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眉山剧团那些事(下)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眉山剧团

那些事(下)


四川 | 辜堪生






可以说,到眉山剧团乐队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幸运,最惬意的工作。

这六年的剧团生活是我的青春年华里最值得回忆的六年,有很多事都记忆犹新,没齿难忘。





一个人能把兴趣爱好变为自己的专职工作,这一定是人生最惬意的事情。

1969年下乡插队后,我有幸师从来眉山中学开门办学的四川音乐学院小提琴老教授张季石学习小提琴,并因此于1972年招工考进了眉山县宣队(后合入了眉山川剧团)。

可以说,到眉山剧团乐队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幸运,最惬意的工作(直到1978年考上大学后才恋恋不舍离开了剧团)。这六年的剧团生活是我的青春年华里最值得回忆的六年,有很多事都记忆犹新,没齿难忘。

5.邓国和上省城










有首什么歌词说,爷爷的每一根胡子里都长满故事,比喻很生动,很形象,也很有道理,老年人阅历丰富,自然有不少人生故事可说。

但是,如果老人是老艺人,那可说的故事可就更多了,因为艺人求生存,走天涯,阅历更加丰富,酸甜苦辣麻,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今天是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时代,快节奏时代了,那种坐在院坝里,谷堆旁,点着蚊香,摇着蒲扇,边喝茶,边纳凉,边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过去的故事的场景己经不复存在了(我看可以申报“非遗”了)。

其实,这种人传人原生态的故事,有时候比网上那些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八卦新闻”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回味。

下面就是我从唐志明团长口中听来的关于老艺人邓国和的诸多故事之一:“上省城”。


01我就喜欢吃这个

邓国和是眉山川剧团专敲大锣的。解放前夕,邓国和老家养了一群鸭子,邓国和知道成都的售价比县城更高,就想把鸭子弄去省城卖。

但从未上过省城的他心里还是有点“虚”,所以就邀约去过省城的好朋友朱惠光一起上成都卖鸭子:“老朱,陪我上成都卖鸭子嘛,一切开销算我的!”朱惠光也很多年沒上过省城了,也想再去逛逛省城,反正不花钱,还落得做个人情,“好嘛好嘛!

赶一群鸭子花了整整三天才到了成都。朱惠光托熟人批发卖完鸭子。贬值的金圆卷装了一大麻袋,扛在肩上很不方便。

该吃午饭了,朱惠光带着他进了春熙路一家西餐馆,穿过弄堂去了相邻的中餐馆。邓国和扛着麻袋落在后面,熙熙攘攘的人流挡住了他的眼光,突然发现朱惠光不见了。

“算了,不找了,给老子节约了一顿饭钱!”肚子早已咕咕叫的他找个座坐下来准备吃饭。落座后来了一个服务员,拿了一本菜单,全英文的。

邓国和当然看不懂,但仍装模作样选菜,然后指着一个蒸糕图案说:“我就喜欢吃这个!”“大份还是小份?”“当然是大份啰!”邓国和毫不犹豫地说。心里暗暗嘀咕,“瞧不起我们乡下人嗦!老子今天有的是钱。”

一会儿,一大盘蒸糕端上桌来,“这怎么吃得完呀?!”原来,大份是多人吃的,小份才是一个人吃的。点都点了,沒办法,学着别人样,用刀切了一块,再用叉弄进嘴里,嚼了一下,甜酸甜酸的,太难吃了!

但这可是自己的钱啊,只好忍耐着填饱了肚子。吃不完的还悄悄装进口袋。真是死要面子,活受洋罪。 



02我    懂

吃完饭,胡子拉碴的邓国和想去理个发。为省钱,找了个小理发舗进去。

这一口袋钱可不敢离身啊!朱惠光来之前早就咛嘱过成都骗子多,要小心!于是,邓国和把口袋放在椅子上,坐在屁股底下。这一来人就太高了,理发匠很不便操作。

“先生,把你的口袋拿下来放旁边吧。”邓国和心里那根弦马上绷紧了!以为这就是骗子的第一招,“人财分离”。然后故作老练的说,“我懂!”继续稳坐“钓鱼台”。

“先生你懂你咋还不拿下来?”“我懂!”“你懂,你就应该拿下来撒!”“我懂,我懂!”邓国和自以为聪明,以为今天真遇到骗子了,干脆就不理发扛着麻袋离开了。

回到旅店后,不一会儿朱惠光也回来了。“老朱,你跑哪去了?”“我还四处找你呢?”“算了算了,不说了。告诉你,要不是老子长了个心眼,下午差点就被骗了!”

然后邓国和得意洋洋,添油加醋的把“理发店历险记”给朱惠光讲了一遍。趟上床后,邓又开始盘算第二天回眉山之事了。

“老朱,回眉山也就一百多里路,我们明天早点出发,一天都走得拢,省点车旅钱回眉山下馆子我请你好好搓一顿,如何?”朱惠光知道邓是个俭省鬼,只好顺水推舟,“好嘛好嘛!早点走!” 


03各人管各人那头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吃了饭就出发了。傍晚时分走到了彭山,离眉山还有40里路,实在太累了,只好在彭山县城找了一家旅社住了下来。

邓国和为了省费用,就只开了一间舖位,两人共睡一舖。朱惠光也不好说什么,确实太累了,放下背包就倒在床上休息了。邓国和拿上毛巾脸盆去锅炉房打了盆热水抹了个澡,然后端了盆热水回寝室,见朱惠光已睡下了。

放下脸盆,推了推朱惠光,“老朱,我给你打了盆热水,快起来烫烫脚,解解乏。”

老朱想,“这个邓国和,今天咋这么客气,难得难得!”朱惠光坐在床沿上把脚洗了,邓马上就把洗脚水端出去倒了。朱十分纳闷,“这个邓国和,今天是怎么啦?”由于太困了,然后倒头又睡。

邓国和倒完水回来,把鞋袜一脱,也躺上床睡觉了。由于床窄,两个大男人只能各睡一头,翻身都困难。一会儿,朱惠光朦胧中闻到一股难闻的臭味,才发现邓国和沒洗脚,大热天的,走了一天的路,胶鞋早就被汗水湿透了,其臭味可想而知。

“老邓,你也去洗洗脚好吧!”朱惠光边说边揺醒己开始鼾声雷动的邓国和。

邓很不耐烦的说:“哎呀!各人管各人那头。” 

补充两个邓国和在“文革”中的笑话:

1

有人民,无光明

“文革”中,才子佳人的旧戏不能演了,政治学习倒是每天上班的例行公事。由于邓国和在老艺人中是最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的,喜欢在其他老艺人中吹牛。

有时还和我们年轻学员纵横交谈天下大事。所以剧团订的报纸通常由邓国和去大门口收发室取回来,并在政治学习中朗读社论,通知之类的内容。

有一天邓国和取了报纸回来,路上有人问他:“老邓,今天都有什么报纸啊?”“有人民,无光明。”由于省略了“日报”二字,此话就变得反动了。由此,邓国和沒少挨批斗,检查!

2

四个人抬钢板,八个人抬机器

 过去演旧戏都是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言传身教。

“文革”中戏剧改革,演革命现代戏,有创作剧本,乐谱。那时的剧本,乐谱只能是手工在钢板上刻蜡纸,然后把刻好的蜡纸贴在油墨印刷机上,再用油墨滾筒一张一张地印刷。

今天年轻人恐怕都沒见过,但在当年比起用手抄剧本却是很“先进”的。老艺人也有很多沒见过什么油印机的。

有一天,朱绍和书记利用私人关系借到一新剧本《于无声处》,马上交给团长唐志明,让他赶快找人刻印出来,迅速排练,抢占先机演出。唐志明不敢怠慢,但一时走不开,看见邓国和正坐在葡萄架下悠闲的喝茶,唠嗑,马上叫他:“邓囯和,找人去县文化馆把钢板油印机弄回来,有急用!”

邓虽然有点不安逸,但团长叫办事,也不好推却,放下茶盅,对正在舞台上练功训练的学员吼道:“走,去四个人抬钢板,八个人抬机器!”

唐志明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得前仰后合。此事成了唐志明以后经常调侃邓国和的笑料。

唐志明是团里最会侃大山吹牛的壳子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段子手”。他讲的邓国和的笑话特别多,也不知真假?不过也沒见邓国和出来辟过谣。

6.潘师傅的凉拌鸡与张师傅的严格处理










中国人重食,自古“民以食为天”。而艺人云游四方,尝遍天下,更是注重享口福。所以,能在剧团呆得长久的烹饪师傅必然技高一筹。

眉山剧团炊事员有两个师傅,负责炒菜的是潘师傅,负责做饭,蒸馒头,压水(人工机井)的是张师傅。潘师傅师的做菜手艺非常高,尤其是他做的凉拌鸡,堪称一绝!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只要是卖凉拌鸡那天,很多人早早就排队等候,单身汉都是一份两份的买,很快就抢完了。

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做凉拌鸡的密诀是这样的:七八只未开叫的嫩鸡公杀好,放血,洗净后放到大锅里煮,煮个九成熟(不见血丝)以后捞起来凉在一边,再把锅里浮在面上的油水打捞起来备用,然后把鸡肉宰得比较小块,码上盐,味精,生姜(不用蒜),用手(从不用筷,勺)反复的搓揉,让鸡肉更入味。

辣椒只能用二荆条(朝天椒太辣,大荆条辣味又不够)在锅里炒脆后用铁对窝杵成粉,菜籽油烧开以后分两次(第一次少许,取香,第二次稍凉后倒入,取色)倒入辣椒面,只听“滋”的一声,辣椒的香味就溢出来了,那真叫一个香呀!

汉源花椒也是现炒现磨成粉。快到开饭时,潘师傅把先准备好的红油辣椒,花椒面先后放进鸡块,把鸡油汤倒进去,再放一点白糖,又用手搓揉均匀,最后把切好的葱花放进鸡肉,即大功告成。

潘师傅做的凉办鸡,味道鲜美,色彩红亮,香气四溢,众人皆呼“巴适!”

总结下潘师傅做凉办鸡的密诀留给年轻人

1.嫩公鸡(不卡牙)。2.二荊条油辣椒,汉源花椒都必须现做。(特香)3.鸡油烫调制(原汁原味,类似江水煮江鱼。)4.潘师傅从不用酱油,更不用醋,那是败色,败味的,也不用蒜,那是压味的。


张师傅主管饭食及压水等粗活,其特点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张师傅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能扮演个群众,匪兵,团丁之类的跑龙套的角色,在舞台上亮亮相。

唐志明是这样形容张师傅的:如果当晚张师傅有上台演出角色,那蒸的馒头又白又大,如果沒有演出任务,那蒸的馒头就是“肝炎”馒头,又黄又瘦。

剧团分队演出时,张师傅分随我们一队赴仁寿,井研等地演出。我们一队人员都遗憾潘师傅没分到我们一队。由于人手紧张,张师傅参演的机会愈来愈多。

在演《红云岗》这部大戏时,张师傅居然分到了一个有台词的还乡团团丁的角色,这是张师傅从来没有过的,好兴奋!

台词也很简单,只有几句:

“乡里乡亲,大家听清!”(“咣咣咣”,敲锣三声)

“中央军回来了,所欠的租子要交清!”(“咣咣咣”,又敲锣三声)

“若有违抗!”(“咣咣咣”,再敲锣三声),“格杀勿论!”(“咣咣咣”,最后敲锣三声,下场)

就这么几句台词,近似文盲的张师傅练了又练,背了又背,下足了功夫。

当晚演出开始了,第二场一开幕就是张师傅边敲锣,边上场,边喊话,前面几句都还行,“乡里乡亲,大家听清!”(“咣咣咣”)“中央军回来了,所欠的租子要交清!”(“咣咣咣”)“若有违抗!”(“咣咣咣”),“若有违抗”(“咣咣咣”)“若有违抗”(咣咣咣)……

“糟了,张师傅忘台词了!”我们在后紧张得不得了,只能悄悄递台词:“格杀勿论!格杀勿论!……”

张师傅在台上又转了一圈,终于喊出来了:“若有违抗,严格处理!”(“咣咣咣”,下场)大家在后台忍不住“噗嗤”一声,眼泪都笑出来了!

张师傅下场后懊悔极了,第一次有台词就出差错,以后恐怕就难有这样有台词的演出机会啰!

唐志明赶快前来安抚张师傅:“还好,还好,意思沒错!”(就怕第二天吃“肝炎”馒头)后来大家分析了一下张师傅出错的原因,不是不认真,可能是由于张师傅对“格杀勿论”这个文皺皺的词太不熟悉的缘故所致。 

7.这又不是绣花针











陈文新是眉山剧团专演反面人物的本色演员,演技很不错的,在戏迷观众中有很多的“粉丝”。

有一次演革命样板戏《杜鹃山》,陈文新扮演的温其久是杜鹃山农人自卫军副队长,在队长雷刚被诱捕后,完全投靠了敌人,后被柯湘除去。

其中有一场戏是柯湘受上级指派来自卫军引导自卫军走上革命道路,温其久妒忌队长雷刚对柯湘的重视,怕影响他的二号地位,便当着众人的面讥讽初来乍到的柯潮是个经不起血腥风雨的女流之辈。

嘲讽之际有个动作:从背着的盒子炮中拔出盒子枪在柯湘面前晃一晃,然后问柯湘:“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又不是绣花针!”

有一天晚上演出,陈文新背的盒子炮,不知被那个家属的小孩给抽出来玩耍,沒有放回去,陈文新上场前也没检查自己的道具,背着一个空盒子就上台了。

当戏演到温其久拔枪威吓柯湘时,连拔几次沒拔出枪来,因为盒子里根本就没枪啊。陈文新心一凉,“完了,咋办?”穿帮演砸了不仅扣奖金,挨批评,还毁了一世英名!

可剧情不等人啊!我们都在后台为陈文新着急,尤其是作为团长的唐志明,平时嘻嘻哈哈爱开玩笑,贪玩好耍下像棋,做事总是大大咧咧,这从龙镇演出扯乐谱糊灯罩一事就可见一斑。

这一次总不能从后台扔一支枪出去吧?!陈文新不愧是经验老道,急中生智,仍然不动声色做完拔枪动作,然后空着手用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真资格的“手枪”,在柯湘面前晃了又晃,讥讽道:“看看,这是什么?这又不是绣花针!”

唐志明在后台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好个陈文新!”台下观众也笑了。沒想到陈文新这个创新动作更增加了滑稽戏谑的味道,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8.剧 团 的 晚 霞











“晚霞的确很美,它的美不仅在于悦目,更在于被黑夜吞噬之前奋力地展示最后辉煌的心灵震撼,是—种具有悲情色彩,虽然带有几分苦涩和几许无奈,却温暖人心。”(刘莉《乡村戏班》序)

我在眉山剧团的时候,那是正值文艺凋零、剧团吃香的黄金时期。上大学后,文艺开始繁荣起来。而剧团则沦落到走乡串镇,艰难求生存

如今,川剧戏班犹如天际最后那一抹晚霞,即将消逝在黑暗中。对此,人们毫不在意,但却令我们在剧团呆过的人无限伤感!

戏剧文化的失落,关键在于节奏的失拍!以量子计算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其疯狂的速度不仅吞噬着敲打算盘的慢节奏农耕文明,也在吞噬生态自然的地球,吞噬疯狂追求数字财富的人类自身!

古代西方哲人毕达哥拉斯透视到世界的本质是“数”,今天已进入到“数字经济”,“数字财富”,“透明人”的“大数据”时代了。

中国古代哲人老子认识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盛极而衰”的哲理,给人类开出了一副“小国寡民”的生态文明汤头。问题是人类还能还愿意服下这味苦涩的中药吗?!回不去了,时代的高速列车!细思极恐!

呜呼哀哉!中国古代文化的戏剧“国粹”,又一即将失落的文明!     


栏目主编:陈劲松

栏目编辑:李建丽

音频编辑:沈熙远


 作者简介 


辜堪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邓小平理论概论教研室主任 ;四川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哲学动态》《毛泽东思想研究》《人文杂志》《江汉论坛》《中国教育报》《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理论与改革》《探索》《北京师院学报》,《河北大学学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发表论文 90 余篇 ;主编、合著、参著学术著作9部;副主编四川省统编教材1部;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

诵/周生亮

微信名既生瑜何生亮,公益志愿者,私企业主。喜欢阅读、旅游,尤爱朗诵,偶有文字发表纸媒及网络平台,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远方。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朱步楼在线

野蛮其体魄(江苏|朱步楼)

辜堪生在线

眉山剧团那些事(下)(四川|辜堪生)

杨盛龙在线

河口通江达海(北京|杨盛龙)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货郎担(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什么样的人是作家(江苏|何敏翔)

邹秉南在线

苏东坡为何归葬河南郏县

熊梅生在线

朝开暮落花无穷江苏|熊梅生)


上期回顾

辜堪生在线

眉山剧团那些事(四川|辜堪生)

杨盛龙在线

西出阿佤山(北京|杨盛龙)

戎章榕在线

“意”味深长的索伦托小镇(福建|戎章榕)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穿牙刷(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罗马座上一坤包(江苏|何敏翔)

邹秉南在线

《儒林外史》中的南京风俗画

熊梅生在线

记忆深处的扁豆花(江苏|熊梅生)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

栏目编辑:zhenxi13142199(微信)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