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2021春夏昆仑语文课程规划
以前,总觉得“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也是与我自身之生命追求最相契合的境界,是我的生命所向,但此时,就在做本学期课程规划的当下,我忽然觉得,那样的追求,可能不是我的今生挚爱,“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可能才是。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读了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这次阅读之旅,于我自身,某种角度讲,也是一次自我寻找之旅。很久没有与某个古人有如此深刻的心灵编织了,这次阅读,我心中时有“我辈中人”的同感。己身虽未至公卿,可生命的高潮与低谷交错却是一样的,也曾得志,也曾失意,也曾至暗,也曾东山再起,也曾身临深渊,也曾看淡悲喜生死,也曾再次热烈鲜活……我的前半生,或者小前半生,某种角度讲,真的是一出好戏,高潮迭起。就这样,荆棘丛中过,受过伤,可也寻到过独一无二的风景,甚至自己,也曾成为风景。年已三十五,真正地奔赴四十,奔赴“不惑”,就想不将就,或者不常将就,就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意味着新的历史书写从这里开始。“世事一场大梦”,哪怕是梦,我也要灿若云霞。新的生命成就之旅,自此开始。
(一)优势
1、对未来,有着强烈的期许,热烈的渴望。
经历过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天,这几日,触摸着明灿灿的暖阳,对未来,有着无限渴望,想象着未来的模样,时常傻笑。“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想“好好活”,打心眼儿里觉得,人生值得,只是对自己多有亏欠,未来,要好好地爱自己。前几日,宋女士讲,我这样爱你,你为什么抑郁呢?我说,正因为你这样爱着我,可我却时常不爱自己,所以我抑郁啊。接下来的日子里,修篱种菊,心灵世界中,现实世界里,我都要努力活出我的样子来,珍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热烈鲜活美好地活着。
2、始终处于反省之中,不断尝试,不断调整。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最大的烦恼源,便在于自己对自己的拷问,自己对自己的不放过,但换个角度,这也是我最大的幸运源,幸福源,因为经由与自我的对话,我不断地梳理着自己,调整着自己,不断朝向“今日方知我是我”。要明白地活,活得明白,总要躬身自省,毕竟,自身不断被遮蔽,需要不断地唤醒,不断地擦亮,从不同的角度唤醒,以不同的“偏见”擦亮。
3、对于良性内外互动,有朝向的自觉。
社群中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非凡的浪花,只有在大海中,才可以生生不息,动人心魄。越来越觉得,我的生命底色,是儒家的,是刚健有为的,哪怕加上道家因子,也是叶嘉莹先生所讲的“弱德”。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在我的理解里,如果讲,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弱德”便是二者的综合,在“争”与“不争”之间,开一条新路出来。此生以“弱德”为最高之价值追求,明矣。持此价值追求与世界互动,不断调整,应该会有一种和谐美好。
(二)劣势(消极优势)
1、班级管理消耗精力过多,影响自身课程能力提升。
虽然我们的“昆仑”蒸蒸日上,但班级管理对我而言,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囿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本学期,在班级管理这一问题上,仍旧无法聚焦。我目前的想法是,稳中有升,虽然不聚集,但时刻保持警觉,留个心眼在这个问题上,带着这个问题,奋然前行。
2、哲学、心理学、课程论、学科本体知识的领悟不足,课程开发与执行处于瓶颈期。
这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哪怕是我的领导先生,我想他也不会讲自己在这些问题上完全没有问题。哲学、心理学、课程论、学科本体观念与技能的提升,只能以日以年,知无知,永无止境。这个学期,我打算聚焦哲学和学科本体知识这两个领域。
3、还没能活成人精,未能一针见血直抵生命生活之真实。
这一点,且活着,且体会着,且行动着,只求越来越明白。
(三)机会
1、身边高手云集,帮助者众多。
我们社群内部,真的是卧虎藏龙,能人甚多。每次看着周围一个个活泼泼的灵魂,我都觉得人生幸福,能够立身于此。
2、“知无知”“得到”等网络平台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课程资源,自身的学术兴趣始终未曾泯灭。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好笑的,偌大年纪,还时常如同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充满渴望,总觉还有太多有趣的事,等着自己去接触,去参加,去完成。老少年,虽早已华发生,“休将白发唱黄鸡”,仍有一腔热情,眼中光火未熄。我觉得,众多网络平台,给自己开了一个新的值得沉浸探索的世界,我想于其中泛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身处课程开发与执行第一线,可以想,可以做。
这几天,听到陶矜老师的几句话,很有感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快速试错,急速的迭代和优化”,以之来执行课程,我觉得无大错。
4、部分孩子的离开与加入,危与机并存。
每一次的人员变动,对于一个人员总数不太大的社群来讲,都是危与机并存的。因为这涉及新的生态位系统的形成,若处理得当,便会在高段位形成新平衡,所以,在这个方面,得多留意,慎之又慎。
(四)威胁(消极机会)
1、家长诉求多元,课程自身尚需完善,部分家长认可的同时也有诸多的忧虑。
在我的理解里,所有的忧虑,都可以经由孩子自身真正的发展与良性沟通消解。只是,这个过程,必定需要大量时间与等待,如何实现最短时间的最大收益,是我们需要时刻考虑的问题。
2、学生层次参差不一,要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难度颇大。
目前,班级孩子生命状态分布,基本呈倒金字塔形。接下来,阶段性目标,是将模型状态变为倒梯形。主要策略:优化塔基,拓宽塔腰,关注塔尖。
二、MVVSS分析
(一)使命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办一所承续薪火的国际学校。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既是我们的价值追求,也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朝向。在一间有爱的学校,成就“人之为人”的“人”,让生命如其所是,在外在规定性下实现自我规定性,可能就是幸福完整吧。“承续薪火”,这“薪火”,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呼唤,是孔孟老庄唐诗宋词等等文化的精华,可这片土地,也可以延展至整个世界,接续全人类的精神血脉,中国人而至世界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价值观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不欲勿施,立己达人。
宗教般的虔敬,不是没有苦难,而是超越苦难,不是没有泥泞,而是心中始终有浩渺星空。过一种德性的生活,成就一个明亮的世界。
(三)愿景
1、学校愿景
以学习者为中心,扎根心理学、教育学和中西哲学;创造研发并持续迭代K12卓越课程系统。
2、班级愿景(六年)
缔造完美教室,每位少年都如其所是,卓然而立。
3、班级愿景(八下)
(1)教室相处氛围良好,有孩子会讲,这间教室有家的感觉,但仍可继续提升。如:孩子们之间相互交往的度的把握,不溺不疏,有礼有节。
目前,教室里的孩子们,真的可以称之为“快乐的若干口”,做事情经常是成群结队。有时候,观察一下校园里的孩子们,经常会发现昆仑诸君成群结队地玩球,遛弯……这好像很好,但其中仍然藏着风险,那就是,这种关系有可能堕落成一起玩闹,一起游戏,一起成为快乐的“春猪”“团伙”。我们常讲,危与机并存,这种关系如果向上提升,也可能成为取经路上的同行者,朝向伟大事物的同志者。目前,前者的形态,存在,可后者的形态,也存在。此时,便需要我跟昆仑诸君共同反省,保持警惕,不断梳理自身,梳理我们这个社群,希望八(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朝向伟大事物,朝向更好的自己。
(2)教室工作的参与度尚可,但可继续提升,如:教室布置的设计与执行,教室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教室精神的提纯与明晰,教室活动的设计与规划等等,都需要将孩子们卷进来,让孩子们躬身入局。
这一点,在上个学期已经在做,很多方面还出现了小高潮。比如我们的万圣节教室布置,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组织设计执行,最终,我们还赢得了一张奖状,在我们这个几乎没有奖状的系统里,这张奖状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再比如我们上个学期举行的“昆仑便签展”,和晶老师牵头,但大量工作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讲,老师,你看,我们给我们班长脸了吧。再比如,孩子们的作品在微信上发布了,他们的眼睛亮闪闪的,他们会觉得,自己还不错,自己又为班级增光了。慢慢地,孩子们有了一种集体观念,会觉得这个社群还不错,自己也愿意为了这个社群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正如我们一个孩子所讲,如果不是在这个班,早就转学了。新的学期,在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有许多增长点可以挖掘,大方向,我觉得就是在“个体——小社群(小组)——大社群(班级)”之间建立好的互动关系。
(3)教室内学科发展不平衡,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合力需要再加强,不断沟通碰头,把准孩子们的脉,对症下药,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感。
学业成就,某种角度讲,是孩子们的命根子。在这个点上如果没有办法帮助到孩子的话,某种角度讲,就是教学事故。这是大节,不可轻忽。虽然上学期在这个点上,我已经着力,比如与任课教师打配合,比如突出数学、物理的核心地位,等等,但还不够。这个学期,在这个点上要再着力,结合“每日暮省”,帮助孩子们梳理自身,提升自我认知,想办法,解决问题。
(4)就语文学科而言,目前,孩子们之间差异性虽非常大,但就班级整体来看,呈倒金字塔形,弱一些的孩子不多,分布还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可以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例,感受一下(略)。
(5)从每个孩子自身整全地看,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都有提升,未来的一个学期,他们必将取得更大的提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四)战略
1、学校战略
(1)共读共写共创美好教育生活;
(2)研读中国文化经典,接续儿童精神血脉,内修人格,外达世界;
(3)超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元对立的困局,既能学得快乐,又能考得高分;
(4)“复”与“兴”:既扎根中国,又胸怀世界。
2、班级战略(6年)
(五)方案(本学期)
1、读书
2、上课
(1)统编教材,聚焦核心观念和核心技能
①本次处理统编教材,基本上未安排经典篇目,打算全部处理为典型和材料。
②在进行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在完成挑战单后,加入小组合作讨论,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加入小组讨论总结,加强小组合作,慢慢提升孩子们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③八(下)教材,基本上依照文体组元,这样,每个单元,都涉及相关文体的核心观念和技能。通过“挑战单——课前对话讨论——课堂对话讨论——课后对话讨论”的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建构生成核心观念,掌握核心技能。
④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效率最大化原则,否则容易导致萝卜炖萝卜,耗时而效果不佳。
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帮助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跟孩子们一起,去穿越。
⑥挑战单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为梳理探究;其二为阅读鉴赏;其三为表达交流。梳理探究部分,主要梳理作者的运思过程,探究作者为何如此运思以及如何呈现自己的运思;阅读鉴赏部分,主要是对作品语言的品鉴和作品美感的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写作;梳理探究和阅读鉴赏两个部分,侧重核心观念的建构与核心技能的学习,都是指向最后表达交流的写作部分的,给写作以指导,而写作的过程,又是核心观念与核心技能的运用过程。
⑦以《社戏》为例,略谈一下挑战单设计。
A. 梳理作品的运思过程,并探究,鲁迅先生为何如此运思?
这个问题,指向梳理探究中的作品结构。之所以没有直接让孩子们去划分作品结构,梳理作品写了哪几件事,而是梳理作品的运思过程,这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其中有这样的考虑:梳理结构,某种角度讲,将孩子们与作者、作品进行了界限划分,孩子们与作者、作品处于一个三元结构之中,孩子与作者、作品是隔的;梳理运思过程,则是希望孩子们与作者进行同构,尝试还原作品被创造出来的那个时刻,此时,孩子们与作者、作品是交融为一的,是不隔的,“我口读我心,我手写我心”。
在对作品结构进行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对核心观念“突转”进行建构,这也就是追问孩子们,“鲁迅先生为何如此运思”的原因所在。比如,盼望看戏却没船,不能看戏而至柳暗花明,想看的戏没看上不想看的却不断上演,平静归途又煮豆,煮豆不煮别人煮自家,豆子被偷反倒感激得意,事实上的“突转”形成了情节的波澜,在情节的一波三折中,又有情感的错落起伏。在建构“突转”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运用的核心技能是“文本细读”,抓住关键情节梳理人物情感。
经由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作品结构和内容的相关问题。
B. 以作品中的任一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及其作用。
这个问题,指向阅读鉴赏中“表达方式”这一核心观念的运用。对于表达方式,孩子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观念,如何运用相关观念解决实际阅读问题,是本篇作品关注的重点之一。要运用相关观念,首先要从具体的文字中找出相关段落,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一观念的运用水平及表达效果。
C. “社戏”,指什么,只是那场乡野戏剧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这个问题,指向梳理探究中的主旨探究。《社戏》虽然是小说,但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说它是自传体散文化的小说。从这个角度讲,“社戏”便有了某种精神家园的味道。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个体生命从“伊甸园”到“失乐园”的过程,那《社戏》中教材节选部分,则是个体与社群交互方式的理想样态,某种角度讲,是人际交往的“伊甸园”。从这个角度讲,《社戏》教材节选部分与《故乡》中与少年闰土的交互有某种同构,这应该是成年鲁迅对自身当下生存状态的反省。我觉得,教材节选部分,就是一篇《桃花源记》。在解答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核心观念是“隐喻”,核心技能是文本细读。
D. 写一个两百字的小故事,综合运用“突转”和各种“表达方式”。
这属于课堂作业,属于核心观念的运用,同时,又涉及核心技能仿写的运用。
(2)《仲尼弟子列传》课程、《论语》课程——探索生命的可能性
这两个课程,是王校做的,实录一个是俊梅老师做的,一个是红云老师做的。对于这两个课程,我心中是有无限期待的,我希望能够经由王校的课程设计,跟孩子们一起去探索生命的某种可能性,同时经由课程,烛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身生命的倾向性。所有的大课程,都是生命课程,不作用于生命的大课程,某种角度讲,就是一种浪费。
这两个课程,我放到了教材结束后进行。在与孩子们穿越教材的同时,我再增加一下相关阅读,拓展自身的认知,提升自身的领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疑惑处,及时找王校沟通,尽最大努力将这两个课程落到实处,为生命奠基。
(3)人生电影课——偏见、理性与对话
某种角度讲,这几部电影,有些超出了我的最近发展区。假期相关阅读都准备了,但没能读了,可相关问题的思考一直未中断。假期结束,补一下,再找王校问一下,问题应该不大。
对于《罗生门》(黑泽明),有如下考量。其一,事情的真相为何(偏客观描述,如拍照录像)?其二,盗贼(武士之妻、武士之魂)所讲,与真相有何出入,原因何在?(当事人,片面真实,人性寄居载体。)此问,有一处需关注,亡魂之言,尚不全真,颇为荒诞。似可以讲这个世界的荒谬,但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恶与堕落,是人的动物性。那这般的世界,可以长久吗?此时,彰显文化的伟力,此文化,为自身所活出来之高贵,非为一套外在于人的价值系统。这样讨论,似与课程定位有所扞格。不妨追问,当人无法活出价值之时,是否便无计可施?此时,引入他律,引入政治,似乎颇为圆洽。从这个角度讲,他律,又何尝不是自我规定呢?其三,僧人、樵夫、流浪汉各自有怎样的寓意,罗生门又有着怎样的隐喻?从三位一体的角度,似乎很是贴切,本我、自我与超我。至于罗生门,向来都是如此残破吗?那此门有重葺一新的可能性吗?所追问的,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何以自存,何以彰显人之为人之高贵。若再引申,谌洪果老师所言,政治家,需要激情、责任与判断力。若我们为这救世者,为一政治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作为?如此,似可尽此电影之价值。
对于《杀死一只知更鸟》(罗伯特·马利根),有如下考量。题为“杀死一只知更鸟”,何谓知更鸟?此为电影中谁之隐喻?在我看来,黑人青年、孤僻邻居、律师先生自己,皆为知更鸟。被杀死者,自然是黑人青年,那余下两人之将来,是否会被杀死呢?颇可讨论。另,律师先生,对黑人青年之案的选择,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律师,打破愚昧偏见固执,朝向文明公正理性。)对孤僻邻居之案,又付出什么,收获什么?此时,他是否可以“抬起头”于法律面前?(法律与道德的两难困境,儒家的“父子相隐”)另,若我是律师先生,对黑人青年之案,我会作何选择?对孤僻邻居之案,又会作何选择呢?种种疑问,所导向的,是对更深层次问题的剖析,此处,我有些力不从心。
《十二怒汉》(西德尼·吕美特),对我来讲,是难度最大的一部电影。陪审团中的个体都有自身的偏见,在民主讨论中,以怎样的方式突破各自的偏见,在艰难中,如何尊重生命。同时,对于“民主”,保持反省,民主,到底是什么,民主,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4)晨诵,与黎明共舞
儒家晨诵和陶诗晨诵,王校都做过,且有实录,前者是俊梅老师整理的,后者是春燕老师整理的,这两个课程,与孩子们一起穿越,感觉应该会很棒。至于“苏轼诗文”晨诵,春燕老师做过,我假期中也重点阅读了相关资料,对于这个晨诵,我抱有很大期待。
历时三天,终于做完了这个课程规划,心中有一种满足感萦绕。这种满足感,我仔细想了想,应该来源于对未来的期许,对未来那个穿越了这些厚重课程的自己和孩子们的期许。身上的担子沉甸甸,与自己有关,与孩子们有关,但人之为人,“负重前行”本身也正彰显了生命的高贵。“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这可能不是实然状态的自己,但一定是应然状态的生命朝向。我与昆仑诸君,若犟龟般,已然上路,我想,我们终将迎来生命本身的庆典,终将成为昆仑。
附:王校简评(我在听的过程中进行的速记)
教育没有什么猛药,是种子与岁月的摩荡。试图快速翻天地覆,某种角度讲是违背教育原理的。一个生命体,一定是在岁月中经历风雨、雾霭、阳光等等一切而最终茁壮成就的。对我们学校而言,改变一个孩子,需要的是快乐地“吃饭呼吸”,而非“吃药”。
昆仑课程规划、课程总结汇总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2020秋冬昆仑语文课程规划
读写结合,给生命以力量和方向——昆仑教室七(上)语文教学计划
昆仑开学典礼、期末庆典汇总
【期末庆典】走进未来时代的三张通行证 ——昆仑2020秋冬期末庆典
【期末庆典】横空出世,莽昆仑,群玉啸歌 ——昆仑教室2020春夏期末庆典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昆仑大课程作品汇总
昆仑电影作品汇总
【电影作品】最美的年华与爱邂逅——电影课程《罗马假日》作品选
【昆仑电影】活出我们的无限可能性——电影课程《疯狂动物城》作品选
昆仑教材作品汇总
【教材写作】谁,是我们生命中的绿?——《带上她的眼睛》读后感
【昆仑教材】找寻活着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作品选(一)
【昆仑教材】找寻活着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作品选(二)
昆仑其它作品
与海螺的相互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