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东坡为何归葬河南郏县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邹秉南在线




苏东坡为何

归葬河南郏县


 

江苏|邹秉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轼是四川人,为何不选择叶落归根,归依眉山故里,却魂葬名不见经传的河南郏县呢?更让人不解的是,不仅苏轼葬在郏县,其弟苏辙和父苏洵亦合葬于此,古称“三苏坟”。

三苏坟位于河南郏县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隶属平顶山市管辖,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平顶山市有开往郏县的班车,郏县西客运站也有开往莲花山的中巴车,中途经由三苏坟,这种中巴车是乡村公交,虽然是一小时一班,但并不准时,往返三苏坟颇为不易。

三苏坟如今叫三苏园,周围一片平畴,庄家茂盛,见不到一个村庄。

路边竖立一块由中共郏县纪委和监察局竖立的“品味三苏千古之文章,敬仰东坡廉洁之道德”的巨幅广告牌,可见郏县惩腐倡廉的决心和东坡为官清廉、关注民生给后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苏坟在距郏县县城27公里的茨芭乡,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苏轼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曾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死后为何会安葬于郏县这偏僻之乡呢?

追溯其中缘由,还得从苏轼的一生经历说起。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复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才获大赦,可谓仕途坎坷。

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贬任汝州团练副使,巧的是其弟苏辙随后也出知汝州,当时郏城县亦属汝州。

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相聚,苏辙领兄游览汝州名胜,路过郏城县,见这里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尤其是在登临黄帝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感叹此处“形胜类其乡”,于是议定今后就以此作为归宿地。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病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4岁,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由苏轼子苏过于次年将父亲的灵柩运至郏城县小峨眉山安葬。

十一年后,即政和二年(1112),苏辙也卒于颍昌(许昌),苏辙子将其与兄苏轼葬于一处,其时称“二苏坟”。

两兄弟之父苏洵本葬于四川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1350)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于是置苏洵(老泉)衣冠冢“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三苏坟”西边还一字排开有苏氏六公子(簟、符、箕、籥、筌、筹)之墓。

其实,苏轼苏辙两兄弟相约死后葬于郏县,除“形胜类其乡”外,苏轼在世的宋代,郏县还是一个风水人文俱胜之地,方圆一二百里,有当时的京城开封及洛阳、许昌等大都市,还有名闻遐迩的嵩山以及巩义宋皇陵群,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域圈。

苏轼归葬于此,正是为了实现他“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的遗愿。

由于宋时“三苏坟”地处许(昌)洛(阳)古道,是四川进京(开封)的必经之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黎民和赶考举子都会到此祭奠苏轼,求得苏学士庇佑。

相传,当时进京赶考的秀才举子们到苏轼墓祭奠时,都会用手帕蒙住双眼,然后从祭坛起步,向前触摸苏轼墓前的香炉,谁摸中了就能金榜题名,其时车马不绝,十分热闹。

然而苏轼不会想到,在他去世仅仅二十几年,东京便被金兵攻破,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一再南迁至南京和杭州,后元破南宋建都大都(北京),历朝都城再也没有回到中原。

与宋巩陵被夷为耕地的遭遇相似,嵩山也日渐冷寂,人迹罕至,郏县自然也慢慢成了穷乡僻壤,“三苏坟”至此渐渐被世人遗忘。


宁静肃穆的三苏墓园


三苏坟外有广庆寺和三苏祠,均为宋元遗存,祠内古柏森森,青竹滴翠。东坡生前曾多次来广庆寺,每次来都会与僧人叙谈,东坡死后,宋高宗还亲为广庆寺赐名。

寺院里的僧人日夜守护苏坟,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超度安魂。

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即为小峨嵋山。

三苏坟院前,四株苍翠的宋代古柏掩映着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望柱、石马、石羊、石狗、石虎和石翁仲,庄严肃穆,这么隆重的规制,于古代文人来说是很少见的。

神道尽头是三苏坟院,四周有墙垣围护,南垣正中开门,石狮蹲守,宋韵古朴。门楣悬挂“三苏坟”匾,院门两旁“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的对联,概括了三苏的文采和生平。

穿过院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字镌刻于坊楣正中,两侧石柱上锲刻着苏轼的诗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由明代学者王尚题写。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的《祭三苏先生文》。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取自苏轼《狱中寄子由》诗。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个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押往开封监狱,他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惶恐间写给弟弟苏辙这首绝命诗。

苏轼坐牢103天,幸亏北宋太祖赵匡胤定下过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后来苏轼获释,躲过一劫,可是自己一生坎坷,命运多舛,让他十分伤感。苏轼后来在词中感慨地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即指此案。

元灭南宋后,中原一片沉寂,三苏坟亦湮灭于岁月。

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吴中在任河南按察使期间前来拜谒“三苏坟”,吴中也是四川眉山人,见坟茔荒芜,墙体颓圯,即着手修葺,但是还未完工,既被调离。明宪宗十三年(1477)其弟吴节调任河南右参政,吴中告诉他一定要继续修葺好“三苏坟”。

吴节在到“三苏坟”拜谒时,曾写下了:“小眉山下草芊芊,十亩荒丘葬两贤。读罢残碑望西蜀,故家乔木尚依然。二刘山拥小眉山,埋玉千秋羡二难。不独文章为世范,一生忠义许谁攀”的诗句,后植松柏三万株,新封“三苏坟”,整修三苏元代彩色塑像,奠定了今日“三苏坟”的规模。 

苏坟夜雨的传说

至今三苏坟院内尚存五百多株古柏,蓊蓊郁郁,遮天蔽日。三苏墓冢在柏树下一字排开,自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和“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

冢前各立墓碑,碑前分别设有式样相同的石供桌、石蜡台和石香炉。老泉即苏洵,为二苏之父,其衣冠冢居中,而苏轼和苏辙墓分伺左右。

三苏坟院内遍植柏树,奇怪的是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的品德感动了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倾斜,好像在遥望家乡四川眉山,每当夜深人静时,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

清顺治初年,知县张笃行见“三苏坟”荒芜的景象,曾写诗:“峨眉黯黯暮云横,树尽碑残野草生。莫道荒村烟火绝,山家今日是清明。”重新为苏坟植树建垣,封墓立碑。

他在拜谒三苏坟时,于深夜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欲观雨景,却发现屋外星耀月明,并未下雨,惊异之下,写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不湿襟”的感慨,从此“苏坟夜雨”成为郏县古八景之一。

其实,在任何时候,只要走进幽静的苏坟,都能感觉到古柏树梢间有阵阵风声划过,像哗哗雨声一样时近时远,时高时低地传来,如怨如慕,如诉如泣。

这何曾是“夜雨”,分明是东坡被诬陷入狱,命在旦夕,担扰自己死后弟弟难以忍受孤寂和苦痛,抒发了再不能与弟弟“夜雨对床”的痛苦心情。

后人用“夜雨”来比喻苏坟的古柏涛声,既寄托了后人愿苏氏兄弟在九泉下共享“夜雨团聚”的欢愉,又使前来拜谒的人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风动树摇似夜雨,阵阵柏香扑面来,“苏坟夜雨”寄托了后人对三苏父子的历史评价,他们留下的文学瑰宝,正像细雨一样滋润着我们这样的后来者,并且将永远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林。


往期目录(点击标题即可欣赏)


1,剥豆

2,城墙漫步

3,窗沿上的风景

4,《儒林外史》中的南京风俗画



栏目主编:陈劲松

栏目编辑:李建丽


文/邹秉南

笔名秋思,江苏南京市人,爱好文史及旅行摄影。1968年末插队知青,1973年返回南京,后长期从事宣传和文字工作至退休。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各地报刊杂志及专辑、丛书等发表文史类作品200余篇。2009年参加全国中老年博客大赛获“十佳”博主称号。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山水之间》《天地之间》《溪上青青草》和《金陵杂记》等四部,合著诗集《樱花情缘》《樱花树下》。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朱步楼在线

野蛮其体魄(江苏|朱步楼)

辜堪生在线

眉山剧团那些事(下)(四川|辜堪生)

杨盛龙在线

河口通江达海(北京|杨盛龙)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货郎担(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什么样的人是作家(江苏|何敏翔)

邹秉南在线

苏东坡为何归葬河南郏县

熊梅生在线

朝开暮落花无穷(江苏|熊梅生)


上期回顾

辜堪生在线

眉山剧团那些事(四川|辜堪生)

杨盛龙在线

西出阿佤山(北京|杨盛龙)

戎章榕在线

“意”味深长的索伦托小镇(福建|戎章榕)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穿牙刷(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罗马座上一坤包(江苏|何敏翔)

邹秉南在线

《儒林外史》中的南京风俗画

熊梅生在线

记忆深处的扁豆花(江苏|熊梅生)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

栏目编辑:zhenxi13142199(微信)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