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商业的“烟火气”?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什么是商业的“烟火气”?


作为商业“玄学”的一种,“烟火气”这个词,和“温度”,“烟火”,“体感”等诸多形容词往往相伴出现,成为描述商业气氛好,人气满满的定语,常见在各种商业营销推广用语,或是各类设计的说明文档,再或某些商业定位与报告中的定性分析,当然更少不了挂在各种领导的口头上,可见这些词的受欢迎程度。


那你怎么看这种词?是觉得这些是商业地产的口水话而已,还是觉得它确有其事?开始的时候我也觉得这是黑话,烟火气嘛,熙熙攘攘,无非人多就有了烟火气,或者说摆摆地摊做做市集,搞个所谓仿古街区,都能让一个区域充满“烟火气”。


但后来发现,“烟火气”没那么简单。



有位老牌港资的小伙伴告诉我,他们在构建商业氛围时,很重视一个词,叫做“Déjà vu”(法语,意为即视感)。


“Déjà vu”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过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依据人们多数忆述,是先于梦境中见过某景象,但并不以为意,是真正到了景象该处时,便会对陌生的环境突然浮现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简单说,就是某个场景让你又陌生又熟悉,或许是新瓶旧酒或者旧瓶新酒,但总之一点,它绝不会让你感到太违和,不舒服。


说到这个概念,我满脑子想到的是成都远洋太古里,是宽窄巷子和上海新天地,是九眼桥和玉林,当然还有一大堆的旅游古镇。它们都很有“Déjà vu”,虽然表现的品质有区别,但你真的会感到很陌生,是天外来物吗?其实不会。当然这些项目的人气都很好,都是在大家内心深处愿意去逛,去见朋友陪家人的地方。


转念一想,“Déjà vu”不就是换了个说法,是舶来的“烟火气”?



我想去定性的理解“烟火气”。


我发现几个点,被描述为有强烈“烟火气”的场景,大多数来自于街区,特别是那种有生活气息,或者古色古香的街道。而其中基本绿植环绕,有人在其中谈笑游逛,或是吃饭;招牌鳞次栉比,产品密集丰富,灯光星星点点。


这是我们在描述烟火气时,常常伴随着的场景,你会发现一点,这些要素,其实都不新鲜。甚至这些都是商业地产,这个蔓延数千年行业从一开始就拥有的属性。唐朝长安的“市”,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从文字和绘画的描述里你都能感觉到“烟火气”满满。


这也让我怀疑,“烟火气”是不是潜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种意识?是不是我们生来就会有的一种条件反射?


所以我首先会认为,“烟火气”就是一种熟悉感。



这种“熟悉感”,在潜意识里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


换言之,这种熟悉感,更像一种对安全感的找寻。大多数商业所解决的需求,无非会一直围绕着生活所需,围绕着家人朋友之间的娱乐社交,满足猎奇消费的,无非会围绕着旅游与奢侈消费,难以成为真正的日常。


那这个时候,熟悉感,安全感自然会很重要。即便想去尝试一些不同,也依然会在一个“熟悉感”的支撑下去尝试。这就像形形色色购物中心门口的星巴克,优衣库,麦当劳和屈臣氏。有的时候商场需要它,也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满足,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个“熟悉感”的坐标,让消费者不会太手足无措,不敢进入消费。


烟火气,也就是在搭设这样的“熟悉感”。或许你不了解品牌,不了解具体的产品定位,但这种烟火气所带来的“隐性认知”,在左右着消费者的内心决策,不断的减缓他的心理成本,从而最终决定。而那些“烟火气”的场景搭建,包括灯光、绿植、氛围,都是构建熟悉感的重要道具,让人放下担心与提防,留下来消费。



同样,从当代都市人的角度来看,烟火气其实也是一种“都市情绪”。


“烟火气”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它是一种缓冲的情绪,是一种释放和平静、治愈的情绪。


特别是对于当下城市里的“打工人”、“工具人”与“社畜”,“烟火气”的商业场景,就是一种释放和自我疗愈。折腾了一天,一周,一个月,集中的精力需要平静。这时,有什么能比星星点点的灯光、咖啡饭菜酒水的味道,绿植簇拥更能治愈人心的?


这样的情绪,有关“都市人的治愈”,它可以让人相互注视,互为景观,感到丰盈不孤独;它也有关“都市人的关怀”,给你自由和轻松,而非权力与仪式的压迫感;当然它也有关“都市人的欲望”,深夜里的火光灯光,本身就在引发着无尽的探索欲求。


要说几个最理想的“都市情绪”的烟火气,那是Bryant Park,是代官山的茑屋书店,是银座和六本木的无数居酒屋,是成都太古里的苹果的门口。这些都市“烟火气”场景,都能让人抽离出日常,重新感知到欢乐与温情。这些有烟火气的城市商业,几乎都不差。人气摆在那,商气自然也摆在那,让商业更有信心。


那么该如何构建这种都市“烟火气”?该如何构建这种“熟悉感”与“都市情绪”?这里不想扯所谓方法论,来看看发生在成都的几个新场景,新案例,看过之后,或许你自有判断。


它们是麓湖的岛集,万象城的夜景,以及港汇天地的景观。



聊一下麓湖的岛集。


麓湖一直以来给外界的刻板印象,依然会受到“豪宅”,“别墅”这种高大上字眼的影响。


虽然这种认知会让大家仰望,推崇,将其作为成都地产界的一张形象名片,成为身份与品味、圈层的象征。但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心理成本,让大多数人感觉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而岛集,无疑用”烟火气“改善了这种认知,让这里显得更加包容与轻松。


岛集,发生在麓湖天府美食岛的一截尺度适宜的湖湾处,众多小铺由着弯曲的小径展开,遇上好天气,配合着亲水的湖岸,白色的帐篷密布层次丰富,便造就了这属于麓湖,独一无二的“烟火味”湖岛自然场景。


让貌似高冷遥远的“豪宅区”,有了美好、放松和的一种氛围,画像与回忆。



其次是万象城,它用“烟火气”的灯光软化了平日“高冷”的商业界面。


当万象城二期呈现时,它与一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围合空间,也自然形成了一个宽阔独立的城市广场,以及丰富的公共景观与休憩场所。


白天的万象城,或许因为广场的尺度过大,显得略有些“生硬”。但进入夜晚时,当所有建筑灯光、装置灯光亮起,所有临街商铺的内透灯光点亮时,它又充满了温暖和烟火气息。



这离不开层次丰富的灯光景观营造。身在其中,在冷暖交织,蓝黄分明的泛光包裹着你时,它像塑造了一个城市梦境,像坠入梵高的星夜。


这对万象城夜晚的游逛感,对临路的商家来说,氛围与人气的提升确实明显。



港汇天地,这个成都天府五街上的新项目也同样值得一提。


虽然还未正式开业,众多商家在打围,但仅凭着一些流传出的照片和内部绿植景观,港汇天地就已经得到了不少的人气。


这里有典型曼谷式的绿植景观。一百多种绿色植被,层次分明的水景,港汇天地活生生在内部广场的动线上营造出了一个好玩的公园。


当然最让我震撼的,是里面种的几棵树。和一般商业的“牙签树”不同的是,这几棵树似乎上来都是“参天大树”,马上就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依赖感,想停在树下,而整个广场的气氛也被这几棵树所“软化”,虽然是个新项目,却能感到些岁月的沉淀。



总结下来,“烟火气”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只不过是一种更加感性的工具,直指消费心智。


它缓解着普遍焦虑的都市氛围,给消费者塑造出一个摸得着的“诗与远方”;也在为新项目提供着熟悉感和安全感,让场子显得不冷,更加热闹非凡,营造人气的氛围景观。


而在一些项目,“烟火气”也在调和着项目自身的高端和商务气质。让这些项目更加亲民,平易近人,成为更多人都可以来消费体验的场所。


当然最重要的是,它在减少消费者的心理成本,制造吸引制造流量,有了流量以后,向营业额的转化才有了基础。


不管是大到一个商圈,一个购物中心,或是小到一家小店,除非你服务的是一小撮固定客群,否则你几乎都离不开对“烟火气”的场景创造。


怎么创造,你想好了吗?



       

EDITOR 主编   佐夫Zoff

WRITER 撰文   佐夫Zoff

VISION 视觉   来源自网络


   CONTACTS 联系我们

EDITOR 主编微信         zoffwalke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