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曹操】雄哉,魏太祖——曹操作品选(一)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三国志·武帝纪》穿越过半,孩子们用文字来梳理青少年曹操,并尝试带入自己的观点。这些可能尚显青涩的小文,是孩子们对曹操最真切的体悟,种子已经埋下,余下,交付岁月……

 

 

欣怡说:

曹操在他小的时候,做的“混蛋”事情有很多。他小的时候就十分好色,在观看别人结婚的时候,悄悄地潜入了人家的院子里,想要把结婚的新娘带走。在我看来,曹操的这种行为,是最低级的色欲,也是最低级的欲。而这一方面再高一点的欲是两个人两情相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再高一点,可能便是哲学审美境界,关注的不是美如何被表现,而是美本身。

 

 

正航说:

先从讨董卓开始讲吧。在那个时候,董卓的势力应该算是非常强大,并且他还控制了当时的皇帝,算是一个非常强的人。话虽如此,董卓干的事情还是非常不道义的。他霸占皇宫,控制皇帝,应该违反了当时的君臣之义吧!正因如此,所有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攻打他,所以,才有了十三路诸侯讨董卓。虽说是因为义而讨董卓,但讨董卓的各方却又都不义,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毕竟有句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便显得格外光辉灿烂。他在这个过程中,初心不改,为了君臣大义,奋勇向前,哪怕遇到了非常巨大的困难,也不轻易退缩。

 

 

瑞涵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边,但它的志向还是驰骋千里。只要有远大的抱负,那么奋发的雄心不管何时都不会停止。“老骥”,曹操把自己比做老马,写出了虽然他年岁已老,但仍旧充满豪情壮志。

 

 

晨说:

曹操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做一个严肃法令,维护治安的治世能臣。后来,曹操觉得朝廷有些乌烟瘴气,多次向皇帝上奏折进谏,但是朝廷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之前一样,乌烟瘴气,无人整治。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打击。青年时期,曹操想着去匡扶正义,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当他发现自己没法通过进谏之路去改善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时,曹操选择回家习武读书。生命,在有意义的事中沉潜,他在等待,等待那个可以一匡天下的机会。

 

 

形形色色的曹操

秉宸

如果有人问,少年和青年历官场、讨黄巾的曹操有研究的意义吗?OK,虽然这段人生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了解曹操在乱世之中的所做所为,但这是后人了解曹操必走的一条路。这段人生使得我们能够了解曹操的人生底色,这里面,也暗藏着曹操一生的精神密码,毕竟,盖楼都要从地基起。

 

曹操最大的标签是什么?奸雄。这个伴随他一生的标签在他小时候就有所体现。因为曹操的“无法无天”,所以他的叔父就将曹操做的坏事告到曹操的父亲曹嵩那里了,曹操不乐意,于是他两头骗,将叔父在父亲那里重新塑造成一个“骗子”的形象,这样之后,他爸不再相信叔父的话,曹操也更加自由了。这里面,我们可以说体现了曹操机智、权数(谋略才能)的萌芽,但我更愿意说是“奸诈”,没有这个技能,还真不好在乱世生存。

 

英雄难过美人关,曹操亦是如此,他甚至在少年时期就抢过别人的新婚妻子,当然,并不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同伙——袁绍。这次行动他们很有套路,深夜潜入,先大喊:“有偷儿贼!”搞得大家惊慌失措,然后就立即入室抢人;在逃跑的路上,袁绍不小心掉到草丛里出不来,曹操又喊:“偷儿在此!”袁绍在面对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潜能被激发,成功挣脱。曹操劫新娘的行为,就如同他“铜雀台”上所言:“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这些种种,都展现了曹操也会堕落于低层趣味之中,换个角度,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人一定会有的,生物性层面的我们,是永远割舍不掉的,它是驳杂的,其中,又蕴藏无限能量,堕落,沉于酒色;提撕,英雄尽气。

 

从各个角度来看,少年曹操好像并不像一个稳重的可成大器之人,更像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小混混。但在这背后,我似乎看到一个生机勃发的人,尽管他也有堕落在低级趣味的时刻。

 

青年曹操,好像慢慢确立了他的理想,热血无垠的青年曹操好像有了巨大的人生理想,他的生命状态实现了某种巨大的转换,生命中的驳杂被慢慢提纯,曹操,高扬理想大旗,“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光和二十年,曹操首次担任官职,“郎”;后来又迁顿丘令、洛阳北部尉……在光和末年,黄巾起义,曹操被拜骑都尉,他率领着军马,剿灭了入侵颍川的黄巾势力;在此之后曹操就因剿匪有功,被任命为济南相。当然,再后来黄巾百万大军又入侵兖州,杀了任职城相郑遂和军阀刘岱,惊扰百姓。于是当地的官员让曹操去当兖州的州长,果不其然,在曹操的领导下,兖州内的黄巾军最终被打到乞降,曹操收降军三十多万人,百万多口民力,又将降军中精锐的士兵收归成为另一个精锐部队“青州兵”。曹操在这两次讨黄巾的战役中,第一次做了大官,第二次又为自己斩获了大量的人力来作为农耕和部队的补充,增添了不少人力资源。

 

回到上一段所提到的济南相,这绝对是曹操在官场上崭露头角的任职期。之前,有非常多的贪官,甚至还有淫祀;曹操上任后,立刻开始整治官吏,查杀淫祀,吓得很多赃官都逃离此地,整个郡都保持着清正的风气。由于曹操在位期间的优异表现,汉景帝又将他升迁为太守,有着更高的的权利及地位,但曹操预感到天下将乱,就称病返乡了。但在这期间,曹操也没有闲着,他春夏读书,秋冬打猎,这是他的沉寂期,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董卓进京,废了少帝,把洛阳城烧得一干二净。在十三路诸侯齐聚讨董卓时,勾心斗角,各自盘算,这时,曹操站出来,告诉其他诸侯这是宝贵的机会,只要一同上前,就十拿九稳了。但董卓势大,袁绍都不敢往前冲,更何况其他人。大家都无动于衷,曹操看不下去了,直接带兵上前,结果被徐荣打得大败。不过他首倡义兵的行为也为自己在贤能之才之中赢得了一个正直的好印象,日后有程昱、荀攸等人来投靠他,组成了强大的组合“魏之智”。

 

曹操的少年及青年时期,让我有所感悟: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人生中,机会难得,当他人都驻足不前或放缓脚步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与社会“同流”;当然,我们亦能“做自己”,坚持着自己的步伐,成为走在刀尖上的“舞者”,如果走了下来,就会发现我们早已甩掉别人几千里,变为社会的领导者了。

 

 

论实用主义——学曹操有感

昕锐

实用,一个很简单的词,就是好用的意思,不过,实用还有一个意义,实用主义。或者说,实用本身就有这两种理解方式。

 

首先,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实用主义。

 

什么是实用主义,就其字面推测,当为:物尽其用,为我所用,用其当用,为我创利。利用一切可以用的东西,用人用物,只看能不能起作用,好不好用,有没有害。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这么看,可能有些死板,似乎是为了利益不管不顾,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是为自己所用,用尽一切,但是,这种实用主义,是会随着那个时代,跟随当前的大势,在规则之内发挥某些物品、人、事的最大价值,这个描述,我感觉有些像孔子的带着镣铐跳舞。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实力确实过于强大,足以碾压当时,可以改变某些规则,这时候,你就不用顾忌那么多了。这就变成了一种创新,而且,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实用主义的精髓。

 

创新,这种实用,从物品上来讲,就是抛弃一些花里胡哨,费时却无用的设计,让物品本身变得更纯粹,更好用。对于人而言,也是如此,抛弃自身一些无用的,创造生长一些更好的,更充分地活,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己短板的长度。就是文化制度,也可以创新。首先,如果要使用的话,就是要抛弃一些繁杂的的东西,只留下最精纯的部分,并让这一部分,重新焕发活力,可以成为我们自身成长的一部分。举个例子,比如孔子所讲的礼,绵延千年,慢慢变成了礼制,因为这个礼制,旧朝没落,新朝兴起时,改制度就变得十分困难。这里,我并不是说制度文化不能改,这个世界在变化,人也在变化,科技越来越发达,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新的制度,但旧制度的惯性力量太强大。这时,就需要有人建立新的制度,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使天下再次进入盛世。这时候,实用主义就有了一点进化的味道在里面,因为实用,推动了发展,实现了进化,升级迭代。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实用,它或许是浅薄的,甚或是不对的,但这,是我经由实用主义者曹操所想到的实用主义,未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于实用主义,我可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英雄之死

昕锐

曹操,汉朝末年三国时期沛国潐人,字孟德,魏太祖也。

 

曹操是黄帝之后,“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武王伐纣之后,封曹侠于邾。战国之时,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曹操一脉居于沛。到汉末,曹操之时,曹操祖爷爷为曹节,其爷爷为曹腾,是宦官,其父为曹嵩。曹嵩不是曹腾所生,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是曹腾领养的。

 

本文,我主要想讲讲曹操的青少年时期,我们先从他的祖爷爷、爷爷、父亲入手。

 

曹操的祖爷爷曹节,性格仁厚,不与人争。其一子就是曹腾,曹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配皇太子书,到了顺帝即位,为小黄门,历时四代皇帝,十分忠诚,为皇帝推荐了许多人才。其收养一子,即为曹嵩,曹嵩字巨高,性格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在这样一个血脉源流可以上溯至黄帝,家中长辈也都是十分优秀的家庭中,曹操应当也是一个文人,十分儒雅,应为官而立业,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写道,“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这里的意思是太祖有天赋,有才华,但是他不去建功立业,却如游侠般到处跑。

 

这里,或许有人说曹操小时候也不行,但是这还得另说另讲。梁国乔玄、南阳何颙以及南阳的许邵却都说曹操有能力,有才华,都对他做出过很高的评价,许邵甚至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且,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经抄录了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著作。这样来看,曹操天赋真心强,好像也不缺乏认真与努力。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中写道,曹操和袁绍一起去截新娘,在逃跑过程中,袁绍不幸跌入枳棘之中,曹操又不能拉他起来,就大喊了一声“偷儿在此”,袁绍一下就蹦出来了。这里,有曹操的一个隐藏属性,他很了解袁绍,或者说很了解人性,相信人本身的力量,正所谓知之至深,百战百胜。

 

但是,无论如何,此时的曹操或许还配不上乔玄等人的评价,不过,未来某天,他可能可以配得上这个评价。他有如此天赋,但他在其家庭的影响下却不去建功立业,而是做一个游侠行四方,这或许就是早年曹操,作为一个奸雄不平凡的早年经历。当然,也有可能,他的家庭的影响,如种子般,被埋藏在了他的血脉之中,只是尚未萌芽罢了。

 

度过了早年岁月,他就正式步入这个社会,开始与人相争,而且在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世人常说曹操乃奸雄也,但是在史书上看到曹操在早些年间,以及之后却做过不少英雄之事,那么,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何谓英雄?所谓英雄者,心怀天下,心系世人。英雄常有远大的志向,心有仁德对人,英雄所做的事,在世人看来都是光明正大,除恶扬善的,但是曹操显然不是那样的人。虽然他青年时做官也曾为民而劳累,也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好印象,但是他在之后讨董卓的路上,也曾做过一件注定不英雄的事情,他杀了伯奢一家,说出那句千古名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可能因为曹操在经历了前面的官场腐败等事之后,认清了某些现实,他成长了,他变了,他变得更符合乱世的要求。曹操虽然在变,但热血难凉。

 

在讨董卓之时,十三路诸侯皆不动,唯有他冲上去,这便是是他的英雄之勇。之后董卓被吕布和王允所杀,在吕布死后,曹操又开始平定黄巾军,大败黄巾军后,曹操到了壮年,在那之后,他才真正地开始符合了这个乱世,热血凉,或者说,热血隐。我觉得,从某种角度说,前面的讨董卓,破黄巾是在复汉室,为刘姓之人而战,在之后他却是为了自己而战,为曹而战。

 

在他开始为自己而战时,他或许已经不是个英雄了,但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在这时,他已然成为了一个诸侯,之后曹操与各路诸侯相战,经历了很多凶险,终于暂时干掉了吕布,在之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了“正名”,他去迎接了天子,都说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在乱世之下,是“挟”还是“奉”已经很难讲清了,但是曹操的目的达到了,他获得了名分,其余的人,皆为反贼。

 

至此,曹操开始正式融入这个乱世,开启了这个乱世,慢慢地,变成了我们印象中的奸雄。

 

 

曹操,命世之才

熙鍇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於铄贤圣,总统邦域”。这些话,都出自曹操《度关山》一诗,可见他怀有远大的志气和崇高的政治理想。那么,曹操究竟有无能力当此大志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从曹操的出身来讲,他的确有条件。虽出身宦官家庭,但爷爷侍奉过4位皇帝,父亲也官至太尉,他有最好的条件习文习武,可以受较好的教育,爷爷父亲皆是厚德之人且官至高位,也会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受到熏陶且博览群书的曹操,写出了《度关山》,这里面,有他的才艺过人,更有他的雄心壮志。在诗中,他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景象:“黜陟幽明,黎庶繁息。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兼爱尚同,疏者为戚。”这里面,有法、墨、儒诸家的思想,这正说明,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曹操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只要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皆为我所用。

 

《曹瞒传》中记载,曹操的叔父多次向其父亲曹嵩进言,让曹操的父亲管教他,曹操一直以此为患。一天,曹操遇见叔父,佯作败面喎口中风之相。其叔父大惊,告于曹嵩,待父招时,依旧如故。于是,嵩不复信其叔父之言。这件事从正面来说,是实用主义。但反过来说,也可以讲他是不择手段。如果一个胸怀大志之人,将之行之正途,便是他的“谋略”之能。

 

“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这是《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中所说,从中可看出曹操对人本身力量的肯定,即“天地间,人为贵”,这贵人,一定有非凡之气,可以自救于危难之际,只要自身之潜能得以发挥至极致。当然,若依《世说新语》之倾向,是在贬低曹操,但对人本身力量有着敏锐洞察的曹操,一旦觉醒,也必将爆发出巨大能量。

 

有大志,有谋略,肯定人本身能量的曹操,他自己的能量到底高不高强呢?答案便在《异同杂语》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才武绝人”,只这四字,便足以显示出曹操天生生命能量强大,且于兵法有透彻研究。在我看来,兵法,就是对自身所掌控力量的运用。运用的过程,便是对力量审视的过程,也是“英雄尽气”之“气”中之驳杂提纯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越多,曹操的生命能量便越能大放光辉。

 

空有大志、谋略和能量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勇气,那终究还是一事无成。但偏偏,曹操还有这个勇气。在讨董卓的过程中,当所有人都畏惧,不敢向前时,他独自站出来,勇敢地前去进攻。虽然最后失败,但他也虽败犹荣。在破黄巾时,虽然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但他还是率领着军队勇往直前,最后用奇谋击败敌人。对于奉天子这件事,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迎天子的后果,可想而知。虽然此时的天子已只有名分,但这也可能会导致其他诸侯奋起而攻之,以此时曹操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抵挡诸侯们的进攻。但曹操做了,曹操做了!他有勇气做,并且做到了!

 

许昭曾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乔玄、何颙则称他为“命世之才”,我认为,曹操确有为“命世之才”的能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帝路将兴

曹操这个人争议是很大的,我们很难去评价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可以通过曹操的少年经历去了解他。

 

东汉时期的名臣乔玄对曹操评价非常高,他甚至说,曹操是一个在乱世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另一个可以被称为是“专业评论家”的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乔玄和许劭到底看出了曹操身上的什么特质,才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呢?

 

少年曹操好为游侠,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不干正事。他曾和袁绍一起去看别人结婚,可能是因为新娘长得好看,他们竟然制造混乱,趁机劫了别人的新娘。这可以看出少年曹操明显有色欲,这种色欲是低级的,不过这很正常,低级欲望人人都有,只不过有些人会沉迷其中罢了。

 

我觉得少年曹操的理想并不在这种低级欲望上面。从他少年时写的一首诗《度关山》中,可以看出,他也想要拯救这个在崩溃边缘的汉。这首诗可能就是少年曹操内心世界的一个外显,年轻的他,也希望自己的将来能够有一番成就。

 

但是光有一个伟大的志向没有任何行动,那就是在做白日梦。曹操在《度关山》中有写到他对于治理国家的一套自己的想法。但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很难看出他的精神底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好像每一家的思想特点都在这首诗中有所展现。这也是曹操的过人之处之一,他能够归纳总结别人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做事的时候也是一样,他能利用好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因此,可以感受到,曹操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在他们劫新娘的时候,袁绍不小心跌到了枳棘丛中,爬不起来。这时候,曹操竟然直接说,小偷在这里。袁绍因为着急,就跳了出来。这能看出曹操非常相信一个人自身的力量,在《度关山》中,他也有写“天地间,人为贵”,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奇,曹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说明他是相信人的天生神力的,只有相信,才能成就。

 

这则故事还能看出曹操有把危机变为转机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如果用之于征战,才能够在战争中反败为胜,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曹操有一个叔父,经常向曹操的父亲告状,曹操很忌惮他,于是就在他叔父面前装中风。他叔父信以为真,就将此告诉了曹操的父亲,于是曹操的父亲再也不相信曹操的叔父了。从这则故事来看,曹操的行为更像是在耍小聪明,不过这也能证明他的脑子还是很好使的,有权略的萌芽。

 

曹操和他叔父的事情让我想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群孩子,他们也经常会做一些类似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少年曹操做出种种行为(如上)的原因,有可能和那群孩子一样,是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引起的。也有可能少年曹操当时处于叛逆期,他的这些行为是他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思想与人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读了许多书。其中,他最喜欢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并且批注了孙武十三篇。阅读能够引导一个人的精神发展,特别是在少年时期。这时候的曹操逐渐定位了明确的方向,也就是习武。其实他之前任侠放荡的行为就已经有这方面的倾向了。

 

之前我有提到过,曹操是一个聪明的人,如果他把他的聪明用到学习武艺以及研究兵法上面,经过时间的洗练就可能会拥有一套自己的作战策略。有一个成语叫兵不厌诈,只要能够在一场战斗中,通过别人猜不透的谋略获得胜利,便是战争的赢家。可能乔玄就是看出了这一点,觉得曹操以后能够安天下(打仗能打赢是安天下的前提)。

 

我觉得有才华的人应该都会希望自己有地方施展。在许邵的评价中,曹操在治世是能成为一个能臣的。我觉得以曹操的才能,他确实可以做到。而且在和平年代,当官才是正常人会走的路线吧。但是当时,天下将乱,成年后的曹操要面对的应该是一个乱世,这一点他自己应该很早就意识到了。在乱世也就意味着可以选择道路更多了,但曹操也不一定就会成为一个奸雄,他可以辅佐皇帝创造一个治世,也可以选择组建自己的势力。正因为他的才能和特质,他潜力无限。

 

在听到许邵的评价之后,曹操大笑。这笑可能意味着得意,也有可能是自嘲,或许是一个少年对于自己未来的野心。

 

 

英雄之路

对于曹操,总是会有很多不同的评价。在学习了曹操青年时期的经历后,就会有一个问题,曹操是英雄吗?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做官生涯。我认为比较能体现他行事风格的是担任洛阳北部尉时的那段经历。那时候,有着不让夜行的规定,于是曹操造了五色大棒,如果有人违反,就将其打。一个皇帝宠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夜行了,曹操就将他打死,并没有因为这个人的身份就去改变规则。

 

在曹操担任议郎的时候,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想要将那些围在皇帝身边阿谀奉承的宦官处理掉,结果反而被害了。曹操厌恶这样的行为,于是他两次上书,反映这一情况。皇帝看了非常有感悟,可是并没有什么作为,朝廷依旧乌烟瘴气。

 

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个打击。年轻气盛的他,也怀有一腔热血,想要匡扶正义,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这是他的英雄之志。他的为官旅程也正是在为此努力。然而,他改变不了什么,于是也就没有继续上书皇帝。他伸张正义的做法,甚至有可能会得罪某些权贵,为自己和家人招来杀身之祸。曹操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是不会为了做更大的官,拿到更多的钱就去违背自己心中的道德,于是他选择回家读书。这时候他的英雄之志也没有消失,他将自己心中的志隐藏起来,积蓄自己的力量,慢慢等待机会的来临。

 

机会在曹操35岁的时候来了,董卓乱政,曹操在陈留起兵,以袁绍为首的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可是这帮人中大多数都畏惧董卓兵强,犹豫不决。再不就是心怀鬼胎,以讨董的名义,从中捞取利益。就像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的,“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曹操在诸侯中没什么地位,别人都不听他的。可机会难得,不能错过,曹操只能一人带兵迎战。但是他的势力还是抵不过董卓,失败了。第一次战斗失败有可能是因为曹操没有实战经验,虽然自身力量有限,但曹操并没有被吓退,他依旧为讨董努力着。他不像其他诸侯那样,主要因为在他眼里,他们是正义之师。他目的明确,并不是出于想从中得到好处,而是保护汉室,诛灭懂卓。他也有勇气将此付诸行动,这是他的英雄之行。

 

但麻烦接连不断。光合末年,黄巾起义。青州黄巾攻打兖州,兖州牧刘岱被杀。他的手下鲍信将曹操迎来,请他当兖州牧。曹操打败了那里的黄巾,收了投降者中精锐的,号为青州兵。这是他的英雄之实。这对于曹操来说很重要,这是他第一支真正能打的有实力的队伍。

 

在曹操有了势力后,一个叫毛玠的人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但是也有一个说法叫“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曹操是“奉”,还是“挟”呢。

 

从讨董卓一事来看,曹操是真心想要辅佐皇帝。在皇帝身边,他的军队就真正地成为了正统。而他也可以实现他一直以来隐藏在心中的志向,消灭那些他看不惯的乱臣贼子。我认为他以后能够进一步展现他是英雄之实。

 

 

叛逆的孩子

千洵

在很多人眼中,曹操是一位奸雄的存在。那么,这位“奸雄”在小时候又干过什么“丰功伟业”呢?

 

在曹操小的时候,为了让他自己的叔父在他父亲那里没有信誉,于是就用了非常损的一招,假装自己中风,让自己的叔叔去给自己的父亲报信,让自己的父亲跑过来看自己的病情,然后再假装自己没有得病。用了这个方法之后,他的父亲就不再相信自己的叔叔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当然,这种“谋略”在此时,也只限于一种玩弄,一种奸诈。

 

曹操小时候,还干过一件更缺德的事情,通俗来讲就是抢人家的老婆。史书上记载,曹操一生竟然抢了15个别人的老婆,到底有谁,就不提了。

       

这样的事情,比较有名的就是他和袁绍一起的那次。他俩一起去偷别人家的老婆,结果笨手笨脚的袁绍卡在了枳棘丛里。曹操大叫一声有小偷,袁绍就慌了,使尽浑身解数,最终成功脱身。

 

我觉得,曹操做这种事情无愧于曹贼的名号,说到底也不是个什么好人。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事情中看出,曹操也是一个很有急智的人。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还能看出曹操是一个有着很重色欲的人,这种色欲只是情感和生理层面的一种需求,也是最低级的一种。

 

而与其对立的一种色欲,就是阮籍的那种对美的欣赏。这种色欲其实也不能叫做色欲,只能说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比如他醉卧酒家女身旁,闻兵家女身死而嚎啕。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朋友,她也如阮籍一样,喜欢世间美好的事物,她会把这些美好用相机拍下来,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样的人,本身也是一种美好。

 

回到曹操,人们对他的评论各式各样,有人说他是盖世英才,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当别人说他是“奸雄”的时候,曹操对此又有怎么样的反应呢?他时而一笑而过,时而勃然大怒。勃然大怒我们暂不分析,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一笑而过。

 

“一笑而过”其实也是一种很高深的表情,这有可能代表着肯定,对别人评价的认同。也有可能是一种自嘲,毕竟当别人说他是奸雄的时候,他也无法反驳,只能一笑而过了。也有可能是一种得意,因为这里也有被夸奖的成分,所以他会自我认同,觉得自己是对得起那样的盛名的。

 

这样的曹操,跟他的家庭好像极不吻合。太祖的身世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他的祖宗是出于皇族的(虽然关系不是很大),从黄帝到高阳到陆终到曹安到曹侠到曹参过了好多代到曹节到曹操爷爷曹腾后是他父亲曹嵩最后就到了他。

       

从老一辈的曹节开始,曹操的家风就是那种仁厚又不张扬的风格。有一次邻居家的猪丢了,因为他家的猪跟曹节的很像,就说曹节的是他的。曹节什么也没说就把自家猪送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自己回到了他身边,这也闹得领居家很羞愧。这曹节,颇有点“毁誉加身而心自安”的感觉。

 

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爷爷,是一名宦官,和皇帝的关系很亲密。曹腾不像别的宦官一样玩心机,而是一直使用自己的权利举荐人才,并且为人谦厚温谨。

       

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一个质性敦慎,所在忠孝的人。

       

虽然说这一家人都是一种温文尔雅做事谨慎的人,但曹操却不大一样。曹操是那种天生贵胄,文武天下,还有点张扬跋扈,任侠使性的性格。这种性格与他的家风极不相合。我想,曹操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老一辈温和谨慎的性格会给他很多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敢于冒险,不断尝试,当然,如果从反面说,也有可能导致孩子嚣张跋扈。

 

少年时的曹操,身上好像全然没有他家庭的影子,但我想,很多东西,是隐藏的。叛逆时,目空一切,可当同一性危机解除,内外重新平衡后,曹操祖辈留给他的精神财富被慢慢发掘出来,少年长大,叛逆结束,一个挺拔的青年,慢慢长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