在老师与路灯之间看到了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我歌颂路灯,神圣,奉献,不求赞美的精神。我要代表全世界的人们向你们致敬!路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指路灯!路灯,它虽然很平凡,不起眼,但它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立在街上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阴霾已经散去,朝阳已经升走。亲爱的朋友,当你步上光明坦途时,请不要忘记曾经为你在黑夜中照亮前进方向的路灯。因而,刚一开始接受军训时,炎炎烈日下,毒辣的太阳将我们烤得汗流浃背,心中真是焦躁难安,可教官却又迟迟不下达休息的命令,我们还要继续遵守铁一般的纪律。于是,大家都在抱怨教官的冷酷无情,不知体恤我们的劳累。我喜欢的不是亭亭玉立的水仙花,也不是千姿百态的菊花,更不是一枝独秀的月季花,而是昂立枝头的木棉花。转眼,又是一个百花齐绽的春。转眼,又是一个棉絮纷飞的午后。转眼,棉絮所映衬的,已成了离别。弹指间,春秋数迁。再次驻足于木棉树下的我,却只能对着那扇紧锁的校门,摇头叹息。何曾几时,木棉之下,还是我们并肩的斑驳。同样是个春日,我在一场400米跑上,已疲惫不堪,不小心竟跌倒在地。只能遥遥地望着别人的背影,懊丧莫及。本以为会被同学们责怪,但一回头,映入眼帘的却是满脸关切的同学,与闻声赶来为我担心的老师。那一刻,我的眼角湿润了。不知不觉间,木棉已悄然落地。那年,木棉已开了四番。何曾几时,棉絮飘洒之处,读书声依旧悠扬。又是一年的春日。一向内向的我,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之下,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地朗读起了自己的“大作”——《记木棉》。虽然读得有些磕磕绊绊,有时还会落几个字词,但老师和全班同学们依旧响起了鼓励的掌声。那阵阵强有力的掌声,使我不由得舒展开紧锁的眉头,心情开朗了。而心中的青涩种子,也如同文中所写的木棉花般,一并绽放开来。那年,木棉已谢了五遍。想要忘掉一件事物很容易,但在这六年的光阴中,小学的回忆已然深深地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就算连根拔起,它所留下的那道深深的印迹,也是怎么也抹不去的。就像校门前的那株木棉树,就算飘落的木棉已经淡去,但那美好的回忆,却依旧伴随着几缕残留的棉絮,飘扬在我的心田。也许,它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出奇的外形。但这份珍重,又如何能与那些事物相比呢?而如今,追随棉絮的痕迹,我来到了校前。木棉已然六开六败。而那个曾经戏耍于木棉树下的孩子,也将面临别离。不过,离别并不代表着永别,而如今的我,将嗅着木棉的清香,继续上路。举目远眺,校门的上方,是和煦的暖阳。希望来年,木棉依旧灿烂。我爱这木棉。时下估计很少有鼓励和支持孩子玩的家长了,原因主要是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孩子一玩就耽误了学习的时间,因而只要孩子想玩就想方设法进行阻拦,殊不知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玩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好选择,人毋庸置疑是最高级别的动物。动物动物,如果不动谈何动物,因而人活着就要顺应天性,就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玩乐活动,保证有足够量的运动这样才有益于身体健康。据说世界上最胖的人就是因为吃得多而不运动造成的,最终因自身体重过重想站起来走路都不可能了,更不要说让他在生活上能自理。而且因为肥胖多种疾病也接踵而至,所以要想让孩子身体好,多让孩子玩让孩子在玩中有意识的运动才是最好的选择。玩是缓解学习压力的最佳方法。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习上没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轻松的,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相互之间的竞争还有老师家长等对孩子的期盼,都会让孩子倍感压力。我听说过好几起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消息,因而作为家长真的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实际一味的给孩子压力,而是要想方设法给孩子减压。减压的办法有很多,但是最佳方法则是让孩子暂时放下学习去玩,玩的越畅快对孩子减压效果越好。孩子通过玩,疲劳的神经得以放松接下来再进入学习状态精神会更加集中,学习效果也就会更好。玩是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的不二途径,玩是孩子与他物进行互动的一种重要活动。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认识他物,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眼界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这显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有用。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远的如爱迪生,如果自小不喜欢玩它他怎么可能在生活中发现那么多奇妙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在长大后成为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近的如丁俊晖,如果从小不喜欢玩台球,他现在恐怕也不会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台球运动员,他或许也和常人一样默默无闻。所以说作为家长不但不能做违背孩子爱玩天性的事情,而且还要鼓励和支持孩子玩,因为确实是会玩,才好你看那平静的湖泊,表面好似缓缓流淌,但你可能并不能想象到其潜在的玄机、深度以及力量。万物生长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有些人表面好似默默无闻,低调处世,但他们却能走得更稳健,更遥远。佛家有云:“静以修身。”一个人想要走的更远,就必须先静下来,以求内心反省,潜心修炼,丰富自己的涵养。中国的孔子,外国的苏格拉底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生并未留下多少著作,但却为后人所供奉,世人铭记。他们每天静心思考,研究典籍,以心传心,使自己没变得更沉静,但灵魂上的深度与广度其实早已超出了常人。著作等身的,本就是一些博学之大儒,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之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静态之下的蕴藉与深重。而那些看似聒噪的,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永远不会理解静态之下所潜藏的力量。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一样,但实质上他们什么也不懂。就像莫言《喧嚣》里写的一些人,一些事一样,他们无法深入地去谈事情,别人一细问,他们所有的“喧嚣”就被攻破,他们的一生也就在噪乱中度过。静水流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有些人以不显露的姿态改变着世界,让自己走得更阔更远;而有些人却选择了不安,大大咧咧去过完一生。反观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社会节奏加快,信息化不断发展,使人迫切地想要去了解一切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人们也越来越迫切地想要展示自己而忽视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抹沉静。社会变得躁动不安,人也越来越焦虑。他们变得日益平凡,而相比那些成功之人他们少的就是一种静态的深度和力量。邓亚萍在退役之后,去修博士以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变得更有内涵,让自己的人性得到第二次闪耀;著名主持人杨澜,恬雅自信,谈吐流利,你甚至无法想象她的下次回答中会给你带来何种惊喜。“优雅的女人从来不会说自己读过多少书”。而如今的我们是否也应该像静水一样,潜心做好该做的而去提高自身的“静美”呢?让生命源远流长,让生命更有力量,让生命更加广阔。要做辽远的大海,不做聒噪的小溪。而生命的博大,也在于静水流深。。想想这几天无精打采、叫苦连天的我们和精神抖擞、吃苦耐劳的教官一经对比,不由得自惭形秽,不敢抬起头来,正视教官,但是聪明的教官又怎能不知我们先前对他的不满与抱怨呢?几天以来,教官默默地付出,从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什么,是的,教官用他的真诚感化了我们,让我们理解了他,并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使我们从心理上真正地成熟起来。因为训练我们的教官都是来自消防武警大队,所以,在军训期间学校安排我们集体看了一场消防演练,尽管不是真正的救火现场,但伴随着消防队员们紧促的脚步声,我们原本松弛的心跟着紧张起来,似乎一场大火就在眼前。几分钟后,所有工作准备就绪。消防员端着水管,喷头阀门同时打开,三股水柱冲天而起,在广场的另一边,水车上的电动云梯也升入高空,固定在载入车上的水管喷头在那一瞬间也喷出了水雾,广场上空就像被笼罩了一层蝉纱,场面尤其壮观。星星点点的水滴落了下来,渐渐地润湿了我们的衣服,将我们大肆地“洗礼”了一番,随后,掌声爆发开来,经久不息,我们坚信,再猛的火势也挡不住我们亲爱的消防官兵的前进步伐,再高的浪潮也熄不灭我们敬爱的消防官兵的救火的心!因为摆在眼前的实力,因为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持着庄严的态度。军训的班级评比,虽然我们没有获得好的名次,但我们不气馁、不失落,因为我们向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了下来,没有臣服于军训的苦和累。尽管我们腰酸背疼;尽管我们的动作并不完美;尽管我们我们与成功擦肩而过,但我们仍旧昂首挺胸,仍旧自信满满,只因为我们努力了!所以我们就是第一,自己心中的第一名!短暂的军训留下来的美好记忆,如同无花的蔷薇扎根在我心中,将会伴我一起走过高中学习生涯,每当我欲要懈怠时,它会悄然飘出一缕清香,提醒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督促我继续寒窗苦读。它,永远不会败落…见几位行人到她摊位前,女人的脸上立刻呈现处笑容,她的笑不似他人的谄媚,有的只是与她平凡外貌相同的那份朴实,若不用心去细细观察,那笑便会由此忽略。女人每次装好红薯:“趁热吃!”她的笑更加灿烂,直通心里,暖心的话语,驱散了冬日的严寒,温暖了我的心,将我深深感染。她的处境比我更艰苦,更难以生活,但是她并不孤单,因为她有她的笑陪着她。每次我生病时,爸爸您总是寸步不离的陪着我,照顾我,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可如今的我不仅没能为父亲你做过什么,还总让你不省心。爸爸,这是否是让你长白发、眉头紧锁的原因之一呢?爸爸,长这么大以来,我从未对您说过些什么,可那些酝酿已久的话语,在这一刻却特别想对您说:爸爸,趁您还未老之前,去做您想做的事吧,不要像以前那样考虑太多而给自己留下遗憾,剩下的事情就让我替您完成吧。爸爸,在今后的岁月里你不要害怕孤独,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陪您一起度过。就像小时候你牵着我的小手那样掺着您的大手陪您一直走下去。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记得有一次,我与母亲吵了架,夜晚,母亲向你说起这件事,你打来电话询问我,还给我讲了许多道理,可那时的我似乎一句也未曾听进去。第二天,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爸爸你为了那件事而一夜未曾合眼。您向母亲询问道:那个曾经乖巧听话的女儿怎么如今连我的话也不听了呢。在那一刻我哭了,泪水如打开了阀门的洪水般怎么也止不住。铺就的桥道上流淌着道道雨溪,淡淡的炊烟在雾霾的低空中盘桓,消散,黯然的天空,密密的斜织着如烟似雾的雨幕,密而不杂,斜而不乱。缓缓地合起伞,任由这细雨从我的脸颊滑落,凉凉的却带着我久久寻觅的温馨……忽然从深巷中传出一阵犬吠声,我不禁驻足回头,眼前的一幕,不知道曾多少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只见我们一群孩子,在湿漉漉的回堂下戴一顶绿沿柳帽,拽一把柔嫩的柳枝,把它高高举起再甩过天空的雨幕,带一席细雨的滋润和圆满的热情夹着轻风一起送到同伴的身旁。呆呆地站在雨幕下,看着曾经的我们嬉笑着远去的背影,微微愣了一会儿,那纯真的微笑洋溢在嘴角的幸福画面,已有多年不见——温热的眼角有点麻酥。是谁曾告诉我一句:“泪溢眼角,请四十五度仰天!”抬首仰天,额前的碎发已湿透……巨大的鸣笛把我拉回现实,那眼角依然保留着余热,我无奈地笑笑看着寂静的天,那么大却遥不可及。我想我终于能够懂得王维那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暗含的思念与无奈。看着桌上有些泛黄的照片,上面的我们早已天各一方,也再不是幼稚的模样。我很想问候一句:“你们还好吗?”轻轻翻过照片,拿起笔,在背后写了一句:如果一路风尘是你的步履,那么一路平安是我的祝福!希望远方的你们能过得幸福,希望我们能再度重逢在那烟雨朦胧的故乡。渐渐昏暗了,走在这城市道路上,想起那句:绵延的城市中应有尽有,却唯独没有尽头。我不禁黯然地笑了,应该说这城市中应有尽有,只是没有故乡的守候。每个母亲都会把自己无私的爱给予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母亲就像花的根,有了默默无闻的根才会有魅力无比的花儿。有一次,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想轻松自在的看一场电视,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可是,妹妹乘我正看得入迷,偷偷地夺走遥控器,把频道给调了。刹那间,我猛然站起,生气地吼道:“拿过来,要不然我给你一耳光。”我虽是这样说,其实我可不敢真打。因为,到最后受苦的是我,即使妹妹做错了,也不过如此。我跑过去,用尽吃奶的力气把遥控器抢了过来,刚转频道。妹妹就嚎啕大哭起来,那哭声可真是惊天动地,吓得我一边紧捂耳朵,一边哄她。可这声音怎能不引来忙于做饭的妈妈呢?她问清楚过程,然后沉着脸对我说:“你怎能和妹妹斤斤计较呢,你作为姐姐的,就不能让着她一点儿吗?”我委屈地说:“是妹妹她先和我争遥控器的,又不是我和她争!”妈妈又大声地说:“即使是这样,她终究还是你的妹妹!”这时,我的眼泪不听使唤,顽皮地跳出了我的眼眶,“妈妈太不讲理了,怎能因为她是妹妹,就一味地袒护她呢?”“泪流三千尺”是此时我伤心的真实写照。吃晚饭时,我一边抽噎一边吃饭。妈妈脸带一丝丝笑意,夹了一点我最爱吃的菜搁在我的碗里,似乎是想给我安慰。就在这一瞬间,我对妈妈的怨恨似乎化解了,好像觉得妈妈不是有意骂我的。我偷偷地望了妈妈一眼,却被她发现了,她微笑者,用爱抚的眼光望着我说:“快吃饭。”这时,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其实你是爱我的,你骂我是想让我懂得做人做起妈的道理。请您相信,我一定会让您的付出得到满意的收获的!”真爱,如一杯茶,是品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住,人间每一个地方都充满爱,需要自己去寻找,才会感受到真爱!如梦般,这飞旋的雨将我包围,抖着相思缓步,和着熏风前行。这故乡蕴藏的温婉让我沉醉。雨帘没有消散,只是小了些,乡间被云雾环绕;光和影的交织,使这一切如梦如幻。都说思念总在人看不见的地方肆虐,无缘可找,无迹可寻,却隐匿在一呼一吸间。不顾地上的积水,我坐在河岸上,听着雨落的声音,看鱼探头探脑,拔石旁的小草……人总要听陌生的歌,看陌生的风景,走陌生的路,可不论到了哪里,故乡——才是我一生的守望。相思写在脸上,泪水流过印在脸庞,沉沉离愁都背在肩上。守候一生的时光,看那晚霞吻着夕阳,闪过一片片惆怅。看那青草叠着烟雨迷蒙,执着的情义荡漾在心上。今夜,我能否再梦萦那烟雨故乡?

有这么一次,让我坚信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好人。一直忘不了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把我原有的好心情一下子冷却了。我气呼呼的对着好友埋怨说:“什么天气预报吗?不是说今天一点儿都不会下雨吗?耍猴呢?”筱杭却心平气和地说:“莫急!莫急!等咱俩去吃顿饱的再去溜冰吧!”我对着她翻白眼,心里愤愤的说,老是想着吃,真是无可救药啊!可正在这时,不争气的肚子开始抗议了,只好先去祭拜一下我的“五脏庙”了。一顿饱餐过后,我拍拍肚子得意地说:“还好我帮你吃了些,否则你又该减肥了。”她无语。只是转身买了一杯冰淇淋,我装作很生气的样子说:“喂!为什么没有我的份。有人说,人生似一场梦,看不清摸不透;有人说,人生似一场局棋,输赢总在不知不觉中分出;而我说,人生似一次播种,一次耕耘,成果的优劣就在于你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瀑布对悬崖会畏惧,所以唱出气势磅礴的命之歌。“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见证了成功人生的轨迹。王羲之曾用自己的执着和勤奋在自己的书法园地上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绝世佳作。他的书法作品被人们称为“飘若浮云,惊若游龙”,他的《兰亭序贴》更是被欲为“天下第一行书”。或许我们会惊叹他的才华,对他的天赋更是顶天膜拜。可是,他的执着与勤奋岂是我们所能忽视的么?若不是他日夜辛苦,执着勤奋,在无数个夜晚挥洒汗水,他——王羲之的书法怎能入木三分,又向来书圣之称呢?用热情与希望,将岁月沉淀的馨香打捞,即便身在生活,也要做自己理想的卧底。“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阐释了追求完美的真谛。杜甫在自己的文学园地里踽踽独行,追寻着自己的理想。虽然他曾自嘲“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舞文弄笔也确实不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是他仍愿意为自己尽善尽美的理想而努力追寻!处在唐朝的杜甫在自己的仕途不顺时,文学成了他挥毫播种作文Https://wWw.ZuoWen8.CoM/的沃土,每天都在自己的园地上加以点缀,不断的去创新,积累升华,使其在诗坛上的高度让人颈仰!“诗圣”已不足以表明诗名之盛,“诗史”才是诗作永恒的最佳证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去草保果实,也是你奉献的一种方式。“一支粉笔写冬夏,三尺讲台贯春秋”表明了奉献的崇高意义。有的土地太过广阔,有的土地又太过富饶,而三尺讲台却是一个最好的尺度,只要它属于自己,也将可以将它耕耘得枝繁叶茂。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的王生英30年如一日扎根在山村学校教书,一场暴雨冲毁了教室,她就把孩子们都带回自己家里教,教书三十多年的她,从未放弃过任何一个孩子,哪怕是困贫穷而辍学的孩子也从未发生过。条件艰苦又怎样,土地贫瘠又怎样,只要善于奉献,勤奋,持之以恒,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冬中的寒梅生长于悬崖峭壁上,不也以顽强的毅力存活下去了么?进而成为寒冬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充满劳绩,但不是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耕地,我们终究要在这片耕地上劳作。泪水可灌溉出花朵,苦难可凝出山间,丘壑中有雄兵,奔腾自是归流。我们要坚信:播种希望,收获理想;播种毅力,收获坚强,播种美好,收获幸福,而播种懒惰,终将如梦一场,似竹篮打水——一场空!“你刚才吃了那么多热的,再吃冷的,小心反胃啊!”等她说完时,我早已朝我的目标进军了,她能奈我何!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我与筱杭各自回家,当我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时,肚子开始隐隐作痛。我意作为一名动漫迷,我对嬉戏谷早已“垂涎已久”,而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窥其雄姿了。首先,我们来到了摩尔庄园,这里的卡通模型数不胜数,虽然很多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喷泉处成了大家争相留影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喷泉不停的变换水流的大小和地点,这里成了梦幻的水的王国。坐落在空中的大巡逻,动感十足的摩尔桥,悠闲的飞旋骑士们,还有不时传出欢声笑语的摩尔嘉年华,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啊。接着,我们直奔激流勇进。看着俨然一副落汤鸡摸样的其他同学,我们不禁捧腹大笑起来,同时也为自己接下来的遭遇祈祷。一开始,船按照制定的轨道路线上了小滑坡,波澜不惊,继而船绕到了大滑坡上,眼看着就要滑下去了,我们每个人都死死的抓住面前的扶手,与此同时,我们努力的压着雨衣的边缘处,做垂死的挣扎。“咚——”“啦——”“哗——”巨大的浪头吞噬了我们,一波接过一波,我们就好比是电闪雷鸣的大海上无助的漂流者,游戏结束后,我们互相看着大家的狼狈摸样,毫不忌惮的笑作文穿着还未全干的衣服,我们兴冲冲的跑到了撕裂星空处。八百多米的蜿蜒起伏的跑道,让我惊悚。看着那一批批从空中呼啸而过的游客,伴随着刺耳的尖叫,我的心颤抖了。硬着头皮上场的我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勉强地对自己说你可以的。直到最后上场的那一刻,我是真的后悔了。它不像平时坐的过山车,将正着的位置活生生的旋转了九十度。此时的我们将身体于地面平行,这着实令我不安。游戏还未正式开始,我的同伴就开始尖叫了。上坡的路上,我勇敢的睁着眼睛,到达顶端时不祥之兆涌上心头。巨大的冲击力仿佛将我的身体一分为二,高速的下滑、翻转、转弯,整个人感觉要脱离轨道,喊也没用,不喊也不是办法,天哪!救我呀!快结束吧!此时,广阔的湖面与群山就在我的前方,我像是孤立在世界的一片羽毛,竟不知飘往何方了。所幸闭上眼睛,等着降落。接下来,我们探秘了月银王国,游览了神秘之岛,畅游了精灵王国……                                                      嬉戏谷,一个用科技缔造的神奇国度震撼降临,它等待着每一位勇士的到来,踏上奇幻之旅。鸦雀无声!太伤我心了!没看见我是个病人吗?突然,一位正在看报纸的阿姨抬起头来,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对劲,问我:“小朋友,你生病了吗?”我心中激起荡漾的水花,一个劲地点头。谁知那位阿姨淡淡地说:“那就赶快去医院吧!”我的心顿时破碎了,给了人希望又不实现,真是痛苦啊!与此同时,一位老爷爷焦急地说:“孩子,看你脸色苍白,怕是吃坏了肚子吧!来,上爷爷这儿来坐。”说完缓慢地站起来,小心地挪动身子。我谢过老爷爷后,刚坐上去,车子刹住了,我感觉胃里面有一股东西正涌上来,还没来得急反应,就吐了。心里和肚子都舒服多了,睁眼一看,那位老爷爷正在系紧装满了我吐出来的活污垢的袋了呢?我惊讶的看着他,心里不胜感激,望着旁人的白眼,他只是笑笑。那时,我多开心,能遇上老爷爷,真是好福气!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座彩虹桥,倘若你在那座桥上遇见了好的人,就能走向彼此的心岸。那一天,我的心开了,桥通了,笑得像一这个秋天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仿佛不是随着墙上的日历呼啦啦翻到9月23日如期而至,也不是跟着菜市场泛着红光或秀着金颜的果子欢笑而来,也没有伴着桂花的沁人心脾的芬芳悄然而来。是一场忽然冰冷的秋雨挟裹着冷瑟的秋风飘然起舞,告诉我,秋真的来了。秋天又来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她似乎不知道她在人们心中萧索悲戚的形象,年复一年地来到人间,唱着不知名的歌。可我仍爱上了这个秋。不是因为沉醉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不是因为怀念“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的美好,也不是因为感叹“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美情。只因为这个淡定而宁静的秋天,有一次特别的旅行开始,有一些特殊的人重逢。在这样一个秋雨稀落的日子,散文遇见了诗歌,婉约遇见了豪放,才情遇见了理性,松涛遇见了香林。一次秋天的采风,旧友重聚,欢乐是喜形于色的;长久合作的初程,异理各守,忐忑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我和她的种种心情,都被张坝的秋天轻轻掩埋了,掩埋了大起大伏的乐与愁,掩埋了纠缠心底的烦与恼,只剩下可以与这个秋天相融的淡定,宁静。张坝的秋,淡定与宁静刻在每一棵树上,“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张坝的秋树,不像黄山的迎客松饱含沧桑,不像戈壁的白杨不屈不挠,不像深林的桫椤千古流芳,他们共性是淡定与宁静。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暗黄的土地,然后竭力把手掌伸向青蓝的天空,挥舞双手感谢上苍的恩赐。而他们又是有个性的:有的树高大挺拔,周身的叶还繁茂着;有的树纤细清秀,披着青黄夹杂的纱;有的树佝偻着腰,满目沧桑,叶也快凋光了……一路相伴,闻过每一朵灿烂的落叶,我和旧友都哑然;抚摩过每一棵树班驳的枝干,我们都心生敬畏。若有风起,青叶继续他们的切切私语;落地或未落地的黄叶就在半空中随着秋风跳一支安静的胡旋舞,然后轻轻滑落,仿佛潸然泪下。若有雨落,就与旧友撑一把绿伞去听秋雨安然的琴声,淅淅沥沥,络绎不绝。“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张坝的清冷的秋雨永远轻柔缠绵,她们与树吻别,与草嬉闹,与人亲近,绝胜江南女子的如水柔情。“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张坝的秋,淡定与宁静也留在每一汪水中。也许是雨天,一路上都弥漫着朦胧的水汽,四处也都布满了小窝的积水;还有一路流逝的远江,总让我忆起那一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张坝的水,最爱的还是一方未名的浅池。我和旧友去赏水的时候,池水那般安静,仿佛就是一块晶莹透彻的水晶;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好像镶在水晶中的细碎的祖母绿,让我们也不好意思去惊扰了这安然氛围。池里没有鱼,唯有几只活泼的水蚤,在水面尽情玩耍,它们灵巧地一跃,清亮的水面就留下些微的凹印。我的耳畔突然响起那首熟悉的诗:“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心中一阵悸动。何时,才能和旧友“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时,才能像那两只玩水的小虫般活得坦然自在?何不就着此时的诗情画意,采撷一个秋天,好好享受这个淡定而宁静的秋呢?社团的成员们,在张坝的秋天里,相遇。初见陌生或是相见恨晚的,都兴致勃勃地一同赏景品诗,都争先恐后地参加社团活动,都沉浸在了张坝的秋中。即使不是文人墨客,来到秋天的张坝,身上也会平添一份文人气息,心里也会珍藏一丝对秋的爱慕,以后也会忆起这个莫名感动的秋。因为这是张坝淡定而宁静的秋,这是我与旧友都深爱的秋,这是一次特别的缘于心灵的旅行,这是一次情感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当我离开,我只能轻轻悄悄地走,不能带走一棵树,一片叶,一丝草;但我可以用心去采撷这个秋天,寄给你我最深切的思念。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个弯弯的月亮。遇见你真好!


文 | 姜雯 

本文由:南风窗

授权发布


我和阿来走在一个偌大的园子里,他指着周遭的花草树木告诉我,这是芙蓉,那是银杏,还有香樟、玉兰、紫薇,秋天的水杉很漂亮,叶子会变黄,落下来,洒一地。


我走在他身旁,他正陶醉在自然的美好之中,那副平常架在鼻梁上的四方眼镜被推到了额头上,嘴里叼着不离口的烟,吐纳之间也许正好想起了哪句诗词。


“娇羞不肯出,犹言妆未成。”“园子里嫩草不少,趁早上还有露珠。”第二天,阿来一大早去开会,他敦促我出去走走;


吃饭的时候,他会用手机读几句诗,时刻保持语言的韵律;去外地出差一定会背着书,晚上不看书就睡不着觉。


无论看网上的照片,还是见到他本人,感觉都是严肃、不苟言笑的,但与他交谈时,不经意间他会带来一股隐藏版的幽默。


摄影:孙晓晨


我说你的成都方言讲得真好,阿来说台湾方言他也会呀:“啊,这样子哦。”我问他生日几号,他哼唱“七月份的尾巴那是狮子座”。


当阿来谈论文学的时候,我仿佛随他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属于文学的世界,那里有像歌声一般的句子,带着深远的意义。


在阿来的文学世界,你可以闻到土地的芬芳,听到画眉的欢叫,感觉到藏区的风,看到人在自然里、在雪山下、在宿命中。


“我信仰文学。”阿来讲话的语调总是很平缓,但当这几个字降落时,是如此掷地有声,如同铅球顺着一条抛物线降落在地上。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马尔康县;1982年开始创作诗歌;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他是该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第一个得奖的藏族作家;


2017年凭中篇小说《三只虫草》和散文《士与绅的最后遭逢》成为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小说与散文的首个双奖得主;2018年《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三只虫草》


而这一次,《云中记》一出场,就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献给5·12地震中的死难者,献给5·12地震消失的城镇与村庄,向莫扎特致敬。”


一个祭师回到即将随山体一起滑坡的故土,与亡灵为伴,这是他的宿命之旅,“愿你前面的道路是笔直的”。



01

震后十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一带,发生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死伤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地震当日,阿来正坐在成都家中的书桌前写作《格萨尔王》,突然之间,整栋楼都在摇晃,望向窗外,外面的楼房也都在大幅度摇摆。


“完全懵了,因为之前没经历过,小型低烈度的有,但那一次非常大。”


震完之后才跑到楼下,阿来看到了大城市的脆弱。交通瘫痪,水电全部出了问题,电话没有信号,但那时候所有人都需要用电话,无论是向家人朋友询问状况,还是回应远方的紧急问候。


“两三个小时内,我们在震区的人得不到地震的任何消息。而且那个时候马上就封锁不让回家了。”



直到天近黄昏,成都的通信才慢慢恢复,各种消息纷至沓来,街上的车辆也可以开始缓慢移动。阿来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志愿者组织,地震第三天便动身去了灾区。


约莫第七、第八天的时候,废墟下面还有很多人没挖出来,但是不太可能还有活人了,因为已经超过了能够生还的期限。


接连几天二十四小时轮转的抢救,所有人都疲惫不堪,挖的人挖不动了,就连守在废墟旁的家人也哭不动了,于是那晚决定休息。


解放军和灾民进入帐篷,阿来回到他的车里,四周很安静,只有一台挖掘机还在工作,“铿、铿、铿……”挖出来的人,消毒,装入袋子,埋进大坑,撒上石灰,一个坑埋50个人。


夜越深,声音越响,原先对着废墟的巨大探照灯也都关了,只有一点小灯光。阿来很疲惫,但却睡不着,看着天空。


“天天都是阴天,小雨,又闷,还臭。那天晚上,我一看突然天晴了,满天都是星星,在那种环境下过了那么多天,感觉星星好美。我想真的有灵魂,可能这会儿他们有些就是新的星星了。”



“我突然想,哭声也没了,我就好想有点声音。”阿来找出车上的CD,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虽然之前也听过很多次,但不是在这样一个情境中。“我就特别想听,我就想起那些旋律、那些合唱。”


但在那个时候放出音乐,阿来也担心受难者家属会不会揍他,但还是没忍住,就小声地悄悄放,但为了听清交响乐的动人效果,忍不住就把音量越调越大。


后来阿来发现有几个人走过来,一句话也没说,就站在车的周围,也跟着听,听完了,再默默走开。


“我想除了这种音乐,没有任何音乐适合在那样一个时候,人家不觉得亵渎亡灵,不觉得冒犯,人家觉得体现出对亡灵的一种追思、赞颂,对生命的一种留恋,甚至相信它可能有一个冉冉上升的灵魂的那种向往。”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要写地震,一定要这样写。不止是悲惨,不止是壮烈,里头一定要有一种回肠荡气的美感,这种美感是洗礼,是遇难者的血和死亡让活着的人更加了悟生命的意义。”


《格萨尔王》


阿来认为,我们中国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很容易痛哭流涕,然后把悲痛交给时间,让悲痛减弱,最后遗忘。


但我们没有一种形而上的类似于宗教式的理解。死亡能不能对活着的人形成一种洗礼,让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有更高的认识,这才是死亡的意义,人才不白死


离开灾区以后,阿来和几个朋友自发辗转于北上广各地为灾区筹款,几个月后才回到书桌前,重拾《格萨尔王》的书写。


那时候有很多人向阿来约稿写这次地震,但他都拒绝了,他觉得自己没准备好。


“艺术不是有一个想法就可以轻易实现的,没准备好你干不了。”


一“准备”就是十年。十年后的同一天,同样的时间,同一个地方,同一张桌子,同一张椅子,阿来也同样在写他的一部关于探险家的小说。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的警报声响起,阿来又懵了。


但他一下子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在书桌前静坐了半个小时,动都没动。半小时后,什么都没想,阿来关掉了正在写作的文档,新建另一个文档,开始了《云中记》的写作。


《云中记》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道路蜿蜒在陡峭的山壁上。山壁粗砺,植被稀疏,石骨裸露。”这是《云中记》的前两行。


才写了两三行,当时灾区的情景就浮现在阿来眼前,顿时泪流不止。


“大堆的死难者和残肢,当时都没有那种情绪反应,因为太多了。但那一刻好像都止不住,我赶紧把书房的门关了,我怕家里人看见笑话我,我就边写边流泪。虽然写得时候很冷静,大家看不出来。”


地震之后,很多人要经历两次痛苦,一次是失去亲人,一次是失去原乡。有些城镇因为地质因素无法重建,只好全部移民,地震也宣判了这些村镇的死刑。


但也有人偷偷回去,这一次,祭师阿巴带着他的职责,在阿来的笔下,走进了云的彼端,石板下的那朵花,是他和亲人的感应。



02

只能是文学


“我就是跟中国的命运纠结在一起的。


“现在我们说国家好,大家就好,这个是真的。可能现在年轻人很难体会,但我们这一代,尤其是经历改革开放的一代,感觉很强烈。”


阿来出生的1959年,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因为政治问题,他的家庭从城镇人口变成了农村人口,生活在四川西北部藏区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卡尔古村。



初中毕业后,阿来回到农村。那时知青都要下乡,但阿来本来就是农村家庭,“文革”期间,他觉得什么好事都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读书的时候他成绩一直都是班上最好的,但又能怎么样呢?只能继续在农村挖虫草。半年后,阿坝州要修水电站,阿来报名成为一名拖拉机手。


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阿来18岁。初中老师捎信让他去参加考试,他一天也没复习,没有复习资料,也不相信自己能考上。


“那时候不知道改革开放即将发生,觉得我们那些家庭不可能。”


但阿来还是决定去参加考试。建筑工地都是分三班通宵工作,在冬天河水较小,尤其要加紧施工。


那晚阿来下班已经是0时,天很冷,他吃了点东西,把一个手电筒绑在自行车上,连夜骑几十里的山路去县城考试。


“自行车,一个人,山路,都是大山,骑到县城天亮了,一晚没睡就进考场,就是这样考上的。”



考上后阿来进入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去当小学老师,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一年后调入中学,隔年调到县中学教高中。


阿来的最高学历一直都是中专,他不追求学历,但从未停滞大量阅读、学习,走到哪里都背着书。他现在是四川作家协会主席,办公室的书架、桌子、沙发、茶几、地上,全都堆满了书。


“一天不读书跟没吃饭一样。


1982年开始创作诗歌后,阿来被调入阿坝州文化局的文学杂志《草地》当编辑,却在1996年36岁的时候辞去安逸的工作,应聘至成都的《科幻世界》,2年后成为主编。


他在《大地的阶梯》中曾经写道,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一来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眼界,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片群山环抱的大地,并不会因为将来纷纭多变的生活而改变。


“有时候,离开是一种更本质意义上的切近与归来。”


阿来在《科幻世界》任职的十年期间,缔造了这本杂志的辉煌。《科幻世界》从亏损转为盈利,一度成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


那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书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就是在这本杂志上发表。



与此同时,阿来在1994年写完《尘埃落定》,但当时的出版社都不愿意出版,理由是太高雅,读者更愿意读一些更大众的东西,例如琼瑶。


阿来坚持,除非错别字,一个标点都不改。“我没办法改,我觉得如果这本书不出大不了将来不写作,但是我写过这本书。”


4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慧眼识珠,《尘埃落定》得以在1998年出版,一出来就获得非凡回响。有人问他,怎么能想到“爱情就是骨头里满是泡泡”这么美的句子。


阿来说,中文写作时觉得修辞很一般,就会用藏语想一想,发现藏语的表述更为生动。另一方面,这也不是他想出来的,因为这就是热烈的生活本身啊。


在藏区社会,十几岁的年轻人情欲萌动,便会互相试探,而且婚前性行为是并不禁止的。


老年人便会开玩笑说,你看这些人骨头又冒泡泡了,意思是他们变轻了。这不是轻浮的意思,是对年轻人的一种赞赏,觉得年轻人该享受这些。


阿来说文学是充满感官的世界,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写年轻人的爱情,首先便是身体的,然后才是情。


而文学作品的深刻,也是感情的深刻,文学作品的深度是体验的深度。因此阿来才能把年轻人的情欲萌动写得既美好又自然。


《尘埃落定》


《尘埃落定》之后,阿来的创作能量不断,《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空山》《就这样日益在丰盈》等多部作品相继出版。


为了全心写作《格萨尔王》,阿来在《科幻世界》最好的时候辞职离开。


“我从80年代开始写作,跟钱比起来,就觉得写出好的小说才是最重要的。那个经历只是一段,它让我知道商业是什么、市场是什么。商业跟市场是中国90年代以后最主流的东西,我们不能老在边缘没到中间去瞧,要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个作家要的就是这种体验。”


即便是体验,阿来尊重自己的每份工作,无论是拖拉机手、教师、编辑,他都做得很出色。


“糊弄人家就是糊弄自己,荒废自己。每个不同的经历都是对自我的建设,我觉得一个文化人,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03

与故乡和解


我第一次打电话给阿来的时候,他说他在山里,后来我问他那时在山里做什么。他说不想庸俗地说是深入生活,但他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山里。


“我本身出生在山里,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写作的对象在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区中,我关注的人群生活在那里,所以一有空就去。”



阿来的“深入生活”既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也非社会学那样带着明确目的性的。例如他编剧《攀登者》时,就亲自去登了珠峰,但登山并非单一的活动,我们经常把本是浑然一体的生活割裂了,好像某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


对他来说,生活的体验是融合到宽广的自然之中的,他会随时停下来观察动物、植物。“顺便就把路走了”。


每写一本书,确定了书写的区域,阿来都要去很多次。这两年他书写关于探险家的故事,在云南和四川交接的地方,就去了七次,而且每次都不会太短。


“你在那里待过跟没在那待过,那种土地的气息、老百姓生活的状况、地域、生活空间、文化乃至短暂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都有很多细微的差别。”


“有人说你写小说真快,我说我坐在桌子前是快的,但你不知道我之前的那种慢,你们深入生活效率很高,两三天就回来了。”


摄影:孙晓晨


而“深入生活”更不是搜集材料,材料是干巴巴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是真实的细节。《云中记》里的祭师阿巴,政府封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从没把这个称号说全过,有时是“非物质文化”,有时是“非物质遗产”。


阿巴身在祖传的祭师家庭,却因“文革”断层,在恢复传统文化后,要通过上培训班才能确认自己“祭师”的身份。


阿巴不是阿来凭空捏造的人物,他写的就是现实,是他原本就接触过的人物,也正因为是现实,才能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现实就是,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文革”结束,是一个传统文化被反对和清除的时代。


“所以当我写这么一个人的时候,这些历史它就自然呈现了。你要写出它的真实感,我总不能跟人说他们是祖传的,祖祖辈辈都没中断过。不可能不中断,这是中国的基本现实,你要服从这个东西。”


地震之前,阿巴扮演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地震后他突然意识到,他要承担起那种对亡灵的责任。


祭师本来就相信人有灵魂,但“断层”让他无法确认到底有没有,所以阿来写他满村去寻找鬼魂,否则阿巴要如何与自我、与祭师这个身份自处?但最后,他还是没有找到。



消失是村庄的宿命,也是阿巴的宿命,阿来喜欢“宿命”这个词。“消失就是宿命,你不用跟它抗争。


阿来有个习惯,每写完一本书,就会回到书写的地方再走一遍,借着佛教的说法称之为“还愿”。


“我会背着我的新书在那里放一本,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就是交给自然,交给风雨,并不是希望它永存,我想风吹来翻阅它,雨水来淋湿它,这也是自然在阅读、在感应书的方式,如果它们有意志。也许我也是阿巴那样的想法,万一有呢?”


他要感谢那片土地,因为他所完成的一切,都是那片土地给予的。


写完《云中记》,阿来专门给汽车换了两只轮胎,想回当年地震时去过的地方走一遭,可惜后来因为《攀登者》的创作没去成。


由阿来担任编剧的《攀登者》


而每次写完一部小说,阿来也像经历了一场情感浩劫。


“每次都有点像是一场恋爱结束的感觉,把你变得很苍白以后,人很长时间其实处在一种很疲倦的状态,甚至有点抑郁的状态。因为还在小说的情境里,那种走动刚好让情感恢复。水库放空了,要再把水装满。”


景色优美的马尔康县,那里有森林、雪山、草地、河流,但阿来曾经对故乡的土地并没有深厚的感情。


“我30岁以前没那个感觉,我只想远离它,甚至有点恨它。”当然,这与当时压抑的政治氛围有关。


想逃却逃不掉,阿来决定重新去认识故乡,他徒步游历、作调查、搜集资料,在大历史中寻找小历史,最终与故乡达成真正的和解。


“后来你发现这跟当地的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尤其跟这么美丽的自然山水有什么关系?怨恨的结果是自己不得解脱,而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其这样不如去看积极的方面,看到这个社会重新给我们这些人提供的机会,抓住它,努力,做好。”


川西藏族民居


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阿来从字缝中看见了“吃人”两个字,那是非常深刻的,但问题是我们要变成吃人的人吗?


阿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尤其是从普通人身上,去找到使社会更温暖、更正常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是跟生活、跟世界和解。


阿来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书里住着不同面向、但同样有趣的灵魂。


他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蹦迪、喜欢派对、喜欢摇滚,他说同性恋很正常、情欲是健康的、文学追求至美至善、带来人的自由和解放。


我会用“酷”来形容他,不是装酷的姿态,而是酷到骨子里的通达、开阔、坦荡,直率又稳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