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绝于耳的教堂钟声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8-31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点击上方图片发现更多美文



戎 章 榕 在 线


主编:李建丽

编辑:张亦怡

诵读:海   童

               


不绝于耳的教堂钟声  


 

福建|戎章榕



(点击绿标即可收听海童朗诵) 

 

如果说,教堂是欧洲之旅的四大看点之一(其余是皇宫、古堡、博物馆),那么,触于我目、入于我耳、会于我心的最纷繁的意绪,大概就是悠远、雄浑又动人心魄的教堂钟声了。

我们抵达德国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去参观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与巴黎圣母院、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齐名的欧洲三大宗教建筑,据说还是距离上帝最近的教堂。

当我们置身于偌大的教堂内,瞬间最强烈的感受是神性弥漫,人在造物主的面前显得那么地渺小。

转而又感叹人的伟大,是人的才、识、胆、力才建造起如此高大、厚重和沉雄的建筑;也只有人出于对上帝的崇拜与敬畏,才会激发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高达157.38米的玲珑剔透,直刺苍穹的双塔,是灵魂升天的路。它不仅成为科隆市的典型标志,而且成为德意志民族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文化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8月15日奠基,历时632年才最终落成,什么是精品工程,时间或许是一种答案。600余年的建造固然可歌可泣,但100多年的维护同样呕心沥血。

尤其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科隆市90%以上的建筑被毁,唯独科隆大教堂得以幸存,这并不是上帝的神灵,而是人类共同呵护的结果。

科隆大教堂幸存有几种传说。

一是英国政府与德国政府签约在先,大教堂及周边300多座房屋才得以保存下来,未被炸毁。二是美国空军一名高级指挥官,曾在德国留过学,在空袭科隆的时候,他下令保护了大教堂。

我们在科隆还听说,在空袭之前,当时的教皇就动员神职人员将教会文化珍品包括彩绘的大理石玻璃,一块一块的取下来,编好号码,藏进地下室里。

战争结束后,又重新把这些大理石玻璃一块一块地镶嵌。整个安装过程就用了10年,其工程之浩大、工艺之精密,令人慨叹不已!

当然,还有战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出于对家乡科隆的一往情深,亲自主持整修科隆大教堂,才使其焕然一新。

由于在科隆大教堂逗留的时间还比较充裕,我花了2欧元,徒走登临了509级台阶到达科隆大教堂的顶层。不上则已,一登则让我见识了科隆大教堂的一件镇堂之宝,一个直径有3.1米、重达24吨的大摆钟。

尚顾不上喘一口气,大摆钟“镇”得我目瞪口呆。

我知道,科隆大教堂的高度为欧洲教堂之最,那么,大摆钟是否是欧洲教堂最重的钟?

若说遗憾,是我没有机会听到这口钟发出的声音,无法想象这钟声是否能够传递上帝的声音?但在久久的凝视中,足以使我产生了历久弥深的震撼之情。

也许是先入为主吧,在随后的日子里,当我再步入其他教堂时,我会为优美的圣歌旋律而感动,也会为飘逸在空气中的烛火气味而陶然,却不再有参观科隆大教堂时的悸动与震慑了。

然而,在德国的十几天中,那或近或远,或轻或重,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的教堂钟声,一直萦绕在耳际。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用心聆听教堂的钟声,我不是宗教信仰者,但不知为什么,这钟声却敲进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灵魂深处的一隅。

听着那似近犹远的钟声,有若隔世的召唤。我想这也许就是神学和哲学之所以近缘的原因吧。

驻足教堂,叩响心灵的是人生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然,这只是掠过心头的一霎念头。因为我们是匆匆的过客,不等寻及答案,已走出教堂,回到阳光下,那念头旋即也就消失了。

教堂遍布德国的城乡。是否喻示着上帝的无所不在?凡有人迹的地方,一定有教堂;而且建筑中最漂亮的也一定是教堂。

不仅如此,甚至在德国的高速公路边上,相距一段路程,便会有一座提供长途司机祈祷的简约又不乏精巧的小教堂。

密集的树林分布着稀疏的村舍,那或圆顶或尖顶的乡村教堂,在夕阳晃动的光影中,时隐时现;而教堂晚祷的钟声却是清晰可辨。

至此,我想到了国内颇为流行的“学会感恩”一词。“感恩”源自西方的宗教文化。感恩是一抹发自心底的动人微笑,噙在眼角、溢在嘴边,那是接受与给予间和谐的统一。

为什么要呼唤“学会感恩”?

这当然是有感于当今有些人在拥有一切时都视之为理所当然,只是接受,没有感激;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回馈、对事不尽力、对物不珍惜……

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必须从小培养。一个人自诞生的那天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人的一生得到过太多的人帮助,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

感恩不仅仅是报答,心存感恩就是用心去感受去铭刻去牢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据了解,在德国中学开有宗教伦理道德课,每周两节。此外,家长们大都会在礼拜天带着孩子上教堂,不论是做弥撒还是唱诗班,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浸润教堂的氛围,让他们从小去谛听、去冥想教堂的钟声。

作为一种文化和道德教养对孩子来说是必须的,它会启示孩子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入体认,启示孩子在世俗的生活里认识一些“关于存在”之类的哲学问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德意志国家哲学特别发达的一个原因?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科隆大教堂保存延续几十代人的一个原因?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现代教育早已普及的欧洲教堂钟声依旧响个不停的一个原因?

回到国内,那不绝于耳的教堂钟声,仿佛还回旋在我的耳边,萦绕在我的梦寐之中……


戎章榕往期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欣赏)

1、德国的深秋之行

2、法兰克福印象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讲科学道理2、毕飞宇笔下那些乘风破浪的女性3、村上春树:人若没有故事,就难以维持“自我” 4、5、

作者简介

文|戎章榕 浙江慈溪人,退休于福建政协研究室,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期刊协会特聘专家等。发表文字300多万,作品曾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百余次。已结集出版《没有结束的逗点》《触摸西欧》《名镇名村览胜》《前行的痕迹》《心月孤圆》(中英文两个版本)等专著,参与编写的图书有《科学创新论》《台湾“民主政治”透视》《大陆新娘》等。

诵读/海童  

夜读自媒体制作人。《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朱步楼在线

人要有底线思维(江苏/朱步楼)

陈贻林在线

永不歇业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北京/陈贻林)

陆道夫在线

2020诺奖得主格丽克诗二首新译(广州/陆道夫)

戎章榕在线

不绝于耳的教堂钟声(福建/戎章榕)

刘炜在线

这个清晨是我的(广东/刘炜)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脚炉(江苏/王喜根)

王明皓在线

找呀找呀找呀找(江苏/王明皓)

上期回顾陆道夫在线

诺奖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诗歌新译之二(广州/陆道夫)

陈贻林在线

朱永新:“我不是专为鼓掌而来”(北京/陈贻林)

戎章榕在线

法兰克福印象与法兰克福学派(福建/戎章榕)

刘炜在线

医生说,我得了强迫症(广东/刘炜)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木偶戏(江苏/王喜根)

辜堪生在线

我的知青岁月(五)(四川/辜堪生)

王明皓在线

在名画上点睛(江苏/王明皓)


名家在线稿约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文稿统筹:18105113751(微信)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