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明时节话清明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5-10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清明时节话清明


江苏|陈相富

 


 每每踏进四月,人们总会被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清明》的诗句带入“雨纷纷”、“欲断魂”的清明时节。



1



清明节气


清明,是中华民族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最初是表征着物候的节气,是我国传统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继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之后的春季第五个节气,含有天气明朗、草木繁茂之意。

古代《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国语》中也说:“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的文字描述。

春分节气后十五日,无论 “斗指乙”、还是在“斗指丁”,均处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之时,均拥有清新明朗、欣欣向荣之感,故谓之“清明”。



2



清明节日


清明节,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扫墓祭祖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祭祀的四大节日之一,据说与传说中的“割股奉君”的故事有关。

相传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童年时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在外,受尽屈辱。大臣介之推一直不离不弃,随其在外。晋文公饥饿难耐时,介之推曾割下大腿肉,用火烤熟了给晋文公充饥。

晋文公执政后,封臣赏将,却未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不计个人名利得失,携母隐居于山西绵山之中。

数年后,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晋文公深感不安,并亲自率众前往绵山寻觅,却未见其踪影。为了让介之推出山,晋文公听从大臣建议,下令焚山,逼其出山,三日后火熄,只见介之推与其母相拥死于老柳树下。

晋文公万分悲痛,准备厚葬介之推时,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存一片衣襟,题血诗一首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次日,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发觉老柳树竟然奇迹般复活,便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时常拿出介子推留下的血书,以勉励自我勤政清明。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因寒食清明仅仅时隔一天,寒食节逐渐式微,寒食清明逐渐合二为一,人们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3



清明假日


据史料记载,为了赢得人心,让在外工作打拼的衙门官员、商人、学子们能于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祖,从唐朝开始,便规定清明节为法定假日。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达诏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此后,扫墓祭祀活动编入了“五礼”之中,还规定唐朝衙门寒食节放假四天。777年的诏令中寒食节放假五天。790年的诏令中寒食节放假七天。

宋代的寒食、清明节也是放假七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民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和传承。

为了进一步弘扬我国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从2009年开始,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三天。



4



清明祭祖


祭祖者,祭祀祖先也。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是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云:“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其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上自君王下至庶民,皆以祭祀为重,君臣崇孝道,重祭祀,民德自然归厚,国家自然太平。

《道德经》五十章曰:“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言子孙能重孝道,重孝道则重祭祀,重祭祀则能行先祖之教,守先祖之道,如此则能使后裔延续不衰,故曰子孙以祭祀不辍也。

由此可知,祭祀天地,以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以报祖先庇佑之恩。中华民族能延绵5000余年者,实乃历代子孙祭祀不辍之功也!



5



清明诗句


从古至今,借清明之际抒发情怀之诗句不计其数。数年来,我却总是随着晚唐杰出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句走进那特殊意境之中,踏上落魄断魂的扫墓之路!

身在异地为官的杜牧,在一个清明节的晌午或傍晚,拖着风雨兼程、日渐疲惫的身驱,饥肠辘辘、孤独地行走在回乡扫墓祭祖的山野路上,天空偏偏不作美,“纷纷”飘落着毛毛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也许出行时过于匆忙,诗人杜牧忘记带了蓑衣斗笠,身上的衣襟渐渐被毛毛细雨打湿,路上也偶尔遇到一两个和自己一样 “欲断魂”的行人。

此时此刻,诗人杜牧和其他行人都有个共同的奢望,就是附近能有一个小小酒馆该多好啊!大家能坐下来,歇一歇脚,避一避雨。再买来两壶浊酒,小饮几杯,暖一暖身胃,解一解春寒,晾一晾被雨淋湿的衣襟,散一散心头落魄断魂的愁绪!

正当诗人杜牧四处张望,想寻找个路过的当地人,以打听酒馆之事时,一个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落汤鸡般的孩童,在那颇有节奏的牛蹄声中,悠哉悠哉地从杜牧身边珊珊走过。

瞬间,诗人杜牧被眼前如诗如画般的意境所迷,竟然忘记了询问。等稍回过神,孩童已前行数米。于是,赶紧追上孩童打听酒馆之事。

不料,天真无邪的孩童,面对的落魄断魂的陌生老者的询问,只是笑而不答,依旧沉醉于刚刚学来的牧歌之中!享受着牛背上的一颠一簸的快乐!将手朝山脚方向,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共28个字,没有引用一个典故,更谈不上押韵和对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首打油诗而已。

但就这区区28个字的白话语言,流传至今,朗朗上口,鲜活生动,意境优美,回味无穷,道尽了清明节的特殊意境。

为此,杜牧的这首《清明》诗被后人赞为清明诗中杰出的代表作和千古绝唱!

此外,唐代“诗王”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也非常应时应境。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尽管花红树绿,但是古墓累累,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说尽了生死离别之苦。

黄土之上,前来扫墓的亲人或细细数语、或轻轻哭泣,可是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长眠于脚下,道尽了生离死别之痛。



6



清明沉思


最近,微信朋友圈中一篇“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文章被疯转。

是啊,也只有认知了清明,才能真正懂得了人生!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静立在祖先和亲人的坟墓前,才会认真地思考一下人生中无法回避的终极哲学命题:我们为何祭祖?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又将向何处去?

那么,我们从何而来?

三岁孩童也许会回答:我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这已是定律!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那父母去,又到哪儿了呢?

我们去世后,会不会变成鬼神?将向何处去呢?这世上到底有没有鬼神?

从古至今,无人以答。

《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在这一段师生对话中,孔老夫子并没有直面回答学生季路关于鬼神之事,而是提醒众生要立足于当下,知天命尽人事!

但是我非常坚信,孔老夫子一定知道答案! 


栏目主编:陈劲松

责任编辑:杨   越

文/陈相富

曾用名陈学富,笔名陈实,江苏大丰人,现供职于盐城市大丰区税务局。


每周一期      周六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封面文章

春分(江苏|刘季)

散文

春风寒食(江苏|何敏翔)

清明时节话清明(江苏|陈相富)

清明来看您(福建|庄振加)

留在校园里的灵魂(江苏|吕万大)

娘走了的那个春天回来了(山东|赵华玉)

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北京|杲振洪)

  上期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封面文章

生命的春天再次抽出嫩芽(广西|梁生龙)

诗歌

看,那一朵朵 开在江南的桃花(北京|任合一)

散文

梦境未达的地方(广东|陈琴)

榆钱儿(黑龙江|姚安德)

小说

一个女孩的选择(陕西|苏安良)


投稿须知

投本平台的稿件谢绝在其他微信平台发表。两周之内没有接到拟采用通知的可他投;投稿前请加关注认真阅读本平台的投稿指南,按要求式样发稿;读者七天内打赏金的一半做作者稿费。文章发布后,十天内没有领到稿费的请主动与总编联系;点击量较高或留言评论较多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同号)

栏目编辑:18105113751(微信同号)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分享文章时给作者点赞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