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谈华西坝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华西坝,是半年来我最关心的商业之一。


我不记得自己多少次来探班过华西坝。貌似全打围挡的时候来过一次,读本屋刚开的时候来过一次,临正式开街前来过一次,之后又和同行小伙伴来,带各种人来;许多次走在大学路的梧桐树下,和同行聊,和店主聊,当然也在这里和各位聊。



带这么多人来,并不是它做的比其他所有项目都“好”——或者说,我不愿用“好不好”这个传统说法来哦安段现在的商业。这里面太多主观,评判标尺模糊,更容易让我们陷入对立场的争论;毕竟每个商业项目,各自有各自的先天条件,有各自的使命与生态空间,关键在于是否“健康”,是否跑通了自己的逻辑,是否让多方都能受益?



而我对华西坝的关注,也没有来自对传统商业的评判角度。严格的讲,这里只有不到三千方的可租赁面积,加起来十几家品牌,放到一些传统购物中心连一般主力店店面积都不够,有些品牌也基本不会存在于所谓“主流”视线里。甚至于华西坝这种“城市更新”玩法本身,就会让很多人不理解:没多少可收租面积,折腾半天到底图什么?



但我确信,作为旁观者,我始终理解它的独特价值;不论是对商业地产行业的探索,对成都的商业深度,抑或是对更年轻的消费世代,它的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01

从商业街区开始聊起。


对上海这种城市来说,五一黄金周什么最热闹?你不要和我说迪士尼,也不要说什么外滩,这是地标更是目的地,就是对准旅游人群。


这次热闹的,不仅是这些“大项目”,而是留存在旧租界区的各种小巷,具体来说,就是安福路、愚园路、永康路、巨鹿路新乐路永嘉路衡山路...不管你说他们网红打卡也罢,被游客席卷了也罢,一个老奶奶阁楼阳台上的蝴蝶结,确确实实的成为了新的“打卡地标”。



的确那个场景蛮洗脑,还特别打眼,它让这栋小阳台小房子,和这条街道变得童话无比。而这些道路的人气爆棚,也让这些路上的小店或独立品牌“长势喜人”。我曾经随便访过几家,它们会认为自己既是“社区店”又是“网红店”,工作日为周边住户和上班族提供配套,而周末和节假日则成为了游客的打卡地,客群多样,消费时段也满,外地客本地客的营业额接近于各占一半,听上去是门不错的生意。


而你去约上海的小伙伴出来玩,尤其是创意行业,内容行业或更“新世代”的人,他们只会带你来这些街区;你能看到他们对这些小店会很熟,对老板熟,然后对特色的产品会更熟。


毫无疑问,这就是他们的“社交货币”,选择去怎样的小店喝咖啡吃饭,也如同穿衣一般,是自我生活态度的选择,有时又更是情绪的选择:它代表着你是自己人,可以在“有趣”的地方,更放松一点聊。



可真的别小看这种街道上的年轻生活方式,它早已成为主流,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场景“主战场”。以至于Prada,Gucci此类重奢品牌在做PR时,也开始跑到这些街道上,在咖啡馆里,在路旁,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可体验的“生活方式菜单”



大家都明白在哪里能抓到年轻人,在哪里能表达出更有感染力的生活提案,是的,就是在这样“有趣好玩”的街头,布满咖啡馆和小店的街头。


这种街头,它绝不能是刻意去旅游的,不是类似宽窄巷子南锣鼓巷这种每个城市都有的“特色街”,它一定要基于“社区”逻辑,要轻松要Chill,要没什么压力感,要有那么一群人愿意时不时坐在街边,喝着啤酒咖啡,游逛闲聊;


这种街道,上海有好几条,但成都有吗?


02

当目光转向成都。


作为新成都人,我自认为是个标准“蓉吹”,在外地张口就来成都的生活方式如何如何,而在这个故事线里对标最多的城市,就是上海。


这种观点并不是不自信,而是它真的很相似。都追求“洋气”,生活形态多样,都理解怎么去享受,上海兴业太古汇是“爱混敢嗲”,成都远洋太古里是“快耍慢活”,这是不是一种近似的气质?


但说真的,成都可没有哪条街道能和上海的这些街道能平齐。或许你和我说桐梓林玉林的一些小街巷,说泡桐树街镗钯街青莲上街,这些街道氛围是都还不错,但比起上海来还是差的远,实话是这样。


这也是为什么,当猛追湾城市更新开始,当望平街滨河的一段出现时,我会觉得很兴奋。因为它至少带来了一种可能: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一条街道,同样有年轻人,有旅游客专程来此打卡,闲逛,四处洋溢着“成都式”的年轻生活方式。



在它初步呈现以后,我也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推送,不吝赞美,也毫不留情指出问题。虽然有些事万科也无能为力,比如分散的业权,难以完整控制整个业态,一会一个小卖部怎么办。但有些点,比如零售业态太少,咖啡馆饮品类又太扎堆聚集,“网红店”命短的副作用开始出现,街道上的景观要素过于纷繁等等,确实需要慢慢调整改进。


尽管有不完美和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到今天,望平街的商气不仅自身成立,更延续到河对岸望福街和河边,这些地方长出了更多小店,比如One Plate,Ju,Pho越南粉等等,自发升级着这个年轻小商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猛追湾的城市更新或许称不上完美和成功,但基础逻辑已经走通,其余的则是一个提质提量的过程。



那么于此相对应的是,华西坝,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猛追湾更新2.0”版本,则无疑更加值得关注。


让我们把视角转回华西坝。


03

华西坝,“戴着镣铐来跳舞”。


优秀的商业地产人从来都是不畏艰难的。因为作为“重”资产,每个项目都会自带困局,比如区位上的,交通上的抑或是物业自身的问题,但只有这种“解难题”的过程,才更能凸显出商业地产人的真实能力。


同样的考验,华西坝城市更新的团队也在面对。



诚实的来说,华西坝虽然城市大区位好,毕竟一环内市中心,天府大道旁,紧邻华西医院和大学;但实际上华西坝城市更新所在的大学路,更像是一条“小快速路”本来就没什么商业氛围;且并未与任何商圈相连,同样需要目的性到达,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大家转成前往;更需要业态逻辑和生活方式完整,吃购玩能契合定位,且相互强关联消费,至少能完整的待一个下午。


这对于仅有几千平可租面积的华西坝而言,是充满挑战的,更别说这些物业的条件多种多样,处处“非标”,还有某些“不可抗”的复杂因素。可能唯独能借助的优势,无非大区位,大学路街道场景与周边的高校师生客群资源,和短期内要求并不高的KPI。


那万科是如何来解华西坝这道题的?



首先,填满这几千平对万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毕竟有先前猛追湾、天荟等项目的商户资源沉淀,而且其中不少都是些独立小店。但问题是到底该如何选择,如何排列组合这些小店?


在这个点上,我认为华西坝做的是出色的。不到3000平的租赁面积,就集结了独立书店、酒吧、中西主题餐吧,复古集合店、甜品店、Brunch、和咖啡空间、文创插画零售、日式面包店等等业态,不仅和周边知识氛围浓郁的社区生活相关,和年轻生活方式相关,也给这里带来了完整的旅游体验。


这是典型的虽然空间小,却保证了品类多样购物和体验丰富,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让每一家品牌在调性年轻的大方向下,玩出一个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并且能相互关联体验,没有重复;请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是吸取了猛追湾项目的经验。



这种“少而精而多样”的业态组合,意味着你在这里的生活方式有N多种打开方式,比如你想安静健康一点,完全可以看一下午书,然后对面吃个Brunch;也意味着你可以很文艺的,吃完甜品,然后去插画商店转转,再然后去No.2那个房子吃个精致的晚餐。一切看起来都比较合理协调,当然这也是统一招商运营的优势,而传统自发生长的街道业态虽然更加应和市场逻辑,但更容易缺乏业态间的协同互补,引发同品类竞争。


毕竟,你一下午最多喝两杯咖啡,喝到第三第四杯确实少见。要想逛起来,就必须要有业态功能上的差异,更要有场景上的丰富。



除却业态组合逻辑,也能看到万科在商户场景营造上的包容与创新。


“包容”绝对是做年轻主题商业的诀窍。你只有足够包容和理解年轻一代,足够克制主观色彩的控制欲望,你才能允许这里的场景丰富甚至于冲突,从而产生戏剧性的吸引力。


别的地方我没有看到过,但是万科在这不到三千平的华西坝城市更新里,基本包含了日式的“诧寂风”、“复古风”,有书卷气的“文艺风”,Brunch的“Y2K”风格和更为精致优雅的法系风格、二次元风格等等各种内容主题场景,同样在场景主题的角度上这里也没有重叠,而是各自特征鲜明,让每一家都有逛头。



而更具体的问到商户,才明白这种场景丰富的原因。除却招商团队在先前主题上的定位,这些商户也有足够的自主创作的能力,毕竟对于这些如“艺术家”一般有创作天赋的主理人而言,“自由”才是发挥它们创作能力的催化剂。


街区的这种“年轻场景”氛围,也促使一些传统的业态,和传统集团化品牌的品牌场景创新。比如华西坝的3克眼镜,这家眼睛店过去就是个传统社区眼镜店,然而来了华西坝,就变得同样好玩文艺有气质,传统的眼镜店只有需要是才会去,而这家眼镜店则又成为了一个好玩可逛的部分。



当然还有个问题,华西坝这些品牌到底是怎么搞来的?在如今品牌同质化这么严重的时代里,为什么华西坝能有这么多购物中心找不到的特色小品牌?


这或许是几种要素综合的结果。来自于猛追湾的商户资源,来自于团队和主理人圈子长期融入沟通得到的信任感,来源于适中的租金水平,或许也更有来自于这种梧桐树和街道场景的吸引力,甚至是来自于在传统商业中避之而不及的“异型空间”,而这些空间在独立品牌的面前反而成为了优势,因为这是一张“与众不同的白纸”,也有助于这些“创作爱好”十足的主理人,来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商业”,仅在此地呈现,仅在华西坝,仅有这里。


这些或许是华西坝创新策略的几个点,但总而言之,创新是需要“戴着镣铐”的。因为只有多重的限制性因素下,才能更强烈的催生创造力来破局,对商业地产,对具体到华西坝而言更是如此。


不知道华西坝如果有更大更宽裕的可租空间会做成什么样,但在目前的空间体量下,这已经呈现出了一种“精挑细选”、“小而精而多样”、如买手逻辑一般的品牌组合。


光凭这些点,在成都的商业地产行业里,就是不小的创举。


04

关于华西坝,“如何多挣点钱”?


一年多以来,自诩为“城市与商业的理想主义”,努力观察发觉商业创新的我,始终绕不开一个核心命题,就是“情怀与现实,创新与KPI”之间的平衡,而这或许也是摆在成都万科城市更新,摆在华西坝面前的一个问题。


小而美的独立小店,这些充满个人色彩的小品牌,确实吸引人,情怀或非标,但它们能够有怎样的运营生命力持续力和稳定性,以至于租金承受能力,往往需要打个问号。



也正因此,我始终对那种又有趣又“挣钱”的品牌充满兴趣,就比如在成都最近特别火的“霓虹跳舞俱乐部”。无疑这是个Club,本身就是个高利润生意,它不仅在做特色,它能火能吸引人的点在于,虽然主题略小众复古一些,但却兼顾了“在小众的基础上,为大众种草又拔草”的能力,DJ在放歌的时候突然会穿插一些经典老歌,让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共情,能让所有人都玩的尽兴,也因此大家都愿意来。


这就是成熟的商业模式(Club酒水收入)+种草式策展内容(怀旧DJ老歌)的闭环,内容来吸引人,而商业模式将人气转化为销售额,最终“又有趣又挣钱”。


话题回到华西坝。同样的问题抛给华西坝,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否有什么方式做到更可观的收益?


很明显租金不可能,这不是说租金不可能提上来,而是总体量有限,不到三千平的可租面积,租金即便翻倍也意义不大;而作为城市更新项目,资产不属于自己,资产价值上涨也与自己无关。


那或许有一种可能,就是过特色的商业定位和场景融合,将这条大学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展场”,不断塑造这里的“展场价值”,最终通过收特色的“街道场地费”,来实现高回报;毕竟场地费按天算,可是比租金来的贵多了。



越来越多的品牌做Event时,开始选择“重返街头”,因为“街头”即是日常,即是我们生活的承载,与我们的每一天都可以无缝对接。就像PRADA空降在武康路集雅Gathering咖啡馆的“玩法”一般,这种事情会更加常见,“街头”也会成为品牌传递生活方式,与人群对话更放松的公共场合,终于大家不用在会所里在酒店里端着参加越来越“油腻”的所谓品牌活动。


而华西坝,完全有可能去承接这种内容。作为少有的有完整商管控制的城市街道商业,它有能力去调动这些不同功能的商户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完整且有控制力的“街头展场”。你可以想象,假设一条街的品牌,景观,场景以至于运营都可以为一个品牌来搭设一个截然不同展览/Event,这对品牌PR而言有多大的吸引力?它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里面依然有太多的想象力。



不管是华西坝也好,或是猛追湾等等,万科的城市更新,或许是最不怕吸引不到新世代客群,以及年轻的旅游客。这很好理解,当他们在城里点开小红书,大众点评和各种攻略时,发现半数的店都开在了以上两个地方,自然不会不被吸引前来。


这即是独特品牌与内容场景,所带来的传播优势。


而华西坝,猛追湾要解决的问题或许与传统Mall完全相反,需要想如何搞定“Y世代”客群,让更有消费力,习惯于去购物中心的中产家庭客群来体验和买单?同样,如何能让传统的品牌心甘情愿的把Markerting费用花在这里,让传统租金收入为主的逻辑转变为场地与策划收入为主的逻辑?


这些有趣的点,都要去关注未来的华西坝,以及出现更多的“华西坝们”,看谁能最终实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