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 · 儿时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5-10

点击箭头处

“蓝色字”

,关注我们哦!!





散文



 你 · 儿时 



 

北京|李燕巧



 

年龄,这个蕴意理性的词语是漂在文学海洋,还是浮于物理宇宙?它,随匀速的滴答声增加,又随温柔地想念凝固。

是要谢谢,还是对它去生点气?应谢谢它,让我们长得这样大了;应对它有点气,因想念凝固的“年龄”哪里存在呢?

看似整年未变的数字,实则在隐藏着的小数点的身后每时每刻都在增加,直到“轮回”那天,小数点身后的所有像在玩“跳房子”一口气蹦到了前方,以“一”的方式增加了整数的气势,而这气势却又挤走了心房的一个记忆空间……

夜越黑暗,脑海里的神经在皎月下越是泛起明晃晃亮光,双眼也越发烁烁。

如果经历了所有,是为看见你。

那,从见了,经历的所有经历都会变成小偷跳窗而逃,而我只顾低眉淡笑,连抬个眼皮都觉得劳累,随它们逃亡,它们也被困得太久,需要自由,任何被久困的都有个小偷心态,跑,是唯一出路。

那个使我淡笑不语的,是长在身体里的儿时,在小偷跑得无影踪时,才见到了清晰画面与定格,影像与实体,尽管记忆这个小家伙儿偶时会欺骗心思,也是甘愿。

乡村夏夜有多美,只有年龄长到心是静悄悄,才知,才懂。虽说知的晚些,懂得迟些,却始终不碍黑暗夜里的仰望。也是从仰望开始,看见了你,即便身处漆黑,也没惧,没恐,没迷茫,没懈怠。

蜷缩于姥姥盘腿怀里,耳朵里有嘈杂的乡音,也有姥姥与周围人用乡音的唠嗑。一上一下的蒲扇有节奏地呼扇,驱走蚊虫,带来自然风,赶走围绕身体的热气。姥姥见我不发声,低头,“看,那边,是北斗七星,有七颗星星,数数。”

顺姥姥伸直手臂方向看去,眼里全是闪烁的仿佛一伸手就可触摸到的密密麻麻的有大有小的星星,心里数着,“1,2,3……”

“在哪里?我们也看看。”一旁盘腿坐在圆草垫上的跟姥姥好似年纪相仿的老奶奶对着腿怀里的小女孩说。

“就在那儿。”姥姥再次伸直手臂。

最先出声的是小女孩,叫着,“看到啦,看到啦。”小女孩应该是儿时玩伴,要不我们怎会以同样姿态出现在同一时空。

“你看到了吗?”姥姥再低下头问我。

为了迎合,我用脸颊蹭了蹭姥姥大腿,算是点头回应,因不确定看到的是否是姥姥所指的北斗七星,以至现在都搞不清东南西北方向的我确信当时不出声是正确的选择,而点点头,又是真的在心间数了七颗星星。

小女孩的叫声没能打破夏夜,甚至我的记忆认为在她另一侧的人们的谈笑声是在她之上的。

这就是儿时乡村一日夏夜,炊烟袅袅后,各家不论大小、年老,能出来的都拎起手工编的蒲草垫,往自家门口处的地上一扔,即便腾起的尘土落满手工纳底的布鞋面,也是坐稳后再随意掸掸。

随落日慢慢下沉,姥姥家门口这条凹凸小土路两旁会挤满蒲垫、孩子们的喧闹声、女人们洪亮的笑声、男人们高调的说话声,汇成了乡音之流,成了夏夜睡前必奏曲目。

“醒醒,回家睡。”姥姥说着,也推推。我被推醒,但不想动,不想睁眼,不想回答。

“睡着了,我帮你抱到屋里。”这个声音来源,记忆以肯定之态告诉我不属于旁边的老奶奶,是谁,已不重要。

“不用,我来吧,这孩子越来越沉了。”姥姥说着,撤去盘了多久的双腿,我自是不知的。知的是,姥姥吃力地用瘦弱而坚硬的双臂抱起我,费了好大力起身,而我却只顾贪图享受姥姥的怀抱,不付出任何力气地任由地球吸引力产生我越来越沉的重力。

你会问,为何记得如此清晰?

那晚望星空最久,感受怀抱的温度最长,以至今日,仍喜蜷缩于狭小的空间休憩,就是窝家也在单人沙发内蜷缩午休,床,只是生物钟敲响睡眠神经时才有的归属物。

不止一人,一次地说,“真傻。”而我却平和接受这样的评价,我的心思我懂就是满足。后来,知道了,人只要懂得自己想要什么,就能接受什么。

因为这是唯一有关怀抱的记忆,也是这个唯一温暖着整个童年。

若不是,还有张站在天安门广场的黑白照片作为凭证,证明刚学会站立的我在北京,我的童年与北京是无任何关联,即便姥姥时常说,“爸爸妈妈从北京给你寄果汁了,姥姥给你冲果汁喝。”我的眼中、心中也只有姥姥。

或许你会问,没有伙伴吗?

没有,一个伙伴都没有。我试图用冲好的果汁换取伙伴,而她们喝过后,就是跑掉了,再来时,除了讨要,再无其它事。反而,认识姥姥的大人们对我是极好,怎样极好,也是忘了,剩下的是大人们的各色各样的笑容。

慢慢,知道了,不是没有伙伴,是用物质换取伙伴,伙伴也只图物质来,没了物质,自然没了伙伴。

慢慢,用很长时间才知道,物质世界,够,即可;用心,才是世界让生命存在天地间的意义。

所以,童年的第一意识行为将伴随成长很多年;所以,独来独往,即便没了物质,也成了习惯。

慢慢,当老师久了,知道了,大人们的笑容里是知晓,可伙伴眼中的我与她们不一样,人,从懵懂开始就有排斥“不同”的行为。

因此,教育对人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因此,童年,就是人的人生,不敢说,是否到生命结束那刻还在童年徘徊。

下一个记忆是姥姥病了。

姥姥躺在炕上,让我去找谁,我去了,来了一屋子人。此时,想想,心里也是不害怕,或许儿时不知什么是生病,什么是生病的苦难,也或许反而生病了屋里不再是姥姥和我两个人,反而会高兴地穿过几条小土路到公社旁的麻花店买最爱吃的油炸软麻花,再一路小跑地回到院落拿给姥姥。

姥姥的笑很慈祥,凹深的眼窝里全是亮亮的光,像星星。

还有记忆吗?

有,要顿顿情绪再回忆,让“归皈体验”中的“童年归皈”有个缓冲,尽可能的让记忆在年龄增长中挤走心房中不属于儿时的空间,不去混淆。

为什么有了“童年归皈”?

只因,你在讲述“教育”时,说,“我小时候在农村下地干活,劳动教育对人影响很大,这是你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体验不到的。”

我没在言语上回赠,却在心里埋下了反驳的种子,待这日萌发了芽,芽有两片,一片给儿时,一片给你。



写于,2021年2月24日午间





栏目主编:陈艺璇

责任编辑:杨   越

文/李燕巧

北京中学语文教师。出版随笔集《与孩子的对话》,被国家图书馆和北京首都图书馆收录。写过书稿有《我们的心札小记》《生命中的启航,我们的读书会》《爱在芳草地》《寄给芳草地二十九名孩子的信》《趣·仰望星空之小脚印和大脚印》《妙·“网红小主播”奇妙之旅》《空间》《爱在温哥华》《创造思维课堂》。

诵/高海燕

山西兴县人,国家公务员,《人民作家》特约主播,深圳朗诵社成员,深圳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经常承担深圳市重大演出任务和配音任务,曾获深圳市罗湖区朗诵一等奖等多项。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封面文章

一遍遍翻弄的心事(诗组)(重庆|刘明 湖北|婉君 山东|马雪青 山东|姚海霞)

散文

你·儿时(北京|李燕巧)

柳蒿芽儿(黑龙江|谷春萍)

珍珠鸟之死(河北|张丽梅)

金子(江苏|裴庆飞)

我的婆婆我的妈(江苏|李霞)

小说

秋云的梦(河南|杨新玲)

  上期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封面文章

新春庙会记(江苏|沈伯素)

散文

长岭年味(河南|崔小玲)

不一样的十五(日本|洋美)

“闹”元宵(江苏|方挺)

故乡的元宵节(江苏|王晓迪)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分享文章时给作者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