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青年毛泽东是如何“穷游”的?

法治大别山 共产主义之家 2020-02-25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每天收到这样的好信息

导读 无字之天书!

正文>




  在寻找革命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不只是注重对书本的研究,而且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非常注意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他反对读死书,主张读活书,认为一个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己。”

  到农村去进行社会调查,是毛泽东向社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进入第一师范以来,他就常常利用课余和星期天,到附近的工农群众中进行访问。但是,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曾在古书上读过司马迁周览天下名山大川,开阔襟怀,增广见闻的事迹。又曾从一份旧《民报》上看到两个青年学生徒步旅行全中国,一直到达祖国西南打箭炉(今今四川康定)的报道。他从这些事中得到启示,也想进行一次旅行,借以接触更多的实际,熟悉社会,了解工农及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学些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同时,通过旅行,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九一七年七月,学校放暑假了,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

  毛泽东也回韶山看望双亲,但他很快就返回长沙,邀请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老同学萧子升,利用暑假这段时间,一同到农村作调查。

  一个晴朗的早晨,毛泽东来到楚怡学校。他穿着一件白色旧上衣,带着一把旧雨伞和一个布包,布包里有一套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他和萧子升从楚怡出发,过湘江后,换上草鞋,踏上了去宁乡的石板路。

这次“长途旅行”,他们有意识地不带一文钱,而采用“游学”的办法。“游学”,本来是旧社会某些知识分子,用以寻师求学的一种方法,但是也有一些潦倒落魄的文人,没有出路,又不愿从事生产劳动,于是就以“游学”为名,到处流浪,靠给人家写字作对联糊口,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行乞行为。毛泽东给这种旧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运用它来进行农村调查,既新鲜,又很有意义。一路上遇到学校、商店、庙宇等,他们就写一副对联送去,人家给几个钱,就用来作为路上的费用。萧子升爱面子,只写不送。毛泽东则利用送对联的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调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情、风俗等情况,从中了解社会世态,熟悉风土习俗,获得新的知识。

  七月的农村,骄阳似火,气候炎热。毛泽东走在农村的小路上,满目田野风光,心里只觉得既舒畅,又亲切。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和贫苦农民拉家常,或者一起劳动。开始时,农民们觉得很奇怪:看他的装束,不象当地的农民,听他谈吐,又丝毫不象旧日的“游学”先生。毛泽东那土生土长的农民语言,那温和平易的态度,那关心体贴农民疾苦的思想感情,很快就取得了贫苦农民的信赖。农民们对这两个远道而来的青年人非常喜爱,留他们吃饭,让他们住宿,打开长年压抑着的心扉,向他们倾吐苦水,诉说不平。

  一天,毛泽东和萧子升来到宁乡杓子冲访问友人何叔衡,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经何叔衡介绍,毛泽东到了一个农民的家里。夜,已经很深了,他还和那位农民围坐在一盏清淡的桐油灯下,促膝谈心。主人以忧郁的心情告诉毛泽东,他作贩田(即佃出),交的“三七租”,不分白天黑夜卖力气,种出的谷子,七成交给了东家,自己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毛泽东听了这些诉说,英俊坚毅的脸上,充满着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和对地主的极大愤慨。

  毛泽东来到宋家潭,在一所茅屋里,同一位老农和一位青年农民谈话。这两个农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是当地受苦很深的两户佃农。毛泽东从他们眼前的生活,问到他们所受的痛苦:你们种谁的田?种了多少田?每年收多少谷?交了多少租?家里有多少人?生活怎么过法?东家的态度怎样?毛泽东的话。句句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两个农民先后诉说了自己苦难的家史和东家的狠毒,详细地回答了毛泽东提出的问题。毛泽东从这样的调查中,得到了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感性认识。

  在何家住了两晚,毛泽东和萧子升又继续上路了。临行时,何家好意地送钱给他们做路费,他们坚持不要。此后,毛泽东决意不再去拜访同学和朋友,因为不愿意再受到象何家那样优厚的待遇。在他看来,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

  他们向着沩山走去。途中经过一座不知名的山,山坡上有棵古老的松树,两人在树下睡了一觉,起来又走。走了一段,发现路旁有户人家,看家的是个老头,他们就进屋去与老人拉家常。那个老人姓王,曾经在县衙里当过门房,以为他们是要饭的,问他们为什么出来要饭?毛泽东说,我们想旅行,想看看农村的情况,又没有钱,只好“游学”。老人说:要饭的人并不坏,他们往往是最正直、最老实的。只有那些当官的最不正直,我在衙门里当门房时看到,谁想打赢官司,就得送钱给县官,谁给的钱多,县官就帮谁说话。这就叫做“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毛泽东听后愤怒地说,这是什么世道!对衙门官吏的恨,加深着他对人民的爱,面对人民的爱,又加深着他对官吏的恨。爱与恨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告别老人后,他还在愤懑地想着这世上不公平的事情。




不久,沩山隐约出现在面前,沩山曾是佛教史上的名山,山上有个很大的佛寺;里面住着很多和尚。毛泽东想了解佛教和佛教徒的生活,于是上了山。在佛寺里,他们听了方丈对于佛经的讲解,了解了佛教徒的生活,还和方丈讨论了老子、庄子的经典。

  接着,他们不顾酷暑,跋山涉水,来到了安化。在安化县城参观了紫云山、东华阁、培英堂、孔庙、北宝塔等名胜古迹,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在宝塔上挥笔题词,洢水拖兰,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

  在调查途中,他们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有时候口渴了,就在路旁喝几捧凉水,走累了,就到塘里洗洗澡,有时走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就在野外露宿。一次,他们沿着一条大河走去,河床很宽,但河水小。晚上,月亮出来了,照着他们的身影,乍看起来,好像有四个人在沙堤上行走、他们决定在沙滩上睡觉。大自然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们风趣地说:沙滩是床,蓝天是帐,月亮当灯,星星作伴。毛泽东还指着岸边一棵老树说,这就是我们的衣柜。说着,顺手把布包、雨伞挂在树枝上。睡觉没有枕头,他们又找了两块石头,石头太高,就把一半埋在沙地里。就这样,他们欣赏着山乡夏夜的自然风光,舒舒服服地入睡了。

  向社会实践学习的强烈欲望,和自觉寻找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驱使他们不断向前。接着,毛泽东同又调查了益阳、沅江两县的情况。在沅江时,正值湖区涨水,道路被淹,与外面的交通也断了。眼看暑假即将过去,他们便乘船返回长沙。

  历时一个多月的农村调查,足迹遍及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的许多地方,行程达九百余里。在调查过程中,他们每天都接触一些新问题,获得一些新知识。回长沙的路上,当他们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时,毛泽东深有体会地说,这次调查,使我们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对农村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锻炼了克服困难的能力,知道了困难不是不可以战胜的。我们的目的完全达到了。

  这年冬天,毛泽东同又到浏阳县文家市铁炉冲一带去作调查。他住在友人陈绍休家里,广泛了解了这一带农村的情况,向农民宣传了反对封建、反对迷信的革命道理。他没有一点架子,和农民们一起挑水、种菜。针对这里有的农民没有栽果树的习惯,毛泽东指着山上的果树说:前辈人不栽树,你们哪有果子吃,他还亲手栽了几棵板栗树,并且意味深长地说;前人种树,后人吃果。附近的农民知道铁炉冲来了个很好的“毛先生”,都高兴地来找他谈心。每天晚上,陈绍休家里挤满了贫苦的农民。在这普通的农舍里,毛泽东听到了贫苦农民的呼声。

  通过调查,毛泽东进一步熟悉了社会,了解了农民。他感到“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应该用真理去教育群众,“变换全国之思想”,以便改造社会。因此,他在继续关心农民问题的同时,又不断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启发他们的觉悟。

  第一师范附近,有铜元局、黑铅炼厂、电灯公司等工厂,聚居着很多工人、人力车夫、蔬菜小贩和其他劳动者。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没有机会受教育,绝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毛泽东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觉得应该赶快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一九一七年下学期,毛泽东担任第一师范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他以课余的主要精力,满腔热情地主办了一个工人夜学。夜学设在第一师范附近的国民学校内。关于夜学艰巨而光荣的经历,毛泽东精心办学的辛勤劳动,在当时的《夜学日志》和一九一八年编纂的《一师校志》里,都留下了珍贵的记载。

  那是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天,毛泽东召集学友会负责人开会,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在会上,毛泽东倡议主办工人夜学,并提出了四条理由:(一)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二)欧美社会普及教育很有成效,我国国民虽然境遇不同,但人人应有受教育的机会;(三)可作为师范三、四年级学生实习的场所;(四)可借以打破社会与学校鸿沟分明、相隔相疑的局面。他认为,“现时学校大弊,在与社会打成两橛,犹鸿沟之分东西。一入学校,俯视社会犹如登天;社会之于学校,亦视为一种神圣不可捉摸之物”。而通过办工人夜学,能加强学生与工农群众的联系。毛泽东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即将来要作到“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他在上面讲到的“大多数失学之国民”,主要是指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广大工农群众。如果说,他在一九一五年读《明耻篇》写“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时候,还认为拯救国家主要是依靠青年学生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认识到工农群众是社会的中坚了。

  毛泽东的提议,获得了学友会全体负责人的一致赞同。

  主办工人夜学的倡议通过后,学友会立即采取行动,写了招生广告,张贴在来往行人最多的街道上,并函托警察分发。这个广告,通篇洋溢着真挚、深厚的阶级感情,用具体生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出了工人们的心里话:

  “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什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这个夜学专为列位工人设的,从礼拜一起至礼拜五止,每夜上课两点钟,教的是写信、算帐,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若是要来求学的,就赶快于一礼拜内到师范的号房报名。列位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做?无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个个写得算得。列位何不早来报个名,大家来听听讲。有说时势不好,恐怕犯了戒严的命令,此事我们可以担保,上学以后,每人发听讲牌一块,遇有军警查问,说是师范夜学学生就无妨了。若有为难之处,我替你做保,此层只管放心的。快快来报名,莫再担搁,”

  可是,广告贴出后,报名的寥寥无几。学友会又将招生广告用大张纸书写,张贴在显要处。-但报名的仍然不多,前后两次仅有九人报名。这个意外的情况,使大家感到很诧异。毛泽东召集有关的同学分析原因,认为:第一,工人夜学不要钱,请工人来读书,这是个新鲜事,不容易使人们相信;其次,仅仅把广告张贴在街上,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第三,要警察分发广告也不妥,他们是否分发已属疑问,即算发了,警察代表官厅,人民望而生畏,反而增添了疑惧。总之,不是工人不愿上学,而是对夜学不了解。原因找到之后,毛泽东组织一批同学,带着广告,深入到工人宿舍区和车间,边发边宣传,当面向工人解释广告内容,大受群众的欢迎。从铜元局周围,铁路两旁,到洪恩寺一带,左自大椿桥,右至社坛岭、天鹅塘等地,一共发了六百多张。广告像春风一样,吹暖了工人的心,他们奔走相告,都说:

  “读夜书去!”不到三日,报名的达到一百零二人。两天以后,又增至一百二十余人,经过毛泽东的精心筹备,工人夜学开学了!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九日晚,第一师范旁边的国民学校教室里,灯光明亮,气象一新。工人们兴高采烈地涌来,毛泽东和夜校教职员们亲切地把一批批衣衫褴褛的工人领进教室。为着教学的方便,夜校对工人的文化水平进行了摸底测验。测验的结果,有的能写清全部测验内容,有的能写出所住街道名称和自己的名字,有的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试卷评定后,毛泽东按照工人的文化程度分为甲乙两班,以便分班上课。接着,举行开学仪式。在开学仪式上,毛泽东带着喜悦的心情走上讲台,亲切地说:今夜开学了,分了班,你们就是这夜学的学生了,再过两天,到下礼拜一便要上课。接着,将《上课说明书》逐条逐句地向工人们详细解释:“每次上课,衣服听便,不必求好”,每周上课三晚,每晚两点钟,七点起九点止;“每次上课须带笔墨”,“每人发听讲券一张”;……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感到格外亲切。

  他们从阴暗的车间,来到这通明透亮的教室,就像由冰封雪冻的冬季,来到了温暖明媚的春天!

  根据工人的需要,夜学课程有国文、算术和常识三门。国文内容分认字、写字、短文、便条和写信,算术以珠算为主,稍加笔算,常识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物理等等。所有课程,都由夜学教员结合实际自编讲义。毛泽东讲授历史课,向工人们讲述“历代之大势及近年关系最巨之事迹”,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反动统治的罪行,歌颂劳动人民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以培养工人“历史的观念及爱国心”,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

  为了使工人学习得更好,毛泽东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工人谈心,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旧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员“灌”,学生“吞”,教员贪多,学生“嚼不烂”,一方照本宣科,一方死记呆背。毛泽东不满意这种方法,他比较注意采用启发式,工人们最爱听他讲课。他也很关心其他教员的教学,总是团结他们一道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讲授水平。经过几天的实践,他在《夜学日志》上进行了初步的小结:“实验三日矣,觉国文似太多太深。太多宜减其分量,太深宣改用通俗语(介乎白话与文言之间)。常识分量亦嫌太多(指文字),宜少用文字,其讲义宜用白话,简单几句标明,初不发给,单用精神演讲。将终,取讲义略读一遍足矣。本日历史即改用此法,觉活泼得多。”有一天,毛泽东听物理课教学,发现教员讲的过于枯燥,工人听不懂,大都低头闷坐,情绪低落。他感到,长此下去,不仅教员白费力:而且很可能由此使工人们感到厌倦,产生退学的思想。为了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也帮助教员改进方法,课毕,毛泽东告诉工人们:

  物理一科,极有趣味,方才所讲,只是开始。将来如电灯之所以能发亮,轮船火车之所以能奔跑,其中的道理都要讲给大家听。

  这些通俗易懂、循循善诱的话语,不仅引起了工人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对那位教员改进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教员们都认为:“此亦足以引起追求的兴味,其法大可采也。”

  “毛先生是我们的贴心人,”这是工人们异口同声的心里话。




的确,毛泽东对工人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许多细枝末节都想到了。课前,他常和一师的厨工一道,为夜学准备茶水,课间,找工人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雨天,就告诉大家:“雨具自置椅下看管”,发现教室灯光不足,就及时在《夜学日志》上注明,“教室洋油灯四盏,有二盏不明,灯在四角,中间颇暗,应添一盏”;课毕,则细心地布置作业。有一次,他告诉工人们:“今后有未带笔墨的,下次要带来。学习纸带回去写好,下次带来定甲乙记分。”

  当夜深人静、万籁无声的时候,他还在总结教学经验,填写《夜学日志》。毛泽东同对工人的关怀体贴,如同春雨一般,一点点,一滴滴,滋润着工人们的心田。

  毛泽东善于以自己的热情,鼓励周围的人们,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大家工作。尽管当时反动军阀傅良佐和谭浩明的军队,出入长沙,时局很不稳定,晚上经常戒严,给工人上学造成很大困难,但是,工人们仍然坚持学习,教员们继续坚持上课。一九一八年上学期,夜学继续开办。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推动其他学校也办工人夜学,毛泽东还向湖南《通俗教育报》投稿,详细介绍主办工人夜学的情况和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毛泽东对工人有了初步了解,同他们建立了真挚的感情,也取得了联系工人的一些经验。同时,把彻底改造旧社会的革命火种,撒到了工农群众这个“社会中坚”的浩荡队伍之中!

  (来源:《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激流网整理录入,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以看到我最近的文章。

我的文章

下面是美国打击华为事件后我写的系列文章

恶魔在神助攻华为登顶世界顶级公司!

我们该怎样学习一战封神的任正非、华为?

川普以举国之力搞华为是他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妙招吗?

脱裤子放屁是联想的联想吗?

任正非正经的作答和凤姐、方舟子无底线的炒作告诉我们什么?

面对着美国的软硬件封杀,华为、中国该如何作为呢?

三根搅屎棍一起上,华为,你真强

以下是前段时间的文章。

未来100年的中国会是怎样的一个中国

漂亮!为蔡英文叫好!你的这个行动对大陆太给力了

这角色真的太厉害了

毛粒子带给我们的思考

去腾云驾雾过上神仙日子

在从未有过的大变局中我们如何应对

饥饿的巨兽在决斗?中国龙当勇!

到了中国人建新群解决世界问题的时候了

这个世界最厉害的创新大师

有了毛主席,他们才这样的神奇

世界性的大收缩已经形成并主导到了发展形势了

凶猛的动物为什么就乖巧听话、野性不发展呢?

累累的触底反弹让我们见识中华文化之强

我们该如何面对点石成金的知识和知识分子?

点击下面的链接可以看到我在公众号发表的文章。

我的文章

我的《张口说世界》系列文章

下面是我在“共产主义之家”公众号上推荐的网络好文章,打开可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

有关中国文字和文化的网络美文

网络美文

非常好的知识

美丽的植物

中国文化的魅力

可爱的动物

大千世界

欢迎关注“共产主义之家”公众号,探索实践“以民为本”的网络空间共同体,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实现全体网友,包括企事业、政府机构的资讯与服务共享,利益与价值共赢。

——以上图文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所有——

点赞广告,分享好文;世界因分享而美丽,因共享而共赢

共商 · 共建 · 共享 · 共赢

全世界网友联合起来 我们是天下的主人

苹果手机和隐身打赏请识别下面的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