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实主义的花朵。 | 写给2022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很开心,又到了一年可以随便聊聊的时刻。


毫无疑问有太多人,太多同行和小伙伴在这一年都没有多好,有点“丧”,这种丧还不同于2020年那般彻底躺平,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以及在此起彼伏的疫情和行业变化中,被各种的焦虑和疲惫来回折磨着。


同样,从表面上看我也没好哪去。貌似在最不该离职的时间离职,在最不该离开的城市离开,顺带离开了一个旱涝保收的安稳平台,放弃刚装好的房子住进小单间,在北方的寒冬腊月里,逆流而上,重返北京。


虽然有点让人看不懂,实际上,我并不觉得这些有什么,也并不想为这样的行为赋予多少意义。只能说经历了与那么多与人与事的调配,会更加明白自己应该去追寻什么。尽管选择会有纠结,但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其实真实想法就已了然,剩下的只管去做。


北京对我而言并不陌生。整整十年前,同多少艺考生一样,住在西便门狭小的地下室,用冻僵的手练琴,但最终在向往的学校面前悻悻而归...不过现在看来也是幸事。还好当初没有考上,让我能果断放弃音乐转换赛道,也让我在十年以后用另一种状态回到北京,只不过相比过去,这一次带着更多的自知。


这自知,就是明白自己的有限,也能想象自己的无限。



所以,第一件想分享的事,即是对“自我的觉察”。


你如何理解“觉察”其实没有关系,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自知、认识自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看到真实的自己,可以直面过去所有的对与不对,但最重要的是看见自己的弱点,去认清楚自己的有限性。


这一点很难,难点不在于不了解自己,而是不了解真实客观的世界。你从事一个行业,你确信你是真的用心了解过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吗?你确信你对一件事情有系统性的逻辑判断吗?你是否知道,最优秀的团队如何做事,如何去推动一个项目的呈现?


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你认识的那一刻,才会明白自己真实的位置在哪里,以及自己该往何处去。同样的道理,踩盘很简单、拍照很容易、其实写一篇简简单单,爱惜羽毛,不沾半点脏水的评论也很简单,难事在于,你要有穿透性,能知道那么多遗憾的成因,以及如何去让它做的更好。


难在于你“躬身入局”,真正完成一个项目的能力。但要做到这些,无不是从真正认识自己开始的,理解自己的价值,你才知道该如何对价,在对价中,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多更快的转换,输出影响力、输出信任与专业,从而达成最终的目标。



这样的话,不仅仅是说给自己听,其实更是对这个行业的人的感触。


业地产,也许是对人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其实在最开始,我以为只是有专业度就可以,但没想到专业度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前提;事实是,干这行你必须每一面都是利刃,不仅仅是专业素养,逻辑通透,你要有表达力,能说能写。


在品牌的面前去组成策略,有逻辑的去释放高价值信息;在决策层面前,将所有的困难全盘托出同时找到决策层的信任点;在团队面前,又能一一去化解矛盾,让所有人都能放心,的确每件事情都显得那么不容易,但却都要去做。


但最不讲道理的是“举重若轻”,背负着这样的责任,却还要去懂得去玩、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感知到不同内容、不同品牌、不同场景之间的微妙差别,保持着一颗好奇开放的内心,不能被“自我”所禁锢,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但很遗憾的是,人是有限的,这是一种对商业人的理想状态,能把这些事情做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更不能指望在高周转时代诞生的无数项目总们。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去不停的抓重点,勤奋是必然,但光靠身体上的勤奋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要保持的,是“思维上的勤奋”,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这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依然是至关重要的话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商业也从来都不是玄学,如果看不懂,只能说明想的不够通透,不够清晰。一条街上同样的门面,为什么有人生意好有人生意差?同样是相同的盒子购物中心,为什么一家人流如织一家门可罗雀?这其中总有理由,但或许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些理由,它需要基于更多的洞察,尤其是,对于消费认知的洞察。


深度思考除却理解当下以外,其实还有件事显得更加重要,那就是去理解本质、理解趋势。这往往比速度要重要的多,因为看的远的人永远会比快的人更快,更从容,也更加有底气。


这也是为什么,从21年开始这里所有的文章都开始转向一些“元问题”:如何制造创新?如何理解新的客群?如何与新锐的品牌沟通?如何去创造项目的价值观与场所精神,去试图探索这些隐藏在无数个商业体背后,更加底层的逻辑。


而另外一个方向,就是不断的去探索那些充满实验和想象力的项目,尤其是那些小体量的城市更新案例,这些项目因为小,反而能给予主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因为他们的一次次试水市场,从市场的反应里我们有能去寻找出创新的真实价值。这些探索者值得被尊敬,少点偏见的用心感受,则是对这种价值的最佳使用。


同样,深度思考,也是我们去克制浮躁的一种方式。毕竟这是个太容易让人内心不安、焦虑和浮躁的一个行业,每周都有新项目开业,都有新品牌诞生,无数的信息与花火混杂着各种营销软文而来,稍不注意就会陷入进这种信息焦虑中。而克制的办法,依然是让思维勤奋,让这些眼花缭乱的信息来印证自己的预判,在信息爆炸中收获信息,而非焦虑。


不要做一个浮在表面上的人,不要被飘忽的概念混淆是非。深度思考是一个轴心,它让我们获得真实的认知、安全感与面对逆风局的勇气。



2022,想手捧一枝现实主义的花朵。


既然做这样的一个行业,我们就没法成为艺术家、设计师和诗人,主理人,我们注定会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要当商人,甚至在很多时候,要做“坏人”,在万般无奈中,做最现实也是最有推动力的那个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又怎么能让那些美好的人在这个平台上跳舞,把最棒的品牌、产品与内容在这里展示表达,让一个个商业空间、街区、盒子,成为这现实土壤上的花朵,造就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生活魅力。


而这个不挣钱的公号,就是保持着对这朵“花朵”的想象力。要不断的从当下去想象,商业地产能够表达的更美好的事物是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客群和品牌,可以突破我们的想象力,让大家义无反顾的去追寻,达成来自品牌、客群与业主方和城市的共赢?


所以,它也必须保持着自己的锐度,必须要有一点情怀和不切实际,在讲究资管逻辑的行业里,在这个充满理工直男气息的工作下,去能感性的理解内容本身,去思考一些关乎消费的情感价值。


感性城市,会继续“感性”下去。在商业地产项目之外,把视线更多的投向城市生活方式、投向品牌与他们的自我表达。



有位前辈留下的话,始终让我印象深刻,“这个行业没有永远的敌人,但一定有永远的朋友。”


这是一个无心插柳的公号,诞生在疫情隔离中的生活状态,它最开始的目的,仅仅是自娱自省,写写小作文,用输出来促进自己总结学习。我甚至不想称它是一个行业自媒体,更不是专业媒体,相比之下,他更像一个“上古时代”的个人博客,提供一些个人的视角和观点。


这个号所引起的一些波澜,一直是我始料未及的,越过城市和平台,它收获了不少共鸣。看着朋友圈的分享,后台的留言和暴涨的粉丝量,我也经常在问自己,大家为什么愿意看,愿意关注?


肯定不是因为所谓“专业”,也不因为文笔,在这两者之上,更好的人比比皆是;说到底,这个公号可能只是自然而然的,说出了许多同行小伙伴心里的真实想法,也贡献了不少迥异于传统思维的新鲜角度。


它聚合了一种价值认同:商业地产可以不那么套路和充满欺骗、做作、论资排辈,可以不那么油腻,商业可以很真诚,可以保持想象力,相信创新的价值,相信那些微妙的感性体验,承载那些创造力的弧光。它让我们穿越圈子、平台、时空和沟通的障碍而建立信任,三观相投。


而这种认同,才是这个公号最宝贵的财富。


谢谢你的关注。




如何能让“网红”商业“持久保鲜”?

“在地化”,是商业最大的顺势而为

没有ownership,就做不出好项目

传统商业的内卷,从放弃理解客群开始

请用价值观,来吸引未来的客群

聊聊商业的“场景光谱”

商业地产创新时代下,各职能何处去?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普通的REGULAR,“不普通”的REGULAR。

“好设计”到“好商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招商的尽头,是“三观一致”。

什么是商业的“烟火气”?

商业与地产,到底该如何@到Z世代?

是什么,在造就商业地产的场景创新?

...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写给2021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坐标北京,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