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百家姓之--苟氏 家族起源族谱
百家姓溯源
芶
氏
家
族
姓氏渊源
源流一
风姓芶
古帝伏羲氏之后,伏羲氏也称太皋,其时代早于黄帝时代,为风姓。其后裔中有勾疆氏族(也作“句:音 gòu”疆氏族)和钩陈氏族,其后裔族人以氏族名分别增艸为芶氏与苟氏。《中华苟姓源流》
演变:远祖古帝伏羲氏,近祖勾(句)疆氏。但是,风姓勾氏后来因世系不清,大多增艸为芶完全融合进姬 姓芶氏中了。
郡望: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
源流二
姬姓芶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为此姓之始。《国语》
演变:源于姬姓,远祖黄帝,始祖苟荀,黄帝赐姓为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末,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 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为芶字,此为苟姓宗族专用字姓之始,延续至今。
郡望:河内郡,河南郡,西河郡。
源流三
己姓芶
此支芶姓始祖源于勾(勾也作句Gōu)芒,勾芒(重)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 谓为氏。有以下三个来源。《通志·氏族略》《宋版百家姓》
①、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Gōu”。其姓最早见 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 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延续到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 有增艸为芶姓、有改为“句”(音不变,读勾Gōu)、有加釒旁为钩姓、有加木旁为构姓。
②、出自以官名为姓(即同上“①”说)。据《路史》载,相传,远古时期少皞氏的儿子重曾作为勾芒官,为 五行神之一,为木正,主管树木。重的后代就用他的官名“勾”作为自己的姓氏,今写作句姓。
③、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有勾氏增艸为芶(Gōu)姓。有勾氏改为句(Gōu) 氏,后加艸字,改为苟(Gòu)姓。
演变:源于已姓,远祖黄帝,近祖少昊,始祖重﹝勾芒﹞,以先祖名号为氏,分别于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期 陆续南迁定居南方与南方勾姓相互融合,后于南宋朝期间避赵构讳而增艸为芶姓延续至今。
郡望:华阳郡、建宁郡(益州郡)、平阳郡。
源流四
妫姓芶
相传舜之后有“句:音Gōu”(句也作勾)氏,其后裔中增艸为部首为苟氏。见《路史》
演变:源于妫姓,远祖黄帝,近祖颛顼,始祖句望、舜帝,后裔以祖名增笔艸为苟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 末,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 延续至今。
郡堂:山西郡、平阳郡。
源流五
芈姓芶
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于苟邑之地,以邑名苟为氏。见《路史》
演变:源于芈姓,远祖黄帝,近祖颛顼、陆终,始祖熊绎,以邑名苟为氏,后于战国末年秦统一时,而西迁 西南诸蛮地区而居,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延续至今。
郡堂:华阳郡、建宁郡(益州郡)。
源流六
荀姓芶
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
演变:源于姬姓,远祖黄帝,近祖周文王,始祖姬葡、荀林父,以苟邑为氏。此支后裔延续至晋末,于五胡 乱华时期南迁定居南方,后于南北朝末期开始因某些原因而区别又去口为厶是为芶字为专用字姓延续至今。
郡望:山西郡
源流七
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 说。《姓氏辩误》
郡堂:山西郡
源流八
汉化芶
南北朝之北魏王朝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此为鲜卑族人之苟氏。见《魏书·官氏志》
演变:此支苟氏后又于苟旁加反文以敬字为姓直至唐末。此支部分后裔南迁后又去口加厶为芶氏。《敬 (Gou)姓家谱》
郡堂:山西郡、平阳郡。
源流九
妫敬芶
有陈(田)完谥号敬仲后裔于五代十国时期之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茍、文二姓。《齐 东野语》《敬姓家谱》
演变:源于妫姓分支敬氏,远祖颛顼、舜帝,近祖妫满,始祖陈(田)[谥号:敬仲]完,以祖谥号为氏后因避 讳改茍氏。由于茍与苟在形上相似,近代书法混淆了茍与苟的写法(说文解字著译),此支后又去口加厶为 芶。
郡堂:平阳郡、渤海郡。
源流十
姜姓芶
出自远古句龙氏(注:此支为炎帝后裔)所改。东汉时,句龙氏族迁徒中原后逐渐单字化句,遂以句(音读 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见部分《芶氏族谱》
演变:源于炎帝姜姓,远祖炎帝,近祖句龙,以先祖名号为氏,后于南宋时期避讳增艸为芶姓延续至今。
现存的勾、句,芶、苟、钩是同一宗族。
得姓始祖
勾疆氏族
勾(句)芒
苟荀
句望(舜帝)
熊绎
姬葡(荀林父)
田完
迁徙分布
(1)远古时期
芶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春秋时,不同所出的芶姓已分布于晋、楚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卫国人大将军芶变、吴国人大夫芶告、儒家大师赵国人芶况等见诸史册,表明芶姓已分布于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繁衍生居。另有大量勾芒后裔勾姓散居分布于巴、蜀、吴、越等国。另春秋战国时尚有越国人大夫勾如、卫国人孔子门生勾井疆、楚国人(将军)宕渠侯勾博学等见诸史册,表明姓已分布于越、吴、卫、楚、巴、蜀等地繁衍生居。
(2)秦汉朝时期
西汉时,芶姓已繁衍壮大于河内郡,河内郡人芶宾(西汉丞相魏相府主簿)娶了一个二婚妇女名李亲,其妇带来一女名王政君,后贵为汉元帝之皇后,使其同母异父弟芶参飞黄腾达,极为壮大了芶姓河内郡芶氏声望。东汉初,隗纯降汉,其将芶宇与纯徒弘农(今河南灵宝),在此之前的新莽时期,有扶风郡(今陕西兴平)人芶谏见诸史册,此两人的出现为芶姓西河郡声望做了很好的开笔,表明在此际芶姓已分布于黄河中下游诸多省份。
(3)晋朝(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
西晋河内郡人大都督芶晞位高权重及其弟芶纯青州太守见诸史册,他两兄弟的出现极大的壮大了芶姓河内郡与河南郡望做了很好的铺垫。另有其他芶姓还曾长期昌盛于山西离石、河南洛阳一代。另外还有前秦国之丞相,东海王,苻洪的芶太后、前秦宣昭帝苻坚的芶皇后及其族人前秦武卫将军芶芪、前秦左将军、领军将军芶池、前秦新平太守芶辅等人的出现,更加壮大了芶氏的声望。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时此些地方大部分芶氏族人为避免战火及灭族而随中原各姓氏而陆续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定居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史称中原芶氏第一次南迁。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芶姓除入迁山东外,还南徒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另外,北魏时期,鲜卑族改来的苟姓大多徒居洛阳(此支苟氏有部分后裔后又于苟旁加反文为敬姓而生居北方),同繁衍于当地的芶姓相融合,极大的昌盛了芶姓河南郡望。
(4)隋唐时期
唐末五代时,芶姓有避战火进入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者。
(5)宋元时代时期
宋朝时,芶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宋元两代,华中、华南、西南之地出现了更多的芶姓。
(6)明清时期
明初,山西芶姓作为洪洞大愧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甘肃、北京、天津等地。
明朝时,芶姓大约有1万7千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四川为芶姓第一大省,占芶姓总人口的一半。
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地的芶姓播迁于今重庆、四川。清朝康乾年间以后,有山东之芶姓入迁辽宁抚顺以及黑吉两省。
(7)当今分布
当代的芶姓大约有43万人,为第220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局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甘肃、湖北,这4省的芶姓大约占芶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重庆、贵州、云南、山东等地。四川为当代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芶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以川陕甘为中心的芶姓分布区。芶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思图表明:在川渝黔、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云南大部、广西西部、山东东部、辽宁南端,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7.6%,居住了大约68%的芶姓人群。在广西西部、云南东北部、湘颚西部、河南西南部、山西西南、陕西西南、新疆西北、、江苏北部、山东中北、河北东北、天津、辽宁大部、内蒙古西部、吉林南部,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0.0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9%,居住了大约16%的芶姓人群。芶姓人口总的血型是:O型33.3%,A型29.4%,B型28.2%,AB型8.9%。
争议
芶字姓氏使用读音作gōu(ㄍㄡ)
“芶”字读gōu,古今本无异议,可是计算机的GBK字库将“芶”字混淆为“茍”字,错误地归入“ji”的音节中,社会正常用字和“芶”姓人群造成很多不便与麻烦,也给后来的GB18030—2000和GB18030—2005标准提供了错误信息。由于注音错误,不仅把“芶”姓改了字,影响了社会正确用字,而且还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错误信息。本章就“芶”改“苟”的原因、“芶”字的产生及古今的读音、“芶”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芶”字;芶姓;计算机字库;注音
自从我国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后,“芶”姓就被改成为了“苟”姓。
“芶”姓虽非大姓,但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姓氏。据我国户籍人口资料统计显示,全国现共有姓“芶”的人数达415402人,除福建、广西、西藏3省区外的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四川、甘肃、陕西、贵州、重庆、山东、云南等省市都超过1万人,其中四川姓“芶”的人数超过20万人。
一、改“芶”为“苟”的主要原因
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创建,约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是这项制度的创建标志。在办理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的时候,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局限,普遍使用的是中文打字机(铅字)或手写,那时对“芶”字的书写都尊重原样,不存在异议。
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的集中换发工作是从2005年开始全面启动的,此时各地的办公条件较20年前已是“今非昔比”,无不依赖于计算机了。
使用计算机办公,汉字字库是最基本的条件。目前,我国的汉字字库,基本上归纳为三大字库:标准字库(GB2312)、扩展字库(GBK)和大字符集。GB2312收有6763个汉字;GBK在GB的基础上增加14240个汉字,共21003个汉字;大字符集中,GB18030—2005收有70244个汉字,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GBK虽只是一个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电子工业部科技与质量监督司发布的“技术规范指导性文件”,并非国家正式标准。但由于windows、office自带了GB2312和GBK,不需要另行下载安装,加上“大字符集”汉字的输入多为五笔法并需要另行下载安装,由此,GBK实际上已成为了事实标准,也是汉字的常用字库。“芶”字就在GBK之中,不需通过“大字符集”来解决。
为什么在手写或用铅字时代,“芶”字能正确运用,反而在利用先进技术的时候就非要改字呢?关键的问题就出自汉字字库,是GBK字库将“芶”字混淆为“茍(jí)”字,错误地把“芶”(gōu)字归入到“ji”的音节中,用正确的读音(gòu) 输不出“芶”字,于是就只好将“芶”字改用为“苟”字。
二、“芶”的读音
从现存的资料看,我国古代最先确认“芶”字的字书应当是《川篇》。《川篇》已亡佚,其撰人和成书时间不详。据明人张嘉和在《篇海类编》附录的《字学书目》得知,全书十卷。《龙龛手鉴》引用有《川篇》的资料,说明《川篇》早于《龙龛手鉴》。《龙龛手鉴》成书于辽统和十五年,即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川篇》也是金人王太《增广类玉篇海》(1130年)(简称《篇海》)的引书之一,后来祕祥等八人将《篇海》删繁就简而成《重修增广类玉篇海》(1164年)。邢准又在祕祥等八人重修的基础上在进行增补,名为《新修絫 音引证群集玉篇》,成书于大定戊申年(1188年),也称《新修玉篇》。
与此同时,金人韩孝彦也于金明昌丙辰(1196年)对王太、祕祥的《篇海》进行“重编改进”,名曰《重编改并五音篇》。其子韩道昭于金泰和戊辰(1208年)对《重编改并五音篇》进行改编增定成《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也称《四声篇海》。王本、祕本、《五音篇》,以及王本所引用之书均已失,已经不能看到了。但有幸邢准的《新修玉篇》和韩道昭的《四声篇海》尚存,而且邢本还是金刻本,保存了《川篇》等的宝贵文献。《新修玉篇》和《四声篇海》两书关于“芶”字的资料,均引进《川篇》。由此,我们可以说,《川篇》以前,“芶”字已经在社会上流行和使用了。这在清朝的邢澍《金石文字辨异》中就有记载:“芶,后唐泽州乾明寺经幢。”证明了“芶”字在后唐时已成为社会用字。明清以后的大型字书,如《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篇海类编》、《重刊详校篇海》、《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等都收录有“芶”字。
古代,凡收录“芶”字的所有工具书,将“芶”字的读音均注为gōu,未见有第二个读音。要说有点差异就在声调上,大体可分为“音勾”、“音苟”、“音狗”三种,实际声调只有平声和上声两种。“音勾”的居多,如《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篇海类编》、《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详校篇海》、《字汇》、《正字通》、《康熙字典》。现代工具书《辞海》注音为gōu,《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等读为gǒu。从古今字书对“芶”字的注音情况看,根本就无“ji”一读。“GBK字库”把“芶”字归入“ji”的音节中,是没有依据的,可谓是无“jí”之谈,显然是一种错误。
三、“芶”姓
(一)“芶”姓渊源复杂
“芶”姓渊源比较复杂,根据现存的有关姓氏著作和文献资料记载,“芶”姓的渊源有好几种说法。各种说法还都有资料来源,对那些说法不能简单地评判谁是谁非。有那么多说法,只能说明“芶”姓有多种渊源,也不能将“芶”等同于“苟”。
在多种说法中,有关“敬”姓拆分说是平常多有谈论的一种。其实,“敬”字左边原本是“茍”而不是“苟”,两个字不仅字形有异,读音也不同,前者属“羊”部,音“jí”,后者属“艸”部,音gǒu(作为姓,应为去声)。将“茍”、“苟”两字混为一谈,本不应该。因此,宋朝的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对拆分说评判道:“近世有避庙讳,从其偏旁为苟氏,误矣。庙讳偏旁迺苟氏,纪力反,迺转为苟且之苟,于姓氏本源失之愈远。”
(二)“芶”字的产生或许与“勾”字有关
从古今文献资料来看,“芶”字的产生或许与“勾”字有关。古无“勾”,只有“句”。
“句”字,《汉语大字典》对其注有“gōu”“gòu”“jù”“qú”4个读音,20个义项。由于有多个读音和释义,人们在长期使用中觉得不太方便,容易错读或误解,于是便造了“勾”字,将读音和义项与“句”进行了分工:“勾”,只读“gōu”、“gòu”,并承担“句”的弯曲、“勾引”、“勾当”、姓氏的义项。因此,后来姓“勾”的人,一般都写成“勾”,而不用“句”,而且读为“gōu”,也不读“gòu”。
“勾”字产生的时间,杨宝忠在《“勾”出现的时间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说“‘句’字写作‘勾’,最晚在西汉前期就已出现,在东汉隶书中更为常见。”并说“促成‘句’、‘勾’分化当是由于词义的分化和用法的不同。”在唐代,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在他们的诗作中,就运用有单独的“勾”字,而且杜甫对‘句’、‘勾’的运用还比较讲究,如“佳句”、“勾引”等。故宫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卷二:“句,句龙。俗称勾。”卷四:“句,检句。亦勾。”《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卷四候韵:“勾,勾捡,又居遇反。”由此说明,“勾”字在唐代就已经得到韵书的确认和正式收录。
作为姓氏之“勾”,《宋史》中虽“勾”“句”混用,但已经使用了如勾践、勾中正、勾昌泰等“勾”姓人名,而且还有《勾龙如渊传》、《勾涛传》。
《万姓统谱》卷六十三:“勾,勾芒氏之胤。自宋建炎以来,以避嫌名各不同,有易其姓字者,绍兴进士勾声是也;有更其音者,史馆修撰勾涛是也;加金字者,钩光祖是也;加丝者, 糸句纺是也;加草者,芶谌是也;增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累世之后不复别矣。”
《续通志》卷八十四:“勾氏、钩氏、芶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皆变音,字改易”。
“勾”加“草”便是“芶”,如果说这就是“芶”字的由来,与早于宋高宗建炎至少130多年的《川篇》事实不符。从常理讲,一个字应先产生,经过社会认可、运用后再进入工具书。按此轨迹,在《川篇》以前,“芶”字已经被社会认可和运用。既然“句”能衍生出“勾”,而且还将两个字加以分工,那为什么不能将“苟”衍生出“芶”呢!“勾”加“草”,有的版本是“句”加“草”。前者“芶”字,公元997年前就已经存在了,不需要避讳加“艸”而成。后者“苟”字,是一个古字,在《诗经》、《周易》等著作中早已运用;作为姓氏,“苟”是黄帝之裔的一个古姓,何必要心思动众地通过避讳而成呢?两个本已存在的字,又何必要再用避讳的手段加“艸”而成呢?
可以这样说,“芶”字的产生,一是因为“勾”字的产生而将“苟”字下边的“句”写为“勾”;二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主意是应“苟”姓人群的需要而产生。“苟”字读“gǒu”,与“狗”同音,而且还有“苟且”等之义,所以用“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的专用字。
(三)“芶”不是“苟”的俗字
所谓俗字,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是与正字相对而言。俗字具有相对性、民间性、时代性。
民间性,就是民众性、大众性、社会性。文字是社会交流、人际交流的工具,任何一个字如得不到民众的认可,哪怕在正统,也会失去根基。因此,任何正字都起源于民间。经过一定的时间,约定俗成,最后成为规范字。因此,任何一个字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或形成的,只有根据需要而不断产生,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汉字如果死守许慎《说文解字》的9000多字,就不会产生拥有85000多字的《中华字海》,也不会产生有70000多汉字的GB18030—2005字库,这正是汉字的生命力所在。俗字,本来汉字的产生,不管是“六书”的哪种方式,都必须经过先“俗”后“正”的过程,“俗”的阶段就是完成社会认可、通行的阶段,但往往有时用“俗字”来表达某种感情色彩。
张自烈的《正字通》说“芶”字是“苟”字的“俗字”。其实,早于他的《新修* 音引证群集玉篇》引《川篇》曰:“芶,音苟,菜也”。《成华丁亥重刊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篇海类编》、《新校经史海篇海直音》、《重刊详校篇海》、《字汇》等均释:“芶,音勾,菜名(或菜也)”。公元997年以前的《川篇》以及后来的邢准、韩氏父子等都将“芶”字“转正”了,怎么经过670多年后的(1671年)《正字通》又“俗”了呢?一个汉字形成需要一个从“俗”到“正”的形成时间或过程,这个过程虽无时间短长的规定,但也不应是漫无时限。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一个字、一个词的产生和运用,有可能在几天内就风靡全国,如果字书、词书要在十年、几百年以后才认可,那也失去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了。
“苟”和“芶”古为两字,字义有差别。《说文解字》释“苟”义为“草也”,古代字书《川篇》释“芶”义为:“菜也”。虽然也有人把“芶”、“苟”认为是异体字,连《现代汉语词典》也用“苟(芶)”的方式来表示。即便如此,也不能将“苟”、“茍”两字混淆,更不应该“芶”、“茍”两字混为一谈。
“苟”与“茍”是声、形、义完全不同的两个字,“茍”字在《说文解字》的第九上“茍部”:“茍,自急刺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犹慎言也。从羊,羊与义、善、美同意。凡茍之属皆从茍。已力切。”“苟”字在《说文解字》第一下“艸部”:“苟,艸也。从艸,句声。古厚切。”因此,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说“茍”字“与从艸从句之苟(古厚切)形声皆别,谊更迥殊”。
然而,GBK字库却把“茍的读音张冠李戴地弄到“芶”字头上,实属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四)“芶”字是姓氏的专用字
“芶”字在古代的字书中,只有“菜名”一个义项,或者说“芶”字的本义就是菜名。芶菜,故人称韭菜为“芶菜”。但从古自今,“芶”字的“菜名”之义已实际消失,除了姓氏专用之外,基本无他用,这也是古代字书、韵书所忽略的问题。因此,《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等工具书,就只有“姓”一个义项。在日常生活中,“芶”姓的人们在书写自己的姓氏时,也一般用“芶”而不用“苟”。
关于“芶”字的声调,需要商榷。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呼叫人名时,一般读“芶”字为“gōu”,去声,而不是上声。同时,“勾”字是从“句”字演变而来的,作为姓氏,“句”字读平声,“勾”字也应读平声,如“勾践”。《通志》卷二九:“勾氏,旧去声,今平声。”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呼叫“勾”姓人名时,读的就是平声,如果不然,会觉得拗口。《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等工具书虽在“勾”字下注有“姓”的义项,但为去声下的义项,这恐怕是忽视了的一个问题。
四、应对字库中“芶”的读音进行更正
GBK字库既然成为了事实标准,直接影响了后来的GB18030—2000、GB18030—2005标准,其中的读音也在两标准中得到了延续。
虽然有人知道“芶”字在计算机字库中的错误读音,也有人知道可以通过其他输入法解决,但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即使解决了身份证的用字,还有储蓄、买机票……,很多地方都需要正确用字。因此,对于字库中的错误读音,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为子孙后代认真负责的态度加以纠正,正本清源,以维护国家标准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也应尊重“芶”姓人群的权利。因为从使用计算机输入法的情况看来,使用拼音输入法的人群太庞大了。
作为国家的标准,本部不应该出现上述常识性的错误。既然难免出现了错误,哪怕是一个几万分之一的微小错误,但如果不予以纠正,不恢复其正确读音,错误还将继续下去,给社会的正常用字带来麻烦。更重要的是为社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提供了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信息,否则,会使一个上愧对祖先、下无颜于子孙后代的错误延续。
郡望
据史籍记载:芶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西河、山西、河南、河内、建宁(益州)、华阳、平阳、渤海等郡望。
西河郡
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作为三国时期的地名,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山西郡
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为河南尹。隋朝初年被废,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内郡
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建宁(益州)郡
是中国古代地名,又称益州郡,范围在今天的云南省。这里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将其改名建宁郡,迁郡治到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内)。西晋初年,设立宁州,味县成为州治,而建宁郡也成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齐移治同乐县(今云南陆良境)。梁废。
华阳郡
华阳一词源于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古代华阳区域大小不一。华阳因在华山之阳得名。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一带。华阳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侨置,治华阳县(今陕西勉县西老沔县)。属梁州。入魏后改为实土,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勉县、宁强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南朝梁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广元市,属益州,西魏废。
平阳郡
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
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
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
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芶姓堂号
芶姓的主要堂号已知的有
郡望型堂号:西河堂、山西堂、河南堂 、河内堂、建宁(益州)堂、华阳堂 、平阳堂、渤海堂。
自立型堂号:祝华堂、余庆堂 、 四德堂、敬宗堂等堂号。
宗祠联典
勾(句)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木正;
望出平阳。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句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劳宣湖北;
学操洙源。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勾涛,知潭州,以忠亮自许。下联典指春秋末年孔子弟子句井疆。
勾(句)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方物撰青城志;
台阁标御史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人句台符,著有《青城山方物志》五卷。下联典指宋代郑县人句克俭,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处士鉴赏第一;
龙爽丹青无双。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画家勾处士,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下联典指宋代画家勾龙爽,蜀人。神宗时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
勾(句)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井然有序百事顺;
疆土长存万年昌。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孔子的弟子勾井疆“井疆”二字的嵌字联。
圣门高弟承道学;
章阙忠臣上疏章。
——佚名撰勾(句)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勾井疆,字子孟,孔子的弟子。下联典指宋代史馆修撰勾涛的事典。有奏议数十卷。
芶(苟)姓宗祠联典
芶(苟)姓宗祠四言联典
干城之将,
良吏之文。
上联典指战国时卫国人芶变,为吏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卫君不再任用他,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当时在卫国,对卫君说(芶变的才能可以率领500乘战车。圣人对于官吏,应取他的长处、舍他的短处。您现在处于战国时代,正改该选拔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舍弃了干城之将。这事千万不可让邻国廷听说),卫君采纳了子思的建议。下联典指北宋开封人芶日新,以文学著知名。当时,安岳县迁移新县城,他任主簿,辛苦经营,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
芶(苟)姓宗祠五言联典
名获授三鄪,
才可将五百。
上联典指北宋芶耸,下联典指芶变。
芶(苟)姓宗祠七言联典
干城之将不可弃;
楯鼻其上得为文。
上联典指战国,芶变,为吏时当食人两个鸡蛋,卫君弃之不用,子思进谏(不可以二卵弃干城将)。下联典指北魏,芶济云“当于鼻上磨墨作檄”。
芶合芶完善居室;
美轮美奂祝华堂。
指芶姓宗祠联
黄帝后裔流芳远;
西河望族播惠长。
全联典指芶姓源流和郡望
芶(苟)姓宗祠七言以上联典
山阳军事,执法斩弟。
中江孝子,负土成坟。
上联典指晋朝芶晞(?-311年),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今河南焦作东)人。西晋名将,官至大将军、太子太傅、录尚书事,东平郡公。芶晞作风果断而且严厉苛刻。芶晞的姨母前来投靠,芶晞亦供养甚厚,但一次姨母之子请求芶晞让他为将,芶晞拒绝,说:“我不会姑息作何犯法的人,你日后不会后悔吗?”但他坚持,芶晞于是将他任命为督护。后来他犯法,芶晞依例处斩他,姨母恳求但芶晞不听。及后则哭着说:“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芶道将。”可见其执法的严苛。下联典指宋朝芶允中。
家谱文献
目前在全国各单位的图书馆收藏Gou姓族谱1部。民间收藏Gou姓族谱N量。
四川盐亭句(勾) 氏族谱,著者待考,宋朝年间页版木刻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盐亭县永太乡句(勾氏)宗祠。注:该部句氏族谱为当今中国家谱中年代最为古老的家谱之一,其启记于唐末五代时期。
河南南阳句 (勾) 氏族谱,原版为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1968年被毁,近年来由勾氏族人整理,2004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英庄镇。
四川句(勾) 氏四修谱序十六卷,(现代)勾永年序,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盐亭县。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尚武镇苟氏宗谱四卷,(清)芶承泽、芶居之、芶仁厚、芶仁友、芶仝子、芶映先等沐手修撰,清道光已酉年(1849年)镌刻本。现被收藏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尚武镇芶润理家中。
四川宣汉苟氏宗谱六卷,(清)芶文木、芶继声重修,清光绪24年(1898)年木刻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宣汉县档案馆。
云南宣威芶氏家谱,(民国)阖族编撰,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县双河乡豁嘎村村民委员会。
字辈排行
四川省
宝兴县芶氏分支辈
洪奇支登高,金其世正方,必全存大启,恩开志玉光。南充市嘉陵区礼乐乡芶家崖芶氏字辈(现张城沟):
炳文英先起,俊念显时清,定国安邦美。
仪陇县芶氏分支字辈
永廷士宗文,学荣良以先,全德大来仪,光昭亿万年。
大邑县芶氏分支字辈
国大文曰星,世[仕]永春廷成,家正祥可瑞,仕光启重运。
蓬安县芶氏分支字辈:
润有雨纯先,明兴乐世传,声华开绪永,德跃照中贤,
大业昌仁正,风功协信天,荣登培直厚,道远月光全。
古蔺县芶氏分支字辈:
顺国保万廷,才朝启应文,其洪天世武,联仕翰辉纯,
继续承先志,书生予后云,家和登孝友,永远韶光明。
阆中县芶氏分支字辈:
名宾联滕,思宏大,中正文兴,永成得发。
三台县芶氏分支字辈:
存中如元玉,世泽永昌先,潘登云礼盛,国明良祥连。
剑阁县芶氏分支字辈:
方金文廷作,锡朝安定军,明正天心顺,帮国永远兴。
平昌县芶氏分支字辈:
传继在兴,中于元良,孝卫人本,世代永昌。
宣汉县芶氏分支字辈:
传继在兴,钟于元良,孝为人本,成以义方,经书之理,
其道大光,才全学美,遇时名章,先世有德,宗定永昌。
乐山市中区白马镇芶氏分支字辈:
承攀登金,文永廷玉,春秀光宗,腾芳万世。
峨眉山市芶氏分支字辈:
(老谱)全汝致文学,联荣月大明,为官仕相国,万代作朝臣。
(新谱)全汝文学联,荣光德永先,嘉邦开斯道,登献贵崇天,
国士明洪载,宗成绍念先,元兴隆玉作,修慎尚希贤。
石棉县、汉源县芶氏分支字辈:
卫望朝世万,全儒志(治)文学,联如曰大明,荣昌石向国。
叙永县后山哈妮-两河和平-大林分支字辈:
朝文天仕侯,洪钟廷启高,国正(‘民安’华嘴,‘先星’和平)顺,永远在吉昌,
良德施仁义,立志成才华,英杰定超俊,耀宗学荣祥。
江油市芶氏分支字辈:
长发永兴隆,正宗林育秀,国成吉世通,道德大光明。
名山县芶氏分支字辈:
首也迎国在,长泽洪久全,朝登万代显[现],永远志本传。
盐亭县勾氏分支字辈:
方发永承宗,荣华育仕龙,竹培如玉书,朝泰锡章鸿。
夹江县芶氏分支字辈:
曹文世金,有登上国,德永万春,洪兴福远。
泸县芶氏分支字辈:
洪邦辉文思,如林世泽长,荣廷光祖德,华国正天章。
宜宾县双龙镇河内郡后裔芶氏分支字辈
玟荣琏国玉,家大世廷珍,永先宏华正,火燕肇光明。(注:先谱字辈)
祖德朝宗应远,增辉发达久长,万代兴隆安泰,齐开福寿宜昌。(注:1987年新增字辈)
宜宾县双龙镇河南郡后裔芶氏分支字辈:
玉连万大千,英世宗明现,洪成永发源,威德福致宣。
儒林光先普,选之於朝国,世子应登廷,永远镇乾坤。(注:大沟头字辈)
文云连国裕,家达世廷珍,永宣洪化正,久耀肇光明。(注:四村漕字辈)
三台县勾氏分支字辈:
芳发永承宗,文华毓世隆,作培如玉树,朝泰锡章洪。
南溪县芶氏分支字辈:
登天国兴维,万世永朝宗,良仁从夏厥,金玉满堂红。
仁寿县芶氏分支字辈:
启承攀天世,金容正万春,朝仁君安国,光宗福宇宁。
兴文县芶氏分支字辈:
启华学文兴,安邦定国臣,光宗荣万世,铺永振朝廷。
洪雅县芶氏分支字辈:
**********,**********,成文连启天,永应廷甫现。
茂县芶氏分支字辈:
天文永安正元,伯世德泽荣昌。
马边县芶氏分支字辈:
璘银文金邦,登地启开承,宗祖成复泽,世代享荣昌。
邛崃市冉义镇芶氏分支字辈:
万正贤国玉,显耀定安邦,登严先利孔,太平德兵康。
高县芶氏分支字辈:
***玉,明联湘绍,佐启朝纲,****。(待完善)
长宁县芶氏分支字辈:
长远文思潮,玉国定安班,忠孝仁德远,泽良启世昌。
广元市苍溪县岐坪镇分支字辈
一自先廷,国家昌明,宗德宏达,****。(待完善)
云南省
西畴芶氏分支字辈:
万国廷兴正,云开朝雍锺,维民怀远德,志慧辅仁从。
会泽县芶氏分支字辈:
文章华国振,良才贤能广,孝义传家远,韬书廷继长,勤敏启韶元,安泰迎祯祥,
万堂福荣寿,瑞庭吉庆 昌,伟业承先泽,盛世久宁康,尧舜光兴宇,浩德地明邦。
大关县芶氏分支字辈:
监朝尚正盈。
永善县芶氏分支字辈:
启臣潘登金,文永廷玉朝,仕仁福天德,官清民自安。
贵州省
大方县芶氏分支字辈:
福聪先承永,玉世起忠文,朝廷国民顺,道德元绍恩,富贵争荣华,寿享百万春。
贵州省某一分支字辈:
文员鼎梦,世代永昌,光宗耀祖,常发奇强。
遵义马桑窝的领兆,落于松林干堰,淮家湾分支:
春天瑄毓兴,正仕登朝廷,文再世光宗,安帮国天平,仁合成礼旺,永远治业强。
赤水县芶氏分支字辈:
祖俭文仕寿,开玉同金宪,才思元可成,国如仕文元,鼎盛世代永,
昌光宗耀祖,长发其祥仁,德富贵智勇,栋梁家兴环,宇吉泰英堂。
湄潭县芶氏分支字辈:
安帮治国静,仁洪太中庆。
遵义芶氏分支字辈:
廷天长兴,(明)大(体)建(士)富贵。
仁怀芶氏分支字辈:
白芝永尔玉,维映棋廷芳,世启明宗义,国儒松柏昌,
肇嗣宏仁德,经纶佐朝纲,光荣登帝位,文武定安邦。
正安县芶氏分支字辈:
天光大学堂,孔先尽真祥,国自安星顺,作落长刚常,名叫永通船。
凤冈县芶氏分支字辈:
万里能从善,天宗永国仁,子传昌胜秀,世代启人文。
织金县芶氏分支字辈:
世成发启德,进守忠义明;洪开云从肇,文显正福闫,
永和龙凤聊,楷运祥玉珍,远泽春锡定,荣华志维兴。
凤岗县勾氏分支字辈:
万里能从善,天宗永国仁,子传昌胜秀,四代启人文,
承先志光大,英雄仕泽民,健强元茂尊,千秋光照长。
(此支有2个光字辈,需考)
贵州省楠木沟芶氏分支字辈:
光中乾仕应,玉辉启人文,世泽培洪水,
维芝尓子开,师廷兴忠孝,光明照礼义。(此支有2个光字辈,需考)
辽宁省
沈阳、抚顺芶氏分支字辈:
万常德祥福,东亚民治安,百世中原广,英明久秀全。
黑山县勾氏分支字辈:
景山维成。
山东省
青岛芶氏分支字辈:
诗书乃焕第,忠厚可传家。
重庆市
铜梁县复兴镇芶氏分支字辈
仕华芳碧毓,成忠世泽长,朝庭开国远,富贵显荣昌。
忠县芶氏分支字辈:
世代文中国,有幸无自成,登引洪福大,玉印正朝廷。
酉阳县芶氏分支字辈:
满政恩敦,启明天芝,有先维世,宗泽昭名,
仁文悲红,道德大成,用富贵永,朝国永青。
城口县芶氏分支字辈:
盟朝登联启正昌,清华永世显荣彰,鸿图自造成功远,
景运天飞寿富长,大兴国治嘉龙榜,奇材栋梁保安康。
永川市芶氏分支字辈:
乾为春子仁明远永华祥德厚高魁世代传。
綦江县芶氏分支字辈:
礼智荣扬庆,万代映珍芳,和平时克宇,家华福寿祥,
祖德正开远,兰桂显清香,齐从科学进,志俊立常章。
南川天星三汇芶氏分支字辈:
原谱;正文宗启,维明光先,永世祯祥,福禄绵远,后代其昌,富贵荣化,长发朝忠,天心万全。
现谱;仕仁在德言,正文宗启维,明光先永庆,后代吉昌荣,天心万全瑞,安帮现朝廷。
河南省
周口市勾氏分支字辈:
万峰安清用敏。
南阳市勾氏分支字辈:
廷德致庆,金玉怀中,明友传家,永兆世英,
清秀克新,振国绍宗,洪寿松茂,俊景焕光。
社旗县苟氏分支字辈:
万世吉庆昌,麟定瑞呈祥,忠厚仁馨芳,统绪裕昆良。
江苏省
南京六合勾氏分支字辈:
永世习其昌。
河北省
景县勾氏分支字辈:
子云元宗德廷凤庆兆广具。
湖北省
麻城市勾氏分支字辈:
方发永承宗,荣华育仕龙,竹培如玉书,朝泰锡章鸿。
吉林省
德惠市岔路口镇芶氏分支字辈:
洪连万日玉维苍。
古代名人
勾 芒:太昊氏的佐官木官(春官)。
芶 荀:黄帝之子其一,元封12姓之一。
句 望:帝舜之曾祖父。
勾 践:古越国君主。
勾 如:春秋时官越国大夫
芶 告:春秋时官吴国大夫。
芶 况:晋语又名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先秦政治学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名况,世称“苟 子”。曾被当时的人尊称为“苟卿”,西汉时避宣帝刘询名讳,改称“孙卿”。原籍赵国。
勾博学:战国时楚国人,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后被封为宕渠侯。
芶 变:春秋末战国初卫国人官大将军。
芶 宾:西汉朝芶参之父,官西汉著名丞相魏相府之主簿。王政君之继父。
芶 参:西汉朝河内郡人官水衡都尉。
芶 谏:新莽时扶风郡人官上党太守。
芶 宇:东汉初军阀隗嚣部将。善战,拘温序,使温序自杀,后辅幼主隗纯,并与纯一起降汉。
芶 悦:(148—209),字仲豫,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史学家、政论家。
勾 扶:字孝兴,益州巴西郡汉昌((今四川省巴中市)人也,三国时期蜀国官左将军、宕渠侯。
勾 安:三国时期官蜀国将军,后降魏国封为将军,后随钟会灭蜀,因功封列侯。
芶 晞:西晋时河内山阳人,官阳平太守,大将军,大都督,太子太傅、录尚书事,封东平郡公。
芶 纯:西晋河内山阳人青州太守。
芶夫人:前秦国苻雄的王妃后被其子苻坚尊为皇太后。
芶 氏:前秦宣昭帝苻坚的皇后。
芶 奭:官侍中。
芶 苌:十六国时前秦将,武卫将军。武都(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人。
芶 池:(?-385),十六国时前秦左将军、领军将军。
芶 辅:十六国时前秦人,仕苻坚为新平太守。
芶乌提:道武帝时期有功绩,封吴宁子。
芶洛跋:芶颓之父,曾担任内行长。
芶 孤:芶颓的从叔,北魏代人,鲜卑族。北魏明元帝时屡拜为并州刺史,封博陵公。
芶日新:芶孤从侄,北魏将领。战功赫赫,官至司空,进爵河东王。
芶 颓:北魏孝文帝历任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进爵成德侯,加后将军。太和元年,加散骑常侍,寻迁侍 中、安东将军、都曹尚书,进爵河南公。
芶 恺:芶颓之子,北魏武川镇都大将,袭降封河东公。
芶 资:芶颓之子,北魏武卫将军,后将军。
芶 养:芶颓之子,北魏步兵校尉。
芶景蛮:芶资之子,北魏庄帝时,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芶若周:北朝北魏代郡人,芶颓弟。北魏孝文帝太和中,为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封颍川侯。
芶寿乐:北魏代人,太和年间曾任怀州刺史,加安南将军,赐假爵山阳公。
芶金龙:北魏梓潼太守。芶日新北魏人,战功赫赫,将军,后官至司空,进爵河东王。
芶 宝:北梁太守。
芶 延:(?—396年)后燕常山(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一带)人,官太守。
芶 林:(?-?),后秦前将军、南蛮校尉。
芶 氏: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朝宋文帝刘义隆之爱妃(美人),生桂阳王刘休范,后贵为桂阳郡太妃。
芶 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朝齐武帝萧赜之才人,生南康王萧子琳,后成昭华。
芶 济:梁颍川人,与梁武有旧仕于北朝尝云会于楯鼻上磨墨作檄。
芶 涛:(生卒年待考),避帝讳改句涛。著名南宋朝大臣。进士出身,长于政务,秦桧曾多次对其进行拉拢, 他辞而不就,朝臣及皇帝皆叹其忠。
芶中正:(生卒年待考),避帝讳加艸改芶中正。著名南宋朝文字学家。与芶涛同朝的著名古文字学者,曾与徐 铉一 起校订《说文》。
芶希古:益州华阳(今成都)人。芶中正之长子。景德六年(按景德仅四年)进士。
芶希仲:(981—1051)字哀臣,益州华阳(今成都)人。芶中正之次子。景德六年(按景德仅四年)进 士,官中书,分司西京,太常博士。
芶梦玉:南宋朝外交家,官计议官、鸿胪寺少卿。
芶与龄:字寿隆,南宋滁州来安人,著名孝子。
芶太夫人:元朝征南大将军云从龙之母亲,后被朝廷赠封为正一品太夫人。
芶师颜:元朝官吏,任德清尹。
芶日新:开封人,元代良吏。安岳县始立,任主簿。
芶文甫:明朝洪武十五年以儒士官御史
芶 俊:明朝彰武人,明朝弘治年间任中江县主簿。
芶 沔:明朝通州人,明朝正德年间汝宁府同知。
芶 璋:四川省通江县长滩人,生于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字廷玉),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 1492 年,明孝宗亲自点将芶璋任明朝南京司马,统领南京诸军,卫戍南京。
芶汝安:山西蒲州人,字省夫,号小川子。初任浚县教谕,嘉靖十年(1531)任灵宝知县。对县政颇有振 举,后擢监察御史,任四川佥事。
芶延庚:四川峨眉人,字季寿。明朝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辛卯科进士。凤岭镇县南四十五里。有巡司戍 守。又县东二十里有芙蓉寨,又东十里为铁钉寨,县西六十里有香炉寨,皆居民保聚处。《志》云:县南有 大洲堡,嘉靖四十三年,县民刘庚甫户丁结党为乱,佥事芶延庚抚定,为之立堡,岁佥茶陵卫官一人,督兵 民守备。
芶 颓:四川阆中人、字希颜,明朝嘉靖庚戌(1550年)进士,任御史、历太仆寺卿。
芶绳武:四川营山县、仪陇县人,明朝隆庆年间中举人,授泾阳县训导。
芶好善:明朝西安府醴泉县(今陕西省礼泉县)人,进士(字若诚别号海来),历任潞安府长治县令,后拜 济南知府。
苟华南:又名苟莲峰,四川南部县人。清朝乾隆年间(1748年)绍兴中进士,加反文改为敬氏(名 宗)。
芶文明: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又称“川楚白莲教起义”首领。
芶文润:清嘉庆元年(1796年)至九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又称“川楚白莲教起义”首领。
芶扬威:(1809—1871)字翼亭,四川达县河市镇人。青年时弃文习武,遂以弓马入县庠,结业后从军。历任把 总、千总、贵州都司、贵州抚标中军参将、副将、贵州上江协镇、保记名总镇、保记名提督。
芶炳文:贵州人,1864年清军绿营团首。
芶光珍:(又名“荣久”)贵州人,1865年迎水栈寨寨首兼通平团团首。
勾昌泰:贵州湄潭县清军一心团团首。
勾进武:贵州务川县清军团首。
芶春培:四川灌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甲一百八十五名。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