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步楼:厚植节俭美德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点击上方图片发现更多美文

朱 步 楼 在 线

主编:李建丽

编辑:张亦怡

朗诵:李   丽





厚植节俭美德


江苏|朱步楼 







(点击绿标即可收听李丽诵读)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历代先贤和炎黄子孙在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变迁、世事兴衰中,深刻地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安邦定国的定海神针、持家立业的传家之宝。

诸葛亮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思物力维艰”作为“齐家”训言,中国共产党人则将“勤俭建国、厉行节约”作为“治国”经验。

英国的萧伯纳曾经说过:“节俭乃充分利用生命之艺术,崇尚节俭乃诸美德之本。”

无论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是生活优渥的时光,节俭都是永不过时的美德。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作为一种修养和品质,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格局。但是,环顾我们身边,从日常餐饮到社会生活各领域,浪费现象仍然触目惊心:

一些人喜欢讲排场、爱攀比、好面子,无论是公务接待、红白喜事、亲友聚餐,总感觉“光盘”显得“寒酸”、“剩宴”才是“盛宴”,于是各种宴会、餐食订得多、吃得少,没吃完不打包、吃不了都倒掉,大量食物被扔进了垃圾桶。

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我国粮食总产量的6%。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

有些人未富先奢,他们积蓄有限,却热衷于昂贵的奢侈品,超前消费甚至举债消费,使他们成为“月光族”,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奢侈品最大的销售国和消费国;

还有的人被光怪陆离的网络消费宣传所吸引和刺激,陷入了网购“剁手”的浪费之中,冲动型、透支型消费,买了许多还没拆封就已忘之脑后的东西,囤了不少可买可不买的物品;

至于在日常生活中,不合口味的饭菜就倒掉、看不顺眼的衣物就扔掉,“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社会上出现的这些浪费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偏离。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滋生蔓延。有的是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作祟,超越现实、任性消费,以奢为荣、追求享乐;

有的是未经历过艰难困苦岁月和物资匮乏时期,对勤俭节约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观认知度较低;有的是缺乏责任感,认为花钱多少、如何消费纯属个人行为,对去奢崇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此外,一些先富起来的人通过高消费奢侈品斗富比阔、炫耀财力地位,一些餐馆饭店设置最低消费门槛鼓励顾客超量消费,一些网络直播过度包装、极度美化诱导超前消费等,助长了铺张浪费、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铺张浪费、奢靡挥霍,糟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会扭曲我们的价值取向,侵蚀民族的精神大厦。因此,厚植节俭美德,大兴勤俭节约之风,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节俭,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根本。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民养成节约习惯和勤俭之风。

节俭,是一个家庭富裕幸福的“密码”。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如果一个人整天花天酒地、畸形消费、铺张浪费,就会导致败家毁业。所以,家庭的幸福安康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

节俭,是一个人成长成功的基石。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就会懂得自我约束、知道感恩馈赠,将坦然、简约的生活作为一种时尚,而不去追求奢侈豪华的光鲜外表,就会提高修养、健全人格,炼就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在艰苦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远见和智慧,是对他人劳动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对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负责,也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身体力行。

大家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视频广告:


 
      

电视画面上有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水枯竭了,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从眼中流出一滴泪,随之一句发人深省的话:

“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物质条件,但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无度索取和浪费资源,必然破坏人类生存的根基。惟有“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有备无患、抵御风险,确保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节俭德行,需要长期教育和灌输,整个社会的节俭风气也需要精心培育和引导。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家风传承。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人们的品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将勤俭节约融入家风,培养节俭生活习惯,不仅是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让孩子在其中涵养“克勤与邦、克俭于家”的道德品质。

当家长一次次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放进碗里时,孩子的心灵会慢慢升起对食物的敬畏,知道了节约粮食的重要。

我们很多人懂得节约,都是因为儿时背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唱过“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都被父母提醒过“花钱要量入为出,购物要物尽其用”。“习惯之初如蛛丝,习惯之成如绳索”。

如果不注重家风传承,不从儿时抓起,不从小处着眼,任由铺张浪费成为孩子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

因此,通过“大手”拉“小手”,言传身教带动孩子和全体家庭成员树立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家庭观念,把节俭美德刻在家门家风上、代代相传,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对良好社会风尚形成都大有裨益。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实践养成。

节俭美德不是空洞的说教,重在实践的养成。只有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产建设各领域、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才能让“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各行各业、各个群体都要把勤俭节约的精神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平时行为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落实“光盘行动”到节水节电节气,从“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的理性消费到“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绿色出行,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如果人人都躬行节俭、不弃微末、不舍点滴、日积月累,就会滴水成河、粒米成箩,使节俭成为我们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行为方式,并在节俭美德的实践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厚植节俭美德,要注重营造环境。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需要多管齐下、常抓不懈。

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克勤克俭”的先进典型,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勤俭办一切事业,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坚持德法共治,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治理餐饮浪费和各种奢靡之风,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消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

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环境,就可以让更多人自省自励、引为镜鉴,实现从“要我节俭”到“我要节俭”的转变,使勤俭节约成为新时代砥砺奋进的一种鲜明特质。

今天我们强调要厚植节俭美德,并不是要人们抑制消费,要反对人们讲究生活质量、追求生活的舒适和新潮,更不是要人们去吃糠咽菜,回到过去的苦日子,而是要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确立科学理性的消费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奢侈,不浪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厚植节约美德,始终如一地崇俭抑奢,就会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讲科学道理
2、
3、 
4、
5、


作者简介


文 / 朱步楼

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曾在农村中小学和大学任教,后到省市县党委政府机关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现任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以来,先后撰写出版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著作20多部,其论著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诵/李丽

网名盼,陕西人,教育工作者,《盼枝花》平台主编,荔枝FM1622987主播,《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陈贻林在线

少年朱永新(北京/陈贻林)

朱步楼在线

厚植节俭美德(江苏/朱步楼)

刘炜在线

抓一把江山放在心里(广东/刘炜)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算盘(江苏/王喜根)

辜堪生在线

我的知青岁月(二)(四川/辜堪生)

王明皓在线

停车的奥密(江苏/王明皓)

沈宁在线

火车上的女人(五~六)(美国/沈宁)

王义玲在线

在南方的宛转流年(完结篇)(山东/王义玲)


上期回顾

刘炜在线

上帝给了善良足够时间(广东/刘炜)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算命(江苏/王喜根)

辜堪生在线

我的知青岁月(一)(四川/辜堪生)

王明皓在线

再叙的人生(江苏/王明皓)

沈宁在线

火车上的女人(三~四)(美国/沈宁)

王义玲在线

在南方的宛转流年(三)(山东/王义玲)







名家在线稿约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文稿统筹:18105113751(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