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1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缑氏 家族起源族谱

文道阅读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卿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期,有周公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河南偃师),称缑侯。“缑”,是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县南部的一座山谷,在洛河与谷水(渑水)的交汇处,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是通往 登封县的必经之地。由于缑侯实际上就是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 滑国的君主,为伯爵,因此也称滑伯。这在唐朝学者里泰所编的《括地志》中有记载:“缑氏,滑伯国也。韦昭云,姬姓小国也。”在历史文献《重修滑县志》中也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国国都原在滑地(今河南睢县),在东周初期,由于周王室迁至成周,因此滑国后来也迁到费地(今河南偃师 缑氏镇),故又称滑国为“费滑”、“缑氏”,邻邦有卫国和 郑国。


周釐王姬胡齐四年( 齐桓公姜小白八年,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缑侯(滑伯)参加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之会”,之后,由于靠近强大的邻邦郑国,弱小的滑国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与国)。 周襄王姬郑十二年( 郑文公姬踕三十三年,卫戴公姬申二十一年,公元前640年),郑国因为 滑国背叛郑国而依附 卫国,遂出兵攻入滑国都城的缑邑,于是缑侯(滑伯)再次服从郑国,但当郑国军队退回后,缑侯(滑伯)再一次倒向卫国。因此,大为恼怒的郑文公在周襄王十六年(郑文公姬踕三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再一次出兵讨伐滑国。当时,周襄王在周公的请求下亲自出面为滑国求情,由此触发了周王室和 郑文公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周郑之间爆发了战争。至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魏文侯 魏斯四十四年, 韩景侯韩虔七年, 赵烈侯赵籍七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 三家分晋”,韩景侯从 晋国那里继承了对滑地的管辖权。据史籍《读史方域纪要》记载:“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韩、赵即其所封, 分国为二,河南、 缑氏、谷城三邑属韩。”自此,“缑氏城”又取替了“滑城”之称,“缑氏”之名开始频繁地见诸于史册。例如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 秦惠文王五十年(嬴驷公元前333年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在史籍《史记》中也记载:“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 赢稷公元前261年)亲攻韩缑氏、蔺,拔之。”显然,古“滑城”之名已经被作为历史遗迹尘封了起来,不再以行政辖置的城邑名称出现,而其另外的古称“缑氏城”、“ 缑氏镇”则在后世的历朝历代多为 偃师县治,千百年来留名至今。


要注意的是:该支由缑氏族人因简笔所形成的侯氏一族,与费氏、滑氏、缑氏同宗同源,正确读音仍作gōu(ㄍㄡ),不读作hóu(ㄏㄡˊ),如今能否转俗读作hóu(ㄏㄡˊ),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源流二

源于职业,出自秦汉时期军工蒯缑,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蒯缑,亦称缑工,是秦、汉朝时期的专职军工工匠,是制作剑、刀的工序之一,即装饰剑、刀之握手的工匠。在上古时期以一种蒯草来缠绕剑把,以适手。以蒯草缠好之剑把,即称“缑”,全称“蒯缑”,其工匠即称蒯缑,或缑工。这在史籍《史记·孟尝君传·注》中有注释:“蒯草名缑,谓把剑之物。言其剑无物可装饰,但以蒯绳缠之,故云蒯缑。”后来多改以丝绦来缠绕剑、刀之握手,仍称其为“蒯缑”,属于精细工种,多为世袭。


在蒯缑、缑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蒯缑氏、缑工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缑氏、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昆邪王外甥缑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缑王,在史籍《汉书》中记载为:“ 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 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缑王也就是匈奴昆邪王的外甥,姓名失考,“缑王”是他的爵号。在大将军 卫青击败匈奴主力后,河西的匈奴休屠王、昆邪王及部属四万余人计划一起降汉,在休屠王反悔之时,缑王协助昆邪王斩杀了休屠王,随舅舅一起归降西汉王朝。之后,缑王追随著名的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入胡地,在 卫律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归汉。


汉武帝 刘彻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再次组织了大军,准备出兵攻打匈奴,而新即位的匈奴鞮侯单于在整个匈奴大败之后“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赶紧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被扣押的汉朝使者路 充国等人都放了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停止进军,派平陵侯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 常惠,出使匈奴。


缑王归降西汉王朝时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都内迁中原咸阳外城,即今陕西省的咸阳市长武县一带,后有以先祖爵号为汉姓者,称缑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渴侯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鲜卑拓拔部中有渴侯氏部落。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5年)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今河南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举实行汉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因其氏族名称中的“候”与“缑”字古音相似,且汉译字形相似,因此便将渴候氏复姓改为汉字单姓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塞族,出自唐朝时期大将军 尉迟恭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今甘肃、陕西地区的一部分缑氏族人,出自尉迟氏家族,源于唐朝时期 安西四镇之一的西域于阗国。古于阗国的主要居民属于塞族。公元前四~前二世纪中叶,生活在 伊犁河流域和 伊塞克湖沿岸地区的居民群体被史学家称为“塞族”,属东伊朗人种中斯基泰族人的一支。实际上,直至唐朝时期,西域仍有于阗国,还有叫尉迟珪、 尉迟胜、尉迟曜等的历代国王,尉迟胜还让位给弟弟尉迟曜,自己则亲自率五千军参与了唐王朝平定“ 安史之乱”的一系列战斗。

该支缑氏族人原姓敬氏,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大将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七的泾州道行军大总管、 大司徒、并州 都督、 开府仪同三司尉迟恭(字敬德)的后代。因受佞臣陷害, 尉迟恭之子卫尉卿尉迟保琳的族人中有拆先祖之字为敬氏、德氏者,分别迁逃于甘肃、陕西等地隐居藏匿,后来其中的敬氏族人又分“敬”字改为苟氏、文氏,但因“苟”字与“狗”字谐音不雅,遂再改姓氏为“缑”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滑伯(缑侯)、缑王、渴侯氏、尉迟恭。


迁徙分布

缑氏是一个源出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零三十位,望族出中山郡(今河南登封)、太原郡、陈留郡。缑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原来是周朝卿士的采邑,后代以缑为氏,是以邑为姓的姓氏。另一支缑姓,是由 后魏时的渴侯氏改复姓为单姓缑,亦称缑氏。“缑”本来是河南省境内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相传2500多年前,周灵王的 太子晋,曾经在这座山上驾鹤成仙。缑地位于河南偃县的南方,春秋时期是 滑国的领域,后来改置 缑氏邑。时至今日,缑氏山的名称仍然继续保存,山下还有一个 缑氏镇,是通往登封县的必经之道。这里便是 侯氏家族的发祥之地。


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封丘县、 洛阳市偃师市、 安阳市滑县、 商丘市西华县、 三门峡市、 焦作市孟州市,甘肃省的 天水市麦积山区、北道区、 秦安县、 庆阳合水县,山东省的淄博市、齐河县、 曹县,山西省的 高平市、 侯马市,浙江省的 宁海县,四川省的三台县、 绵阳市北川县、 广元市剑阁县、 江油县、 乐山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北关区、雁塔区、高新区、 临潼县、 延安市富平县、 渭南县蒲城县,上海市,北京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的廊坊市 永清县衡水市武邑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湖北省的武汉市等地,均有缑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缑 玉

缑氏名人,历来以河南的为最多,他们的原籍,就在缑氏山。唐代有一本古书上记载,在东汉末时,出过一位孝女,叫缑玉,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孝子传》上有她的故事。


缑 谦

明代宪宗成化年间缑氏名人。文武双全,做过辽东 总兵官,又因功擢升南京右通政,颇有政声。


缑仙姑

唐代湖南省长沙人。修道后就住在衡山,八十多岁了,容颜却象年轻人。她在魏夫人仙坛修行,十多年了,一直孑然无侣。仙坛附近有很多老虎,游山的人必须成群结队、拿着兵器才敢进山,而仙姑在那里隐居,却毫无恐惧。数年后,有一只青鸟,象鸠鸽一样,红顶长尾巴,飞到仙姑的住处,自语说:“我是南岳夫人的使者,因为仙姑修道精苦,独自住在穷林,命我来给你作伴。”过了几天,青鸟又说:“西王母姓缑,乃是你的祖先。她听说你修道勤至,将派真官降临向你授道,但时机未到,你应当勤勉修行。”每当有人游山时,青鸟一定先说出游山人的姓名。过了一年多,青鸟告诉仙姑迁移到别处去居住,于是仙姑就移居湖南,鸟也随她而往。一般人是不能听懂鸟语的。 郑畋从承旨学士降职到梧州,拜仙姑为师。仙姑对郑畋说:“此后天下多难,人间不可久居了,我将去九嶷山隐居。”一天早晨,缑仙姑就走了。



近现代名人

缑传明

(1929~),山东齐河人。济南花岗石厂党委书记,1990年离休。


1958年在济南建材总厂,曾出席济南市群英代表大会的代表,1979年被调入一个年年亏损的建材三厂任党委书记时,团结干部发动群众,书记厂长带头苦干,当年转亏为盈,从每年亏损二十万元,到盈利二十万三十万,第三年盈利六十万元,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并在全省范围内介绍先进经验。


1985年退二线后,开始研习书画,1986年入山东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从初级班到高级研究班因进步较快,被介绍加入市老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和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参展获奖。


1995年作品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曾获第三届国际书画展优秀奖。199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中国文化艺术研修会时被誉为书画师,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的作品被选人“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选”、“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铭录”等。个人曾获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证书,曾多次选入山东省老年书画作品集和济南市老干部书画作品集。


缑桂林

(1944~),甘肃天水人。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1968年参加工作,曾在清水县草川、丰旺、白沙乡等乡镇医院锻练多年,接触大量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学验俱丰,1984年调入清水县中医院,现任中医院院长,并担任甘肃省中医学会会员,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名医疑难病特邀研究员, 天水市政协委员,清水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发表或入选学术论文十多篇,多次出席全国省市级学术研讨会,被刊载入集的论文主要有《风水论治》、《补阳还古汤治疗坐骨神经痛32例》、《少腹逐瘀汤治疗老年性阳痿》、《肝病之我见》、《通利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体会》、《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阳痿》等,1987年应邀在韩国日本讲学,并转让技术专利。


缑建华

(1945~),陕西富县人。陕西省 延安市卫校延安市疑难病研究所高级讲师、主任医师。


1966年毕业于陕西省延安卫校,1981年毕业于省西学中提高班,1992年毕业于省首届中医研讨班。现任延安市卫校中医教研组组长、高级讲师、主任医师,延安市疑难病研究所所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被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聘为研究员,《世界传统医学杂志社》聘为特约编辑等职。他从事卫生工作三十多年,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奉献求实,树立了良好的医风医德,并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为国家的医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延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他擅长中西医内科、妇科,在治疗胃病、肾病、肝病、心病、狂症、不孕症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把教学、临床、科研溶为一体,在学术上很有建树,造诣颇深。他研制的肾炎丸治疗慢性肾炎、强肝丸治疗乙肝、愈疡散治疗溃疡病等专病专方疗效良好。在省级以上中医杂志、学报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二十多篇,其中《张锡纯学术思想初探》、《浅谈不孕症的辨证论治》、《纠正心衰汤治疗心衰》、《略论肝与妇科疾病的关系》等多篇获全国级、国际级论文奖。还著有《中医妇科诊治歌》一书。


1999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贴的专家。


缑建明

(1949~),字白之,号五梅堂主;甘肃天水人。他自幼习画,山水习明清诸家,熟于 石谷、 渐江、 黄宾虹,花鸟源北宋院体画。他是当代写实主义大师 黄胄先生的弟子,深得黄胄先生的器重,他忠实地走“生活之路”,写生功底扎实。并深 于文学读书,博文强记,深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当代古文学者、大诗人霍松林先生的诗文弟子。他的诗作七律《玉泉古柏》和五律《村居》分别获2005年、2006年全国诗词大赛金、银奖。他刻印一方为“五车之富”,以志用文学去交融绘画。他创作《水浒》的万卷书屋别号“五梅堂”,依山傍水,离城近郊,清静之极,不废 高咏:“入村有静舍,郭外五梅堂,桐叶分秋意,黄花随暮凉,竦烟 沉鱼雁,落日下牛羊,急雨过山岫,闲风清日阳”……在“闲风清日阳”的时光里,他创作出了翻江倒海、劫富济贫的《水浒》英雄人物,使人感慨系之。他的书法崇帖学,入 二王,法 米元章而近明人诸体,于文衡山、 董香光触类旁通,书风始于俊丽旖旎,而复归于清隽平淡、观其书如观其画,秋水文章。


缑建明作《水浒》人物有百相而无一雷同,这与他扎实的造型功底和丰富的创造力分不开,他的画有清气而无刻板气,有书卷气而无世俗气, 梁山英雄好汉各个精神充沛,生动活现,既是宋代人物,更富现代笔墨,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跃然纸上,展示了一个传统笔墨的大天地。他借鉴古今中外的绘画技巧,突出诗、书、画的文人画气概,可以说他的《水浒》人物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水浒》人物画创作中的大手笔。缑建明是一位勤于创造的画家,他秉承 黄胄先生的师教:“必攻不守”,不断出新笔墨,刨造新意境,在近几年中,他以全新的手法创作《水浒人物》、《红楼人物百图》、《霍松林唐音阁诗意画》山水集、《炎黄艺术——缑建明人物近作》以及《缑建明花鸟画集》。他精湛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有催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其画面构图严谨,留黑守白处流露出他对艺术的惨淡经营和对美的追求。他在竭力弘扬民族精神,力图为历史留下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在缑建明的《水浒》人物画中,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给我们展示出了它新的天地。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享受、一股新的气息和一股深沉的的书香之风,人们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他游刃有余的功力技巧和他广博的知识以及他博大的艺术情怀。


缑建明目前荣跻中国当代十大画家名列,其诗《七律》写得不错:“千锤百炼画蛇龙,大浪淘沙始到金;一线扛鼎十载力,五云化墨一生功;豪情已到蓼儿洼,离恨还萦 青埂峰;朱墨如波写不尽,羊毫终不偃狂风。”


缑安泰

(1953~),甘肃天水人。大专文化,经济员;历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五门炼化总厂厂长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化验分析监测中心副主任、副书记、书记等职。自幼酷爱书法艺术,拜名临池,师家“ 二王”,以魏碑、隶书、行草见长。作品入选海峡两岸书画展,赴香港、台湾、美国展出,并被国际书画会和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协会湖南分会永久性珍藏。作品在“亚细亚杯”中国书法艺术大赛中获佳作奖。“ 诸葛亮杯”国际书画摄影大赛获优秀奖。中国第四届“芙蓉环”硬笔书法,艺术大赛中获二等奖。作品录入《当代书画摄影家大辞典》、《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精英》、《东方书画艺术家精典大全》、《中国国际书画篆刻家年鉴》、《世界当代著名书画真迹博览大全》等二十部著作。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美术诗词名人辞典》、《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大辞典》、《中国硬笔书法史》、《世界名人录》。荣获“东方书画艺术家”、“一级硬笔书法师”、“当代硬笔书法精英”、“国际书画艺术名人”等称号,现任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中级研修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创作员、福州大学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高级创作员、南阳中华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等职。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称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家谱文献

陕西延安八合缑氏家谱,(现代)缑文恩主编,2004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陕西省 延安市富县缑文恩处。


字辈排行

河南封丘缑氏字辈:“振清建春……”


河南滑县缑氏字辈:“善永天克广清绪新张英立皆启福碌呈祥京章全世洪运久昌”。


四川广元缑氏字辈:“鸿绍镒春胡斯岸幕水韵久元洪东”。


缑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灵雀识姓;

孝女成仙。

——佚名撰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代孝女缑仙姑,传说她修道于衡岳,常有鸟飞来与她作伴,每有游山。则鸟必预说姓氏。后入九嶷山仙去。


道修衡岳;

望出太原。

——李文郑撰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长沙人缑仙姑,在衡岳修道,有灵鸟飞来为伴。每当有人来游山,灵鸟事先预报来人姓氏,往往都很准。据说后秋在 九嶷山成仙而去。下联典指缑姓望族居 太原郡


七言通用联

抚父发源本一祖;

渴侯有因再列宗。

——佚名撰缑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河南省境内有座山叫缑氏山,又叫抚父堆。周王朝曾封王族于该地,在这里当了首领,这里就发展成为巷氏邑,成为缑姓的发源地。下联典指后魏代北鲜卑族复姓渴侯,改为缑姓之事。


功显荣擢右通政;

才高耀居 总兵官。

——佚名撰缑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成化年间的缑姓名人缑谦,文武双全,做过辽东总兵官,因功擢南京右通政,颇有政声。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