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榜样” 杨佳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5-1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点击上方图片发现更多美文


李 元 程 在 线



主编:李建丽

编辑:张亦怡


杨佳,九三学社社员。196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妇女、中国盲协副主席。杨佳19岁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4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讲师,但在29岁时不幸失明。她毅然选择在困境中重生,克服种种困难,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心血和汗水,不仅重返讲台教博士生,组织科研项目,还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成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2013年12月12日荣获“2013北京榜样”称号。










  用勇气拥抱世界  


北京|李元程





 

遇到灾难的时候,人会本能地封闭自己。寻找亲人的温暖,退缩到思想和情感中,这样的诱惑对处在困境中的人们特别强烈。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不论什么境遇,每个人对世界都具有责任。而一个人只有尽到了对世界的责任,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晚上8点,下班高峰已经过去,北京秀水街到建国门一侧的人行道。

我站在最内侧的盲道上,用一条长丝巾蒙住了眼睛,向前走。

一步、两步、三步……我用意志克服着恐惧,怕摔倒、怕跟人撞上、怕旁人奇怪的注视,这些让我每迈一步都格外小心。

我只走出了38步。

杨佳,29岁双目失明,却走出了令人折服的重生之路:

——失明8年后,她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一年完成学业,成为哈佛有史以来一一位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MPA)的外国盲人。

……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也许才会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

失去光明的杨佳,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停滞在黑暗之中,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启发了越来越多的人。

采访杨佳之后,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闭起眼睛,努力体会风吹过脸颊的感觉……

 


杨佳,看不见的时候,你也像我一样害怕吗?

从发病到完全失明,杨佳大概经历了两年的时间,景物在她眼前一点一点消失,这恐怕是仅次于死亡的恐惧吧?

那时候杨佳常常会看着天空发呆,不是想万一什么都看不见了该怎么办,更多的时候她是在问自己,宇宙间是否真有一个万能的主宰,会不会在下一个清晨到来的时候,给她一个奇迹?

“眼前白花花空无一物的时间久了,心里就越来越清楚了——逃避是根本没用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去面对,而且越早接受现实越好。”

摆在杨佳面前的现实是:丈夫离开了,一切要从头开始。

那阵子,杨佳的腿上总是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用吸管喝果汁,吸管又戳到了眼睛……

要生活,要像婴儿那样重新学习走路、吃饭、梳洗、写字……

让她重拾快乐的,是工作,是重回校园继续她当一个好老师的理想。在此之前,杨佳已经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当了10年的老师,教授博士生英语写作和口语。

重回校园,首先是交通的问题。

年近古稀的父亲当起了女儿的拐杖和保镖,寒来暑往,披星戴月,坐公交车、挤地铁,到教学楼,这对父女总是挽着胳膊,风度翩翩,气质优雅地在一起。

偶尔,下课的时候阳光好,父女俩会挽着手先走上一两站地再坐地铁,也许父亲会更紧地握住女儿冰凉的手,女儿也会轻快地抓抓爸爸的胳膊,无言地表示她的喜悦和感激。

为了克服上厕所的不便,杨佳常常只喝很少很少的水。她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讲课,父亲也坐在不远处的教员休息室里等她,常常也是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

这期间,杨佳出版了《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两本书。前者被多所大学的外籍教师选定为博士生英语写作教材,后者被她最敬佩的导师李佩教授赞为“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

一次,杨佳教过的一对学生夫妇,在校园遇见已经完全失明的她,只说了一句“老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就站在学校门口哭了起来。最后,还是杨佳劝住了他们,用笑容与之告别。

从那以后,杨佳发现自己比以前爱笑了。



2000年,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37岁的杨佳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去接受更新的观念,学习更新的知识。

在哈佛大学,每天6门课,杨佳就在学校提供的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上插好6块电池,每一门课杨佳按下一个开关键,身边的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指示灯亮了以后,她就开始随着教授的演讲,手指如飞地记起笔记,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发现她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不仅有教授的要点,而且有她自己的理解。

下课了,同学们看书,而杨佳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听书。

每天老师布置下来的阅读书目常常多到一两百页,正常的学生都叫苦不迭,而她则要先在扫描仪上把书一页一页扫进计算机,之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读出来。当时计算机软件的正确率只能达到96%,剩下4%的差错率可就害死人了,因为读不出又看不见,只能靠猜!

一天,母亲瞥见了女儿鬓角长出了白发,兀自伤心了好久……

杨佳练出了超快的听书速度,竟可以达到每分钟500个单词,那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调的语速了。一年下来,她竟超出学校规定,比其他同学多学了3门课程。

在哈佛,杨佳不仅是坚韧的,而且是智慧的。

在毕业演讲中她说:

“疾病使我视力减退乃至失明。这期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认为人一生的奋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别人竞争,第二阶段是与自己竞争。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

杨佳的演讲和勇气赢得了满堂喝彩。她得到了哈佛大学少有的A+成绩。



从哈佛回国后,杨佳在研究生院开课讲起了《沟通艺术》。

她在向学生展示沟通成为艺术的境界。

“原来认为世界领袖离我们太遥远,但听杨老师讲解教授其中的方法、理念,我们觉得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到。”

杨佳的课堂出现了学生爆棚的现象,容纳40人的教室,170人争相报名,最后只能挤进来85个人。

课堂上,不时有同学会下意识地举手要求发言,更有一些人主动上台,杨佳总是寻声侧过头来,微笑着为他们鼓掌。

……

小时候的杨佳,是一个特别听话的乖乖女,刚进研究生院工作的时候,上课的学生年纪都比她大很多,她整天穿着花裙子蹦蹦跳跳笑笑呵呵,她的导师李佩教授非常喜欢这个成绩优异的弟子,动员她:“杨佳,把你留在学校当个老师好不好啊?”

“好啊。”杨佳想,有一天能像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一样桃李满天下,该有多好啊!

那时候,她只想做一个好老师,一辈子留在单纯的校园里。可是,灾难降临了,改变了她对人生的理解。

遇到灾难的时候,人会本能地封闭自己。在黑暗中,人应当采取何种恰当的态度生活?

退缩到思想和情感中,寻找亲人的温暖来替代光明,这样的诱惑对处在困境中的人们特别强烈。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不论什么境遇,每个人对世界都具有责任。而一个人只有尽到了对世界的责任,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所以,原来那个只将自己圈定在学院围墙里的杨佳,在失明后,反而主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参与了盲联的很多工作。她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省、不断发掘潜能的过程。与人、与世界甚至是与自己沟通,首先需要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勇气和胆识。”这是杨佳向学生传授的第一个理念。

又是一堂课结束了,杨佳一手提着电脑一手挽着爸爸的胳膊走出教室,她不时会停下来,让身边的学生先走过去,她会和父亲说说今天的课程。

“下,杨佳。”

父亲低声提醒着女儿,杨佳的脚步停顿了一下,然后熟练地跟着父亲走下了长长的台阶。正值下班高峰,地铁里人头攒动非常拥挤,紧靠在父亲臂弯里的杨佳,柔弱得像一棵细草,却那么坦然、毫不迟疑地在人流中前行。

采访手记

相对于杨佳的励志经历,一直以来让我念念不忘一直打动着我的,是她和父亲在一起的样子。那是一位头发雪白、身材挺拔、风度翩翩、不肯低头的老父亲,看见这对父女,我莫名的感动。

但是,杨佳却要求将这部分删掉,理由是不想让人觉得他们可怜。但是我还是固执地保留下来。多年过去了,不知现在的她是不是改变了想法。

杨佳有一个不向外人打开的“魔法师的密室”———她的房间。她为自己保留着一个外人到不了的地方。“其实什么都没有,一台电脑和一个扫描仪,很简单。”她解释道。

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改变了没有。


(本文选自作者《也许今生不再相见》一书,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详细介绍)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6、


作者简介

文/李元程

北京人,工人日报社高级记者。20年坚持一线采访,足迹遍及数百个艰苦危险的建设工地,见证了中国崛起进程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奋斗和奉献。在被称作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无人区,在海拔4700多米的青藏线雀儿山等条件艰苦恶劣的建设工地,写下了《只有云知道》《也许今生不再相见》等感人具有影响力的报道,多次荣获中国媒体最高奖一一中国新闻奖。

诵/李亚萍

祖籍安徽,出生地新疆,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及文学节目主持人;播音指导(播音正高职称);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广联合会“新中国成立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全国青少年语言艺术素质高级测评员;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系播音与主持专业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从业28年,播出各类题材作品数万篇,多部作品获各类奖项。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李元程在线

用勇气拥抱世界(北京/李元程)

姚泰和在线

贵人(北京/姚泰和)

朱国平在线

万千愁绪尽自惹(江苏/朱国平)

邹秉南在线

春听鸟声(江苏/邹秉南)

辜堪生在线

人真的有“价值”吗?(四川/辜堪生)

孙宇光在线

十日一杀(江苏/孙宇光)

往期目录



王中华在线

沈园(江苏/王中华)

李元程在线

也许今生不再相见(北京/李元程)

朱国平在线

处处风景何匆匆(江苏/朱国平)

王明皓在线

这画的视角(江苏/王明皓)

孙宇光在线

蝶梦夫人(江苏/孙宇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文稿统筹:18105113751(微信)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