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奶奶的铜脚炉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8-31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奶奶的铜脚炉


 


江苏|沈伯素

 

 


天气一转冷,脑子里就出现了奶奶的铜脚炉。

奶奶的铜脚炉,黄铜铸造,状如花鼓,圆而稍扁,盖子上有百十个小圆孔,上有一个拎袢。

听妈妈说,还是奶奶陪嫁带过来的,那时候就已经被用了四五十年。

虽然旧了,炉盖却磨得锃亮,蛮耐看。村上人闲谈,脚炉有个谜语:“麻脸盘,暖烘烘;没有它,难过冬”。

的确如谜语,奶奶一到冬天,天天离不了它。

早晨,我常见奶奶给铜脚炉升火:先装上锯末或砻糠,再从灶膛铲出烧早饭还没灭的火灰压在上面,盖上盖子。

不一会,火灰燃着了下面的糠末,炉子就暖和了

有时候,妈妈或姐姐会在做饭之后随即给脚炉升上火。再后来,我也会升火了,这活我会抢着干。

因为脚炉口小肚大,即使我们小孩顽皮不慎踢上了它,也不会翻倒,炉里的火灰一般翻不出来。

热了的脚炉连炉壁也暖,无论焐手或焐脚,都是热烘烘的。

奶奶两手总是轮流放在炉盖上,有时还拎着脚炉走来走去,坐下时,炉子就放在她的脚下,炉子随时给她带来温暖。

那时候,村里不止奶奶一人有铜脚炉。脚炉是平民家庭的生活用品。那物件如今看不到了,恐怕只有到古玩市场才能见着。

那年头的寒冬腊月,尤其是阴雨连绵或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天气,在家里烘烘脚炉,是件惬意的事。

脚炉,顾名思义,寒天烘脚之用,但实际上它不止烘脚一个用途。比如奶奶,她晚上睡觉,也用它暖被窝。

婶婶生小孩时,还用它烘尿布。脚炉真是家中一宝。

难怪冰心的《我的童年》也写到它了:“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

听说,从前当官的坐轿子,冬天也离不了它:上轿时带上一个烧得旺旺的脚炉,腿脚会烤得暖融融的。

都是大几十年前的事了。那年头,好像冬天特别寒冷,人们尤其害怕没太阳的“僵巴子”天气。

我们江南人家不烧煤炉,空调又还没发明,当然,连暖气包、电热油汀什么的也没听说过,主要靠脚炉、火盆取暖。

如果天气晴朗了,村里人就选择向阳的屋沿或墙根下背风地方,大小凳子、椅子一起上,坐下晒太阳。

有的还袖上双手,脚下踏上脚炉。到时候看吧,太阳下一字儿坐开的,多是手里干着活儿的女人,大家边聊天,边纳鞋底、打毛衣,或者缝补丁、补袜子。

男人也有,是些没事做的,或是老头子,一边享受着冬日的暖阳,一边东扯葫芦西扯瓢,上天入地海阔天空瞎聊。

我家当年的房屋简陋得四面透风,主要靠大火盆取暖,天气再恶,朝火盆边一坐,就不至于太冷。

大火盆是一只瓦缸,升上火,全家烤。特别是晚上,大人小孩全都紧紧围上,又烤手,又烤脚,又聊天。

因各有所爱,人人一心顾两头,母亲兼纳鞋底,小孩转着火盆旁疯玩。

我呢,还是喜欢奶奶的铜脚炉,晚饭后,奶奶抱着脚炉坐在椅子上,我靠近奶奶,听她给我讲故事。

由于年代久远,奶奶讲的什么大都记不清了,所记得的一些,是爷爷死得早,奶奶一人要养活伯父、父亲、小叔、小姑等一大帮孩子。

往往是,奶奶讲完父亲接着讲,我就始终围在炉子旁听得入神。其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

少年时代,村里几乎家家穷,我读书的学塾也缺门少窗,上课时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脸儿通红,小手不能握笔。

为了取暖,下课的几分钟就都跳绳、踢毽子、“挤油渣”。

特别在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说话哈着白气的时候,谁不盼着放学回家烤火取暖?

我呢,当然是首先想到奶奶的铜脚炉!

一回到家,奶奶肯定会让姐姐弟弟们,起码在炉盖上面给我让出放一只手的地方!

如今每想起那情形,心头就会暖烘烘,产生一种发自心头的愉悦。

那种能够带来愉悦的想头,直到如今也常常萦绕在年纪已经不小的我的脑海。

格外会想到在奶奶的铜脚炉炸蚕豆的事:有一次,我趁姐姐、弟弟不注意,打开炉盖,偷偷地放几粒蚕豆在火灰里。

等到脚炉里“啪”一声响,我赶紧掀开炉盖,把滚烫的豆子抓出,快快地在两只手里倒过来倒过去,待灰掉得差不多了,快快地送进嘴里,咯嘣,香哦。

炸蚕豆会起灰,姐姐严厉地阻止我再炸。

奶奶说:“炸,不要紧的,不过不要炸蚕豆,蚕豆会把火炸灭,你可以烧黄豆。”

奶奶这么一说可好,我,姐姐,弟弟,黄豆、玉米粒、花生米一起上。

火盆烤的,原汁原味,比从担子上买的好吃。

尤其是听着炉子里嘶嘶地冒出香气,屋里暖意融融,就叫人忘记了那是在令人生畏的严冬时节!

一个个把嘴唇吃得黑黑的,还都张着大嘴巴笑。大家心花怒放,奶奶也笑得开心!

奶奶的铜脚炉历经沧桑,透着凝重,里面蕴藏着说不完的故事。岁月无情,往事情深。

绵绵深情的围着奶奶烤脚炉的往事,永远真切地留在了记忆里。

回味中,都充满了蜜蜜亲情,体现了浓浓乡愁,令人陶醉。



栏目主编:陈劲松

实习编辑:杨   越


文/沈伯素

江苏省作协会员,副研究员,退休公务员。1933年6月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今常州市金坛区)农村,1950年底抗美援朝参军,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学员、军校教员、军兵种报编辑等职;1975年转业后在地方党政机关负责文字工作多年。退休前任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著作有散文集《寻常巷陌》和杂文集《世风漫说》(均系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机关——沈伯素中篇小说选集》、散文集《神亭纪事》等。先后有上千篇散文和短篇小说于全国、省、市级报刊刊登。

诵/柏传娅

江苏盐城人,朗诵爱好者,现在江苏南京高新科技企业工作。《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封面文章

陪你(江苏|王中华)

散文

奶奶的铜脚炉(江苏|沈伯素)

心系盘扣(河南|崔小玲)

佛手瓜(江苏|王鹃)

小说

生日(河南|任圣灵)


  上期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封面文章

风的背后(湖北|周宏)

散文

游潭柘寺(北京|徐有三)

灵岩寺记游(山东|宋向华)

小说

犀鸟(四)(广西|黄锦秋)

犀鸟(五)(广西|黄锦秋)

犀鸟(六)(广西|黄锦秋)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如果您认为文章还可以,欢迎在文章后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我就知道你“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