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公氏 家族起源族谱

文道阅读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于上古周朝时期 鲁国,鲁昭公的两个儿子,是以封爵号为姓氏。


世代族居 山东蒙阴的公氏家族就起源于姬姓 周公旦的后代。根据《通志氏族略》、《 左传》等记载:周公旦之子 伯禽建立 鲁国,其后代有 鲁昭公,他有四个儿子公衍、公为、公果、公贲ban(公输般), 公衍、公为的后代子孙便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由此,鲁地成为中华公姓最早的起源地。春秋后期, 其时国政大权都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于是 鲁昭公想趁季孙氏家族内讧之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家。不料,其他两个孟孙氏和叔孙氏 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反而将 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从此,公衍和公为在齐国流亡生活,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号为姓氏者,称公氏,世代相传至今。


公氏族人大多尊奉公为、公衍为得姓始祖。


然而,有人曾在伊川发现过带有公字的陶器,周平王东迁成周洛邑,是在公元前770年。那时他的大夫辛有到伊川,见到在野外祭祀的人已是披头散发,非中原先前的祭祀礼制。说明平王东迁洛邑时,洛邑南部伊川境内,原先周公创制的礼制已不被遵守。由此推测,伊川出土的带“公”字的陶器,应是周代早期器。从另一个角度,似乎印证《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记述公姓为新生孩童“过百日”的祝愿诗,应作于西周成王时期,那时是周的开国时期,国运昌盛,如日初升,周公制礼作乐,百姓安居乐业,祭祖敬神仪式浩大。


故公姓或成姓更久远。


公孙分支

有人认为公系公孙分支,但公孙于公姓族谱未曾记载。


起源二

源于复姓所改,属于复姓 省文简化为氏。

在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冠有“公”字的复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就有五十来个,而出自姜姓、子姓、嬴姓、芈姓等的冠有“公”字的复姓改为单姓公氏的也有二十来个,另外还有十余个皆源于各少数民族的多字复姓,后有汉化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原来冠有“公”字的复姓约有七十来个,在后面的姓氏略考中,将会逐一介绍,本书收考的主要有:公索氏、公为氏、公华氏、公慎氏、公孟氏、公之氏、公父氏、公冉氏、公甲氏、公古氏、公文氏、公田氏、公德氏、公良氏、公孙氏、公车氏、公金氏、公都氏、公建氏、公山氏、公祖氏、公宾氏、公仪氏、公刘氏、公输氏、公敛氏、公思氏、公若氏、公林氏、公坚氏、公施氏、公荆氏、公仲氏、公朱氏、公上氏、公叔氏、公仇氏、公行氏、公成氏、公师氏、公族氏、公正氏、公明氏、公子氏、公土氏、公襄氏、公牛氏、公玉氏、公牵氏、公干氏、公旗氏、公丘氏、公羊氏、公西氏、公何氏、公冶氏、公巫氏、公宣氏、公夏氏、公析氏、公南氏公保氏、公伯氏、公肩氏、公沙氏、公乘氏、公皙氏、公绪氏、公延氏、公衍氏、公义氏、公翰氏、公石氏、公巴公巴氏、左公氏、右公氏、窦公氏、尹公氏、申公氏、密公氏、荣公氏、瑕公氏、康公氏、单公氏、暴公氏、祭公氏、闾公氏等等。


这些复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氏了。在 中国除了公孙氏、公叔氏、公冶氏、公车氏、公羊氏、公明氏、公西氏、公金氏、公干氏,以及在日本的尹公氏、公良氏、公田氏、公为氏、公之氏、公父氏、公文氏、公都氏、公行氏、公土氏、公宣氏、公保氏、公绪氏、公延氏、公义氏、尹公氏、康公氏,和在韩国的公南氏、暴公氏这二十八个复姓以外,其他的都已经难得一见了,但绝不能说不存在了。

起源三

源于 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努德氏,汉义本为“坚硬、坚强、顽强”,后衍伸义为“公爵、宗王、王者”,多为历代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王族贵胄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爵号为姓氏,后有汉化 省文为汉字单姓公氏者。


⑵.蒙古族公吉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 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t Hala。后多冠汉姓为公氏、吉氏等。


⑶.蒙古族公吉喇特氏,世居阿喇克绰特(今内蒙古南部及周边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onggirat Hala。所冠汉姓待考。


起源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满族公鄂哩氏,满语为Gungeri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公氏


⑵.满族公吉哩氏,亦称公仪理氏、公吉尔氏,满语为Gonggiri Hala或Gungyiri Hala,世居费达木村(今地待考,疑在今松花江与辉发河的分水岭一带)、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 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吉氏,亦有冠汉姓为公氏者。



各支始祖

公俭:宋朝 蒙阴家谱记载,为汉朝主爵都尉。


分布范围

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1%左右。秦汉以前,公姓已遍布韩、赵、齐、陈等地,但主要聚居地仍在今 山东、 河北、 河南等地。


公姓在汉唐之间在山东 蒙阴形成郡姓望族。


公姓家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明朝江北声名显赫的馆阁世家 公勉仁、 公鼐及其家族。公姓仍以山东 平度、蒙阴等地为多。公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 福建省的 泉州市 惠安县,山东省的 济南市、 临沂市 苍山县、 沂南县、 日照市 五莲县、 茌平县、 枣庄市山亭区、 青岛市 莱西县、 即墨县、 泰安市大汶口区、 蒙阴县、集南市 新泰县、 滕州市、 菏泽市、 费县, 江苏省的 南京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浙江省的 衢州市 龙游县,江西省的 南昌市, 黑龙江省的 牡丹江市、 东宁县大庆市、 哈尔滨市, 山西省的 临汾市, 辽宁省的 大连市, 吉林省的 珲春市、 延吉市, 安徽省, 北京市, 河南省的洛宁市等地,均有公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括苍郡:隋朝时期置括苍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地区。“括苍”,起源于山名,据史书记载:括苍山原名为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期,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的名讳,被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朝时期名称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于鲁、齐两国。西汉初期始建县,隶属兖州泰山郡。  周公庙 王莽篡位后,改称为蒙恩县。东汉初期,其地归属于盖、牟二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复置蒙阴县,归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年,蒙阴县因战乱被废黜。南北朝时期,北魏于其地设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时期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后来北齐将蒙阴县并入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七百十二年, 蒙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县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新设置了蒙阴县,隶属于益都路莒州,迁沿至今址。

堂号

括苍堂:以望立堂,亦称栝州堂。

蒙阴堂:以望立堂,亦称蒙邑堂、堂阜堂、艾邑堂。


家谱文献

山东 蒙阴公氏修家谱,(清)公元栋主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起第六次续谱。现被收藏在 山东省蒙阴县图书馆。注:记汉朝主爵都尉公俭一脉。


公氏族规

公氏家族在 蒙阴一带是真正的名门望族,族规规定:


公氏者严禁本姓通婚,故而, 蒙阴其他旅姓大都与公氏有秦晋之交。而且是世世姻亲,源远流长。


朱元璋建立 明朝后,公氏家族当然要在镇压管制之列,上旺万户府被改作城隍庙,公氏被迁到上东门村落户,末一代万户公海被遣送到辽东金州卫戍边。明“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滴发。从征者,请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 留戍。归附,则胜国及港伪诸降卒。谪发,以罪 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引自《明史》)。国亡家破,公氏家族从元朝的世袭万户沦落为明代的“归附”戍边的世袭军士。明军籍制度,戍边者年过四十,允许亲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守道、守信、守权、守敬。至期公海满出的三个儿子都不愿去,惟有庶出的刚刚失去妻子的守敬独自抱着刚刚十个月的儿子公{先先}前往,在走到登州卫时被海险阻挡,同行替父代成的同乡都因害怕海浪而中途折回,公守敬将儿子脖后刺出伤疤留记后,托付给 沂水同乡葛姓者将其带回,寄养在大哥家,便一人冒险越海而去,党代父还。


公{先先}十四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守边,终日啼哭不止,终于逃家渡海寻亲。抵辽东后,父子不相识,后来公守敬验看了儿子脖后的伤疤,方抱头大哭。公守敬怜儿子幼小,不让儿代;公{先先} 慕恋父亲,不愿离开。父子一份军粮,同守辽东。这件事使金州卫的官员大受感动,逐级呈请上报于成祖 朱棣,成祖标榜孝道,示恩 兵部将公氏父子注销了军籍,发回原籍。



姓氏迁徙

春秋后期, 鲁国大权落在 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 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 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 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


其中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 公华、公慎、公孟、公之、 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 公孙、公车、公金、 公都、公建、 公山、公祖、公宾、 公仪、 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 公仲、 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 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 公襄、公牛、 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 公羊、公西、 公何、 公冶、 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


字辈排行

山东蒙阴公氏本原派字辈:“肇毓东方懋丕惟衍续绵允中怀敬慕尚式广宗传”;


山东蒙阴公氏新改派字辈:“兆毓东方茂丕维衍旭勉允忠怀敬穆商世广宗传”。


山东茌平公氏字辈:“振玉金发成”。


山东莱西公氏字辈:“权惠陵定永仁洪士云行书廉用良志本道国世大明正立文武之邦伯仲叔季以日宪懋秉光里必时继宏元仕廷成一”。


山东费县公氏字辈:“茂丕文延孝绵”。


馆阁世家

蒙阴公氏家族是 明朝中叶江北地区罕有的“馆阁世家”。  进士府邸自公先生曾孙 公勉仁开始, 公勉仁 、公跻奎、 公一扬 、公家臣、公鼐,公氏家族中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且出了公家臣、 公鼐两位父子翰林,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


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 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共同谱写了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公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的荣耀,地位显赫,而且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著述,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  明朝后期政治上的黑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氏家族子弟政治抱负的施展,但也促使他们转向了 文学研究与创作,挖掘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潜力。公氏子孙因此提出了具有家学特色的文学主张,成就了其江北“馆阁世家”的巨擘形象。


公鼐远祖,可追溯到元朝的将领公海。明朝建立后,因公海是元朝将领,被遣送到辽东金州戍边。当时规定,戍边者年过四十,才允许儿子代还。公海有四子,只有最小的儿子公守敬独自冒险越海,代父从军。公守 敬之子公先先十五岁时,听说父亲在辽东,思念不已,终于 渡海寻亲,在当时传为佳话。后来以“孝行”受到荐举,担任广宗县县丞,从此公氏从“ 军籍”登上了仕途。  翰林牌匾


公先先的孙子公恕考中贡生,担任 河南固始县县丞,后官至御史。


姓氏名人


自公先生曾孙 公勉仁( 公鼐的 高祖父)开始,公氏族人连续五世蝉联进士,公氏家族绵延历经五世而不衰,堪称明后期历史舞台上的一朵奇葩,他们或文或武,代代均是耿直之臣,威武不屈,激浊扬清,铮铮铁骨,正气凌然,堪称公氏家族史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公勉仁

公勉仁,官至山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公勉仁号西埠,字尚德。公勉仁,生于齐地(今 山东省蒙阴县境内), 蒙阴,自古隶属江北蛮荒之所,受齐气影响深远,齐风自古“兀傲雄肆”,尚侠义,出生于此的公勉仁自幼受齐地尚武文化与鲁地诗书礼仪文化影响,自幼秉性耿直、凛凛有气节,为官不喜附权贵。


明正德初(公元1506年) 公勉仁以逆 刘瑾被逮下锦衣卫狱,终无性命之忧,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外贬谪五年,后因督师讨贼协剿有功,擢 都察院都御史七年,终官至大同巡抚、都察院都御史,系明中期朝廷重臣。


公勉仁卒后,其家族连续五代均是三榜进士出身,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一时名重朝野。1490年(明孝宗弘治三年)中进士,授“行人”,后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 ,被称为“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权势颇重。后升任太仆寺少卿,再升(山西)大同巡抚等,官居要职。


明武宗正德初年,因得罪宦官 刘瑾,被降为四川布政司参议,因剿蜀寇有功,又升为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大同,在边十年,边陲无警。著有《东山集》,现仅存清《蒙阴县志》中记载的《舟中野望》七律一首。蒙阴野店镇上东门村,原建有 都宪石坊1座,即 公勉仁的石坊。


公跻奎

公跻奎,官至湖广兵备道 按察司副使。


公跻奎是 公鼐的曾祖父, 公勉仁之侄,公景仁之子,原名志厚,号中山,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中进士,初授工部郎中,出守山西潞安,后升任湖广按察副使,后调广西,讨平反叛,累立战功。著有《中岩诗草》行世,今天尚能读到他吟咏“ 蒙阴八景”的律诗八首。


公一扬

公一扬,官至工部郎中。公一扬是 公跻奎三子,公一扬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中进士,是“五世进士”的“第三世”,初授大理寺评事,迁 河南裕州知州,仕至工部郎中。著有《闲音集》,其《秋夜弹琴》、《卜筑》二首及《 蒙阴八景》等诗尚能找到。公一扬去世后,公氏家族呈请批准,在 蒙阴县署右边为其修筑石坊一座,号“荣世坊”,现因社会动荡早已踪迹全无。


公家臣

公家臣,官授翰林院编修 ,南京户部主事。公家臣是 公鼐之父,初选翰林院庶吉士,转授翰林院编修,南京户部主事,会典纂修官,后赠礼部左侍郎。公家臣字共甫,号东塘,于1571年(隆庆五年)中进士,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任会典纂修官,负责校阅《世宗实录》,1577年(万历五年) ,由于他主持正义,不苟异同,受到当权者张居正的嫉恨而被贬官,降为泽州判官,移官至广平司理、南京户部主事,1583年(万历十一年)卒于 滁州,终年五十一岁,后赠礼部左侍郎。


公鼐

公鼐, 官至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詹事、两朝实录副总裁、赠礼部尚书,谥“文介”。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明朝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


公鼐是明末万历年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提出“齐风”的诗歌主张,公鼐“论诗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风情反对模拟复古”,与 于慎行、冯琦时称“万历前期山左三大家”,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三人一起标举“齐风”共同推动了万历前期山左诗坛的发展,以地域之风影响全国,成为晚明诗风走向的先导。“齐风”主张有其自身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 公鼐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明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焦竑,清著名学者 朱彝尊、清朝文坛领袖 王士禛、同时代人 杨涟都给予了公鼐极高的历史评价。


焦竑评 公鼐:“先生才识独出,综鉴复富。故其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能牢笼载籍之菁华,不为靡曼剥夺之语。盖直取独见,上媚千古。犹烟云之出没,忽乎满前,不可以为方,卒其所为法者,丙丙如丹。噫,可谓异已!


著名学者 朱彝尊评 公鼐:“言诗于万历,则三齐之彦,吾必以文介为巨擘焉。”


清朝一代诗宗、文坛领袖 王士禛评价 公鼐:“万历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绝句尤工。”—王士禛 池北偶谈


明朝著名政治家、东林党人 杨涟极为钦慕 公鼐,杨涟认为公鼐“有古大臣之风……心丹识卓,骨劲力沉,范希文范仲淹)、司马君司马光)实伯仲间者。”— 杨涟《与秦贞予刺史书》 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载, 公鼐所著的《问次斋稿》三十一卷,为明万历刻本,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版本的《问次斋集》则毁于战乱。这一说法得到更正。2008赵广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的《问次斋稿》明刻四十三卷本(包括《问次斋稿》三十一卷、《问次斋西游稿》七卷、《问次斋续稿》五卷)进行了点校,由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公鼐所著明刻本《国语髓析》二十一卷收入《四库全书》,明刻本现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公浮来

  公浮来小东园诗序 公浮来( 公鼒 )是 公鼐之弟 ,字敬与,号浮来,是 明朝山左诗坛的代表人物。


公浮来,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人,官至工部屯田主事,清《蒙阴县志》载:“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据清《蒙阴县志》载:公鼒“天性英敏,走笔千言,博学善书,名垂京师”。


著有传奇(剧本)《 千金裘》、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搜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公鼒作为 明朝后期山左诗坛的主盟人物,其绝大多数诗文作品已经散佚、失传。这对于山左诗坛的有关研究和作为当朝才子的公浮来本人来说,亦为遗憾。


晚明 山东著名才子 公鼒(公浮来)论明代诗坛:“为君历代选宗工,前称弘正后嘉隆”。


明朝后期,山左诗坛主盟人物 公浮来、 王象春主张“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纵横奔放,高古雄浑,同时不乏浑厚雅正,盛唐气韵由此复现。影响之大,致使张扬“楚风”的公安派领袖 袁中道也不得不惊叹于风靡全国的这一诗坛景观,其《阮集之序》云:“国朝有功于风雅者,莫如历下。”公鼒追随七子,但并未回护七子的缺失,“七子以大声壮语,笼罩一世,使情人韵士尽作木强”。以七子为宗的公浮来、王象春等便试图在创作中折中齐楚。公鼒作诗,旨在“重开诗世界,一洗俗肝肠”,既批判“ 齐气”空言豪情壮语,忽略抒情写韵,也批驳“ 楚风”一味放纵自我,任情自适,折中齐楚,游刃而有余。万历后期的公浮来诗词中,更多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由于公浮来长期“待诏金门,沉沦冷署”,做官伊始,长期在 明朝内阁抄写“诰文”、“邸抄”,阅尽明朝官场政治世态炎凉,出身于著名馆阁世家的公浮来,十分关心国事,他“丁国家之多难,伤时事之日非,忧天逐日之感,往往以诗文发之。”公浮来早年的诗,对于国事多有评论,有时直指当朝皇帝,笔锋尖锐,无所顾忌。公浮来博学工书,文章雄瞻,少与兄长宗伯(古代的尚书、侍郎亦称大宗伯、少宗伯,此指公浮来之兄长 公鼐)齐名,屡困公车(公车之意为“举人”的意思);晚滞冷署睹封疆之渐壤、悼门户之相持,悲天悯人之感,往往与诗文发之,著有《小东园》诗集十二卷,《千金裘》四卷,诗谈一卷,圃谈一卷。


著有传奇(剧本)《千金裘》、诗文辑《小东园集》三十卷,今搜集到的诗文仅有七十篇左右。


公仲连

公仲连,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赵国上大夫、政治家。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后,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 赵国的相国公仲连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赵国君主烈侯爱好音乐,便问相国公仲连:他有喜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 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郑国来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 赵烈侯从代邑(今河西走廊)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公仲连答道: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可赠予田地人。隔不多时, 赵烈侯又问起这件事,因为公仲连根本就没去寻找什么歌者,所以就干脆称病不上朝。不久,番吾君从代邑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 徐越三人,公仲连便把这三个人推荐给了 赵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 王道”,荀欣建议“选练 举贤,任官使能”, 徐越则建议“节财俭用, 察度功德”。赵烈侯因此宣布把 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 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财务官。荀欣和 徐越主张“选练 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 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 王道”,则是儒家的政策。当时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政策。


公皙哀

公皙哀:(生卒年待考),复姓公皙,字季次,又字季沈;齐国人。著名春秋时期孔子七十二贤子之一。” 在史籍《史记·游侠列传》中,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 公皙哀为“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再加封 公皙哀为“北海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 公皙哀为“先贤公子”。清朝年间又改称为“先贤公皙子”。


家族续谱

家族自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续谱,至2010年7月完成第六次续修族谱工程,历时五年多,成册二十八卷,成效斐然。记录在册的共计8万余人,散居于全国十二个省、七十多个县区。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 山东的 蒙阴、 新泰、平邑、沂源、 沂南、沂水各县,流寓籍居于东北三省及山西、安徽、 河南、江苏、广东等省和海外及港、澳、台等地区。


此次续谱,建立省内外续谱联系网络四十四个,基本查清了族人分居各地情况。不仅将族人名册归属明列清晰,重点是充实了有关先祖功德的大量资料,充实了族谱的内涵,使得公氏家谱更趋完善。


宗祠通用联

四言

公爵启姓;

松阳阀阅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竭忠规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公仲。下联典指公俭(失考)。


六言

家臣论夺情事;

孝与指陈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隆庆进士 公家臣,号东塘, 蒙阴人。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 公鼐,字孝与, 蒙阴人。由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时群小植援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引疾归,后落职。


七言

卫荆善居而享誉;

楚闾忠介以 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称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闾的事典。白公胜作乱,欲立闾为王,劫之以刃。闾曰:“吾闻辞诸侯者,洁其行也。今子见国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义,不勇。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为也。”白公强之不可,遂杀之。


八言

家宰不为,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 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 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 宣圣”,即孔子。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公仲连。 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后任赵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门高足, 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曹国宣公庶子公子欣时,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下联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传公子元为孔子弟子。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