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做死”一个商业项目?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站在自媒体的视角,你知道什么最好写吗?其实是那些新项目,或者已经被市场验证合理的项目,写它很安全,会有很多人看,甚至怎么吹都行。因为大家总会好奇,总想学点新的,看别人是如何做成,有什么方法可以借鉴。


然而从个人的感受来看,真正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是那些“做死”了的项目。无论是参与过的、听说的、见证的,每一个失败案例的背后,都有太多惊心动魄的往事,甚至也有一种“宿命感”在,方向不对,怎么做都没有意义,但还是一波波的团队前赴后继,无比悲壮。


不少“商业老法师”的价值也体现在此。因为他见过足够多的失败,见过太多团队在不同平台下,不同决策和资源下的不同结果,知道失败的诱因所在,知道如何能避免失败,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一种成功。如今的商业是需要一些长期主义的,不败,活着,等风来,则胜。


复盘失败的项目是有价值的,我相信。虽然这件事有点事后诸葛亮,显得并不讨巧,但你会发现在商业的废墟下,显现着市场逻辑的现实和无情,而这些巨大的时间、人力、社会成本,惊人的“学费”,应该被总结出来。


好的,那如何“做死”一个项目?



1.急功近利,逻辑脱节而死。


在所有商业的死因里面,这个排第一位。实体商业向来都不是一个“快”的行业,当然你如果如万达一般找到一个确定的方法论,在特定的阶段和区域里是可以快速复制起来,但除此以外,所有的“快”,追求呈现效果的快,追求客流、营业额和租金回报的快,它都一定会在另外一方面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就比如在当下消极的行情里,快速完成出租率,一定是在租金和品质上有妥协,让项目脱离定位,越来越差;快速想“爆火”,想要大客流,依托活动投入,它一定透支的是长期运营价值,让项目依赖活动而非持续的运营逻辑。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一个商业就是一种逻辑模型,能从肉眼看过去的信息,只占这逻辑15%而已,反而那些看不到的更重要。比如商户的信任感,比如对目标客群的渗透,比如依托一次又一次的内容输出所积累的价值观,品牌审美,这里面没有一样是“快”的,反而是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透支的资源,然而这些才是构成一个项目持久、健康运营的基本面。


如果没有这些,投入再多的资源做活动,做那些暂时的东西,全都是空中楼阁,注定崩塌。



2.过于主观,自欺欺人而死。


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最大的不同,就是商业其实是各个角度协作的产物,而非如卖房一般一锤子买卖的粗暴,这也注定了商业是无法完全被甲方主导的,当然除非你全部自营、全部补贴,或许能做到,但终归到底,一个完整的商业,需要建立一种“共识”,并且要是所有人都能认同的共识,而非某一方的想象。


事实上几乎所有欠缺实战经验,新出现的商业平台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受制于传统甲方,对上负责的工作汇报方式,同时也因为缺少实战,缺乏对于市场的直接感受,会很容易进入到一种很想当然的状态,被眼花缭乱的表象所左右,在设计上想法太多,在运营上却又束手无策,用“鸟瞰”式的眼光看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单纯从推广内容上,从公号文章、短视频,照片等等来去简单理解商业。因为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有所选择,避重就轻的,就是一种Marketing,反而那些没法写和不能写的内容,那些藏在信息背后的市场逻辑,那些真正决定品牌来不来的点,才是项目的关键所在。



3.决策缺位,资源缺位而死。


商业是最典型符合”木桶原理“的领域,长板可以无限长,成为你的灵魂,特色,但最终决定一个项目状态的,要看最短的那块板。


这种事情在行业里是非常常见的。好的团队遇不上好的项目,好的项目没有适合的业主,一个好业主可能会被烂团队来回坑,或者所有人都没有在一个好的时间节点上...在这样的时空交错中,在当前巨大的不确定中,要想能集结出所有的要素确实艰难。


这也是为什么在做一些特色项目时,小体量,单一甲方会更容易做,因为总的来说越小越好控制,投入相对小,管理半径小,决策流程短,各个要素的依赖度也有限,反而最好出效果。


表面看这貌似是个方法和路径问题,但其实是在考验甲方的格局、耐心与认知。



4.路径依赖,因循守旧而死。


商业增量时代拼的是执行力,而当下内卷、存量的时代,反而创新成为了必需品。当然这“创新”就又很微妙,同样的词汇,不同的理解,就会走向不同的极端,有人认为Z时代就是“三坑”文化,搞了一堆动漫街区,也有人认为是高级感的,审美的,最后创造出了新的“安福路”,结局、效率、市场反馈也皆然不同。


商业底层逻辑从来都没变,围绕着内容、流量与客群再转,但商业的表达却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表面上是场景、品牌的变化,但内在全是关于审美风格,社会议题与价值观的更迭变迁。在任何的市场环境里都有正待爆发的消费趋势,以及连带的场景与品牌,那你是否能捕捉到到这样的趋势则是关键,也能成为项目最大的“势”:并不因为你的投入大,规模大,而是可以在认知上超前半步,能站在趋势的一边。


同样,有些项目它从披露开始你就知道它一定失败,不是方法与团队的失败,而是不合时宜。2015年的主题街区创新放在2022年就是垃圾,就是没有价值。商业需要自我更新,但前提一定是团队,是核心人员有意识的开放,更新,感受到价值链的变化做出“快半步”的定位和产品。


所以做商业保持开放,理解趋势很重要,需要自己摸索,用逻辑来预知即将发生的一些事情。



5.团队内斗,一地鸡毛而死。


你见过多少用来被“祭天”和“背锅”的项目总,招商人员?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能力原因,而是因为各种奇奇怪怪原因离开团队?有多少没什么意义的内卷内耗消耗着本该用在项目上的精力?


这种事情的出现有必然,是的,因为评判的机制不清晰,或者说评判的方式本身就不稳定,但无论怎样,凡事造成团队不稳定的损耗,都会成为隐形成本最终让项目来买单。


因为不稳定,团队在项目上就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更谈不上什么Ownership、长期主义,这种生态最终也会让每个人被动的“急功近利”,不思考市场价值,只思考“邀功价值”,如何能最快转化成业绩和公司对价,即便对于项目来说是短视的,没意义的,甚至是“丧权辱国的”,没有下限的商务条件,10年的租约,巨额装补等。


这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一直不稳定的团队,每个人越会自保,越寻找内部价值,就越会无视外部价值、市场与项目的价值。最终给品牌方的感受就是一地鸡毛,多头沟通,决策混乱,不知道该听谁的也更不知道该信谁,陷入死循环。


没有死于市场竞争,而死于内斗的项目比比皆是。



以上,请勿对号入座。



当然商业之死还有太多盘外的原因。投资口的短视,拿到一个永远完不成的经济指标;规划的短视,给一个完全没机会翻盘的规划产品;业主的短视,无解的决策逻辑,招招致命。


但你知道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就是这个行业的市场化,每个人都不得不听甲方、听领导、听老板的话,但最终所有人都要服从于市场,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让火花成为火花,让真理成为真理,让所有的价值都最终显现。





新商业人如何成长?

聊聊招商创新:困局、“出奇”与新招商人

如何能让“网红”商业“持久保鲜”?

传统商业的内卷,从放弃理解客群开始







       


Zoff,商业创新实践者、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