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玩”音乐的阿那亚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音乐,是自“孤独图书馆”以后,阿那亚在品牌与内容上,面对年轻世代的新沟通方式。


-《“玩”音乐的阿那亚》

SENSE CITY VOL.53


/


你还记得,你是怎么认识阿那亚的吗?


绝大多数人的印象,毫无疑问,来自于那个最孤独的图书馆。在漫长平静的“北方之海”上,一座路易斯康式的光之建筑,嵌入广阔的天空与海面,成为了阿那亚最深入人心的城市封面。


这个仅300万成本的“网红建筑”,造就了近亿次的播放量与传播度,人们记住了这个画面与审美意象,也明确了阿那亚最核心的价值观,谓之“静谧”,“人生可以更美”。从那以后,阿那亚几乎所有出街的内容,从空间、视觉以及文字,社群活动,都深深的刻上了这样的价值观烙印,叙事完整,让人一遍遍的重温这个故事,进而相信这个故事,向往这里。



但在如今,如果你去问一个更年轻的“Z世代”,什么是阿那亚?他或许没法和你聊什么图书馆,但很可能会和你聊聊阿那亚的音乐节。


01

“玩”音乐并不复杂

但重要的是能玩进去


要说在音乐这个赛道上,能玩到像阿那亚这样,不仅仅是从营销与社群出发,更能玩出专业场地、音乐项目,一个“独立音乐公司”的地产楼盘,在国内近乎仅此一家。


为此,简单回顾了下阿那亚在2016年最早“玩”音乐的状态。



是的,翻开那些年阿那亚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推送,能比较明显的感觉到,音乐在此时对于阿那亚而言更像一种“工具”,为整体的阿那亚品牌调性服务,为社群的多元文化表达服务。对于音乐内容的阐释还比较停留在形式和相关艺术家,课程的表达上,各类音乐活动也显得比较碎片,缺乏内在关联。


但到了2017-18年时,阿那亚的音乐“玩法”开始初现端倪。



首先来自于对音乐内容选择的深入。渐渐脱离开简单的,碎片的,纯活动和课程式的音乐存在,而开始选择更有话题,有深度的内容,即便站在音乐专业的角度看,也足够有吸引力。


阿那亚以古典音乐为开始,向爵士、电影原声等流派开始前进,并去邀请一些在音乐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流行乐团,加入各种更年轻化的嘻哈、电音和实验音乐内容,并积极尝试融合各类音乐风格的跨界现场。



而在专业场地运营的角度,阿那亚在18年也拥有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空间:DDC(黄昏黎明俱乐部)和车库排练室,并且这两个空间都在地下,在真正的“车库”里,还原出LIVEHOUSE这个概念在日本起源时的精髓。



而到了今天,阿那亚可供演出的专业场地,有了独立的音乐厅和大剧院。配合着已有的孤独图书馆、教堂、艺术中心,阿那亚基本拥有了最全面的音乐展演场地组合。


但阿那亚最独特的舞台,始终是那片海滩。



古典音乐的深邃与平静的大海本身,便可以相互滋养,互为映射。而在夜晚时,海边的音乐节更像树立在远离都市的大的尽头,不用担心吵闹也不用担心该如何回家,反而会玩的更加尽兴。


可以说,图书馆、教堂与美术馆让这片海滩边有了文艺的背景板,那么频繁发生在这里的音乐活动,则真正的注入了文艺内容,让海滩的欢乐永不落幕。



可是仅仅有专业且独特的场地就够了吗?还需要做真正的音乐内容运营。或许这件事对开发商来说过于跨界,过于严苛,但阿那亚确实做到了。


02

从做活动

到玩出一家音乐公司


这里,免不了Diss一波传统地产营销逻辑。


面对音乐活动,基本上99%的地产还停留在营销道具思维与采购思维层面,对于内容本身,则是觉得什么火来什么,或者是公关公司推过来什么就吃什么,基本没有对于音乐内容的判断力。


这不怪地产营销人。跨界本身是很难的事,谁都不是全知全能,但这种玩法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却难以估量。音乐产业本身是缺乏资本支持的行业,可惜了这部分的地产营销资源,有些钱明明能砸出个音乐厂牌,但却添油战术一般消耗在碎片化的演出里。


不过碎片化,确实是一个必然阶段,对于早期的阿那亚也不例外,同样是来什么接什么,缺乏章法。


但慢慢的,就发生了改变。


DDC周末live、车库驻留计划、森之旅人音乐季、日落音乐节、“小草莓”音乐节、”霹雳派对”、Bluenote“爵士与海大师系列”现场,“招待on the leave”电子音乐节......一个个项目的呈现,代表着阿那亚从来没停止过对音乐“玩法”的发现。



改变从DDC开始。这是一个真正“专业人做专业事”的Livehouse空间,幸好没有沦为地产的配套,一直以做好一个地下音乐场景为内核,有专业团队运营,专业灯光设备和专业乐器支持。


同时一旁的车库排练室也开始了自己的“音乐驻留计划”,开放给乐队使用,这对于需要找一个远离北京喧嚣,专心排练的乐队来说确实足够匹配。



当Livehouse和各种乐队演出的资源聚集到一个程度,则需要一个真正的音乐节来进行支持。作为阿那亚自己举办的音乐节,已经做到了完全的“去营销化”甚至是“去合作化”,真正像一个独立、完整“aranya live”存在。它所选择的乐队有来自“乐队的夏天”的,也有地域型,“老炮”型,从80后能一直吃到95后全覆盖,让所有人都有熟面孔可以看。


请注意里面的联合主办:“aranya music” 开始出现。这代表着阿那亚所做内容以及深入到自有厂牌,音乐艺人经纪,和音乐展演运营等方面,从一个典型的“花钱”部门,开始逐渐向一个“产出”部门而转变。


这是对的,毕竟在音乐产业这个领域里,上游的艺人、内容为王,越往后端就会越被动,越烧钱。


当然在相对大众化的流行、摇滚音乐以外,阿那亚也没忘记照顾“Z世代”与听古典的“老年人”。



在相隔几个月的时间里,阿那亚带来了充满先锋实验气质的“招待所”,让大家在海边蹦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古典音乐爱好者必然被触动的“海上钢琴师”Ennio Morricone,一会“亚”,一会还要“端着”,代表着阿那亚的多元。


而最值得期待的,也将是阿那亚“玩”音乐的年终代表作:“阿那亚新年派对”



据介绍,这将是一个融合乐队表演、电音现场、新媒体艺术装置,沉浸式现场等等表现形式的大型展演。不过吸引我的并不是那些海报,而是做的很好看的活动衍生品。


衍生品真的很重要,它见证者此时此刻的愉悦。它让我想到大阪街头的LIVEHOUSE演出散去,乐迷们依然在不断挥舞的头巾,原汁原味的演出氛围就是如此。



03

当盖房子的开发商

开始下场“做内容”


一个小问题:开发商真的需要“做内容”吗?


我们都明白,开发商是卖房子的,当然后来有更高级一些的说法,卖“生活方式”,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果大多数开发商对此的处理方式,还是仅仅将房子修得更漂亮,园林修的更大气一些。


但这其实和美好生活没太大关系。因为房子本身只是生活的开始,若想感受美好,从硬件上是来自于装修的足够好的空间,但从软件上来说,是来自于内容所带来的场景感知。


二者的区别在于什么?仅仅是基于物质满足和审美满足的空间,终究会陷入一场上不封顶的“军备竞赛”:总有人比你更能下血本,总有人能找到更好的设计师。


而做内容则不然,内容不仅仅为空间赋予无形的“场景力”,为空间赋予意义,还能带来穿越时空的关注度,带来相同价值取向的客户和社群。由内容所挖出的品牌价值护城河,远比有形的“硬件”,更加难以取代,难以复制。


做音乐,无疑是做内容里最有感染力的一种。



音乐一直都是一种最“民主”的语言,可以穿越国界、时空、地域、甚至是贫富教育,直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因此被品牌所追捧。


而在阿那亚,音乐不仅在为“人生可以更美”提供注脚和阐释,它其实也在为阿那亚那些富有精神体验的仪式感建筑赋予意义,也找见了一种和更年轻世代的沟通方式。


就算没法在图书馆与美术馆里,但一定能看到Z世代们不顾千里,打着“飞的”,来这片最文艺的”北方之海“参加音乐节。


如同当初那些打着“飞的”,来寻找孤独图书馆的人一般。



       

EDITOR 主编    佐夫Zoff & Kliy Chen

WRITER 撰文    佐夫Zoff

VISION 视觉    来源自阿那亚官方公号


   CONTACTS 联系我们

EDITOR 主编微信         zoffwalke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