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海四合,一副解药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最近的北京,有两件事比较治愈。


我住在天坛附近,这个最冷的冬天让人深刻,但春天还是如约而至。风雪之后,你看着街角的公园,和一颗颗树挂满绿意,以及柳絮、阳光,你知道这座城市再把它最温柔的一面揭示出来,让我这种“蓉式北漂”,也让疫情中的无数焦虑情绪找到一点宽慰。


胡同里还是好玩的,不是吗。白猫爬上两侧的房檐,不看人,走着它自己的路;大宅子里的樱花树过于高大舒展,让你惦着脚尖向往,每一条胡同的四季风貌不同,而春天则给予它最有生机的样貌,这是一种治愈。


而第二件事,是那些活过来的街边店。冬天太冷有点凋敝,但暖和起来以后,大家开始打开门摆外摆,呈现出欢迎的姿态,复苏着你的心智和欲望。


走在东四北大街,在这条最“老北京”的街道界面上,你能看到有家店上面有四个大字:“你好东四”对着外面,这是一种北京式的公共语言,直白,有力,简单,但我更关心的是它背后的内容,这家名为“山海四合 by Jetlag Books”的新书店。


这家店就这么“长”在东四的街道里,门头低调平静,立面上没有什么表态,尊重街道风貌,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气质。你知道这是可贵的,毕竟是北京,是疫情里,还是书店,又不是传统意义的“网红”。


你会倾慕的同时,更会好奇。



关于书店,我有点烦两种老生常谈。


一是把“书店”抬的无限高级,无限沉重,动辄开始“人类知识的圣殿,避难所,文明火种”这种称谓。我从不否认书店的城市价值与文化意义,但事实上,把书店抬的越高越端着,其实心理成本就越大,与日常就会越遥远,反而会有点压抑我们进入书店的欲望,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圣人,不是天天都要接受精神洗礼。


另外,是把书店这门生意看的无限艰难。一说书店就说不挣钱,没人买书,算不过账,做公益等等,的确书店是很难,可在当下又有哪门实体生意不难,开不动的书店多,同时开不动的餐饮、零售、酒店更是数不清...

作为无数业态的一种,书店就真的无路可走吗?就没有做的更细分,玩法更多的可能性吗?


极度乐观又极度悲观,这种情绪才是书店行业的最大困局吧。还好,山海四合没有陷入这样的惯性,走在其中,你能感觉创始人们在用“日常之心”构建这个书店,让它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你去餐厅、去咖啡馆、甚至是去楼下的超市那么简单与频繁。


从山海四合的场景里,你能看到这种理念。首先它并没有很网红,让你马上就要拍照打卡,而是用巨大的落地窗和镜面不锈钢来浸入街道与公共空间,让书店内外的画面折叠在一起,创造都市幻境。


而走入其中,质感粗粝的墙面与不锈钢、亚克力的材料精致感形成了一种张力,再加上北方的阳光射入,所有的视线最终都会聚焦在书籍和货品的陈列。所以这是山海四合,它没有在场景装饰上太用力,没有去刻意营造宏大的“文化空间”,而是让那些被选择的书、杂志和产品成为策展的主角,用这种书本身的丰富性,来营造书店的场景灵魂。


所以,山海四合的核心回到了内容本身,也就是选品,选书,和里面的氛围与人、活动。


在里面逛了一圈,我最大的感触来自于它所营造的书店情绪。每个人都很安静的看书,但不同于传统书店那种图书馆式的搜寻翻阅,而是更像在买手店里,带着欲望和乐趣的去看每本书。


这种体验是不同的。在传统书店里迅速旋转的是“智识”,而在山海四合里,逛书店这个事突然就变得很性感,因为每本书从装帧设计、版式风格上,都有种审美和风格在里面,而不同风格的美被精心排列在一起,就促成了一种更加引人入胜的好奇心。


换句话说,过去逛完商场再逛书店的体验充满割裂,一下从俗人成为圣人,但从买手店到山海四合你就会觉得很契合,因为它有近似的消费心智和审美取向,这也让各种不同的时尚品牌、生活方式品牌进入到这家书店里毫不违和,极大的延展了这个“买手式书店”的可能性和包容性,也更贴近现在的消费者,给那些平时不不怎么逛书店的小伙伴,带来和书的种草时刻。


当然再具体一点,山海四合的选书,在目前有80%会聚焦在诗歌、画册,是那些又值得你看,收藏或者送礼、在各种碎片化时间里来看,带给你不同灵感的书,充满着诗意和想象力。


买一本大部头可能就只是买而已,但一本精致的诗集,是不是更容易让你带回家呢。



什么样的人是山海四合的核心客群呢。


这你要看谁更需要这家书店所提供的情绪,审美与诗意。是的,其实是内容创作者,包括不仅限于媒体、广告、品牌行业,在疫情下的封闭里,我们出不了国,也不能只是从屏幕上去感知同频,是需要有那么一个空间,让我们能保持这样的敏感,对好内容的感知力。


这也让紧邻其后的办公空间充满意义,这可能是办公信息形式的“前店后场”,区别于传统联合办公商业只是做配套的功能,在这里书店是办公的“精神配套”,在奠定空间气质的同时,也让办公空间的文化氛围,随着书店选书的变化不断更新。


山海四合就像一副解药。


它让我们在现实的困顿,闭塞和焦虑时,不断提醒我们美好的存在,让我们保持创造美好的欲望,不管是通过空间、咖啡、画册还是你在这里遇到的人,山海广阔,但总会四面八方而来,聚集于此。



未来的书店,究竟要“卖什么”才能走下去?


单纯的卖书是一条不归路。是的,永远都没有线上便宜,除非有特定渠道,否则作为纯零售功能的书店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卖以书为主题的空间。当书只是成为背景板时,这其实早已不是书店,这只是一种装修风格,一种区别于传统商业空间的“中性空间”。很遗憾,这条路也很难找到终点,尤其是在网红书店也纷纷审美疲劳,倒戈关店的当下。


能想到的,依然是当书店作为载体,成为某个主理人,或是某种生活文化的“知识买手店”。


我们逛过太多丰富而相似的书店,也逛过太多如学科专业般分类的书店,可惜在装修和规模之外,它们都很少有自己的强烈风格。我们其实需要的这样的书店:它基于主理人和某种内容载体,带有强烈的“人”的个性与价值,就如同山海四合一般,没有“乌云装扮者”的背景,这个书店就没有选书的逻辑,更没有对于场景内容的控制。


我们依然渴望书店,渴望这种书店,会像某个有趣的人的客厅与书房一般独特,在这里你不只是买书和看书,而是从这些书里,让我们突破自己的知识茧房,看见他人的内在世界。



图自公众号:JetlagBooks







       


Zoff,新商业场景观察者与实践者、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